我所经历的芬兰课堂
- 来源:留学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经历,芬兰,课堂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3-14 15:14
文_ 严洁
我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法语专业,之后从事了近20 年的中法文化交流事业,直到2019 年开始接触芬兰教育,在芬兰的一所以体育为特色的高中工作。这所学校算是芬兰的一所老牌体育高中,成立于1949 年。它不仅提供普通的高中教育,还是芬兰国家队的训练基地,会举办一些全国或全球性的比赛和会议,并为芬兰和来自全球的学生提供体育教育和营地教育。我在营地教育部门负责中国和亚洲市场,为短期来芬兰的孩子们提供纯正的芬式教育和活动体验。来到这所学校后,我也有很多机会考察其他学校的芬式课堂。
芬兰课堂的特点很明显,比如氛围很轻松,学生中途可以喝水或去卫生间,有时甚至连桌椅摆放都很无序。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芬兰课堂的现象式教学法,即通过一个现象或者主题,把数学、历史、地理、科学等多个学科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的方法。譬如,这节课的主题是“蝴蝶”,教师会做一些基本的教学设计,包括学习的目标、背景知识介绍等,然后要求每个小组围绕主题从不同的维度搜索资料、进行研究,并形成一份报告。每个小组最后都需要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做演讲,也可以展示一幅画或一段音乐。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让不同年龄、性格、知识结构的孩子在一个项目里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能力进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这种教学方法我认为很好的一点是,学生毕业以后在某些方面能很顺利地跟工作衔接上,因为社会上大部分的工作是协作完成的,完全靠个人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工作越来越少。
在芬式课堂上,教师对待孩子的耐心也令我感触颇深,他们似乎总是能接受并且呵护每个孩子的个性和特点。我记得有一次芬兰的老师来国内的一所学校开展演示课程,在破冰环节时,一开始学生们有点拘谨,场面不是很热烈,国内学校的老师自然希望学生们可以更多地参与互动,这也是非常正常的想法。但芬兰老师的建议是,要接受孩子在接触陌生人的过程中按照自己喜欢和舒适的节奏来,可能有一些孩子性格会比较内向,那我们就接受这样的内向。
我有个同事刚移民到芬兰,她第一次跟孩子的班主任沟通时,问道:“孩子这一两周有没有哪些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老师反馈孩子很好,乐于帮助同学、发言也很踊跃……同事就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可能这么完美,于是很执着地继续追问老师。最后那位老师对她说:“我不认为你的孩子有做得不好的地方,相反他有很多的优点。另外,我们看孩子的时候如果更多地去看他的优点,是否会对他更好一点?”每个孩子在芬兰老师的眼里都是一块宝石,宝石的颜色和形状不尽相同,可能也不够完美,但这不能动摇他们是宝石的本质。
芬兰的学生在这种宽松的教育环境中长大,很自然地会具有很强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很自信。我参观过芬兰一所IB 高中的历史课堂,当时课堂的主题是“二战中日本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学生们应该在课前做了很多功课,他们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非常自信,而且思考的深度完全不亚于很多成年人。在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后,老师可能会向他提出一些问题,如果他解答不了,会很自然地接受这个结果。事实上,课堂的最后,老师也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只是对学生的观点做了一些引导和补充。这给了我一些启发:让学生学到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可能是培养他们自主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芬兰,老师上课的自由度是很大的。国家只负责制定教育大纲,在课程、教材方面没有全国统一的要求,每个城市、每个学校、每个老师都可以根据大纲要求来制定教学计划,并对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成长负责。芬兰小学没有考试,学生直到初中和高中才会有考试和课业压力。但芬兰的职业教育与综合教育体系一样重要,并且允许学生在两个轨道中切换。可能一开始学生想学烹饪或电焊,所以选择了职业教育体系,但如果他中途又对学术产生了兴趣,可以再申请回到普通综合类大学。整体来看,芬兰的学生在对未来进行规划的时候,试错成本相对较低,这可能也是他们不内卷的一个原因。
当然,芬兰的教育也不是完美的。芬兰的教育者同样苦恼于学生沉迷手机、电子产品等问题,但总的来说,他们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对学生意愿和兴趣的包容和保护,是很打动我的。
(作者系芬兰Kisakallio Sports Institute 工作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