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行业发展传递正能量
- 来源:中外会展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行业,发展,传递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3-22 21:14
本刊记者/陈猛
日前,企阳国际展览集团发布了爱心企业帮扶计划,针对集团主办展览题材所属行业的企业,长期践行爱心公益且经营困难的,经过审核可以免费参与企阳集团主办的相关展会。此举在行业中树立了展览主办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传递了行业发展的正能量。本刊记者于近日采访了企阳国际展览集团董事长高原,就推出此项举措的初衷以及当前展会运营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
唤醒爱 传递爱 成为爱
“当前各行各业普遍遇到困难,我们希望在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大家都能献出一份爱心,我们帮助参展企业,参展企业再去帮助他们的客户。我们的初衷就是唤醒爱、传递爱、成为爱,这也与企阳国际展览集团的企业使命和价值观完全吻合。”谈到推出此次爱心帮扶计划的初衷时,高原告诉记者,这是企阳展览落实企业社会责任的动作之一。他表示,这样做虽然会降低部分项目的利润,但对于集团企业来说在可承受范围内,并不会对企业和项目的长远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在高原看来,做展会不能只图眼前利益,只想赚快钱就会忽视展会质量,这样的展会必然不能长久。他谈到,去年国内有多个展会因为观众数量少、展会效果太差导致大量展商的不满和投诉,对会展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那一段时间我有很多不做会展的朋友都对会展行业发出质疑,认为会展是一个带有欺骗性的行业。”高原表示,应该呼吁全国的会展同仁,要多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做出正向努力,杜绝虚假宣传欺骗展商和观众,不能为了牟利而损害行业名声。
高原认为,一些企业减少参展频次或许与这些负面事件的影响不无关联。这些低质展会不仅影响了参展企业对会展行业的信任,也影响了其他同类展会的发展。
破内卷需要与众不同
当谈到行业内卷的话题时,高原表示,同质化是导致内卷的重要原因,只有做出差异才能破除内卷,因此他提出展会必须要做增值服务乃至超值服务。他提出,展会提高服务质量要在专业性上下功夫。主办方要充分为参展客户考虑,增加在买家邀约方面的投入,提高专业买家的数量和质量,买家的专业性决定了展会的专业性。他认为,只要做到向外探索、向内思考,一个会展项目或者会展企业一定能够发展好。高原谈到,虽然当前大环境不好,但仍然有很多展会项目能够实现增长,包括企阳集团旗下的多个展会项目也实现了连年增长。这些项目必然有着不同于同行甚至超越同行的过人之处。
他认为,展会区别于其他同类项目的独特竞争力主要来自于主办方对待展商和观众的态度。如果把展商和观众当成撬动利益的工具,那展会必然无法长久。一些展会为了经济效益,盲目扩大招商范围,忽视商家资质和产品质量,将很多口碑差的商户和劣质商品招引进来,这样的展会往往几年后就不复存在了。高原告诉记者,企阳展览的部分项目也曾经历过低谷期,一度陷入停办,经过反思,他们意识到展会服务做得不够,于是在后来的展会中进行调整,逐渐打造出了企阳展览的独特竞争力。
为了提高展会的服务质量,企阳展览主办的展会启动了7×24 小时全天候服务机制,对展商和观众的服务贯穿全年。无论是观众在展会上下单遇到商家不发货或者产品存在质量问题,还是商家发货后买方不支付尾款,企阳作为主办方都会居间协调。企阳还建立了黑名单制度,对于缺乏诚信的展商和观众都会拒绝其下次参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众多的餐饮类展会中,企阳展览主办的餐饮展是唯一没有展虫的展会。为了杜绝展虫的参展,企阳放弃了上百万元真金白银的利润。据他介绍,在2021 年疫情最艰难的时期,企阳在展会现场退了展虫十余万参展费,近年来最多的时候一次退了三十多万元参展费,此类退费累计达到100多万元。高原认为,这些展虫进入展会将拉低展会层次,损害展会品牌;而展会要想保持竞争力就必须规范办展。“除了提供增值服务和规范办展之外,我们还要结合大环境、市场行情、新媒体发展形势等社会发展及行业发展变化制定不同的管理模式、营销模式并改进团队建设,这样一来展会的竞争力自然而然就会提升了。”高原总结道。
消费类展会要向专业化转型升级
据高原观察,近年来虽然消费类展会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是部分题材由于办展场次过于频繁,展会效果以及实际收益都在走下坡路。以珠宝展为例,多年前很多一线城市一般举办春秋两届展会,然而现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每年举办数十场珠宝展,四五线城市一年也能举办数场展会,这过度消耗了市场需求。这样一来很多展商无法获得足够的订单和回报,展会效果变差。为了提高展会收益,主办方不得不加大开展频次,增加广告投入导致办展成本增加,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高原认为,纯面向C 端的消费类展会规模和效益都很难提升,未来的消费类展会要向专业性和跨区域的方向转变,引入更多经销批发商,从B2C 升级到B2B+C。
谈及行业2025 年的发展前景,高原认为2025 年会展业会向好发展,但是具体好到什么程度还需要全国两会之后继续观察,因为政策走向对经济发展影响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