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铁联运连续十年全国第一
- 来源:商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青岛,物流,成本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3-29 18:41
文 本刊记者 宋大伟
春节期间,中铁集装箱青岛中心站依然忙碌。1月29日大年初一,山东中欧班列蛇年新春首班供应链专列,满载110个标准集装箱货物,从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中铁集装箱青岛中心站)发出,经霍尔果斯口岸出境,跨越里海、黑海后,预计35天后抵达山东中欧班列塞尔维亚集结中心。
海铁联运属于多式联运的一种,是国际物流主要运输方式。记者从青岛市交通运输局了解到,2024年,青岛港沿黄内陆港、海铁联运线路总数分别达51个、83条;完成海铁联运量254.6万标箱,同比增长15.3%,连续十年位居全国第一;中欧班列开行1017列,同比增长17.8%,首次突破千列大关,国际运营线路增加至22条,数量位居全省首位,有力保障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打造多式联运新网络,力争2025年海铁联运量继续位居全国第一;围绕“通道、枢纽、网络”多向发力,探索中欧班列运输线路和模式创新,今年开行中欧班列力争达到1100列……青岛以海港、陆港、空港为核心支撑,不断拓展国际物流大通道的辐射范围和服务质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货物在这里集结、转运。
海铁联运降低物流成本
作为国际供应链产业链中双向开放的合作通道,物流通道的通达度决定着一座城市对外开放的能级和水平。海铁联运是进出口货物由铁路运输经由沿海海港与船舶运输衔接、转运,只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就可以完成整个运输过程的一种运输方式。
海洋运输与铁路运输都拥有大宗货物运输低成本、大运量的优点,衔接便利且总成本更低,在600公里以上运距中与公水联运相比,成本优势明显,一般情况下可以比公水联运节约30%。海铁联运通过将货物一次性运输到目的地,在降低运输成本的同时,还可减少货物在中转过程中的损失,如货物二次开箱检查等,提高货物的安全性。青岛市交通运输局物流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传统分段式运输中,货主还需要对接铁路货代、船公司等多家公司,涉及询价、订舱、保险、交货等程序,而海铁联运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优化调度,实现托运人只需办理一次托运,采用一个费率。”
海铁联运量连续十年位居全国第一
在全球集装箱吞吐量排名靠前的港口中,鹿特丹、汉堡、洛杉矶、纽约等欧美发达国家港口铁水联运量占比均较高,超过20%。作为多式联运最重要的集装箱物流形式之一,我国沿海港口集装箱海铁联运量占吞吐量的比例约3%,大大低于世界先进水平。
根据2024年印发的《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将加快健全多式联运体系,发展集装箱公铁、铁水联运,加快推进一单制、一箱制,创新打造稳定运行、品牌化的多式联运产品,增加国家物流枢纽间铁路联运班列开行数量。
依托港口资源,青岛在全国率先实现“前港后站、一体运作”的海铁联运模式。2024年,青岛口岸功能、保障能力、通关效率等方面优势不断巩固,完成海铁联运量254.6万标箱,同比增长15.3%,连续十年位居全国第一,一个内通外达的区域海铁联运网络加快扩容,打开了一条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物流贸易通道。
今年力争开行量达到1100列
国家物流枢纽是物流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近年来,青岛市积极争创国家物流枢纽,与重庆、西安、深圳等城市成为全国首批获批建设全部承载类型枢纽的城市之一。近期,青岛市又成功获批建设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文件,在全国优化布局14个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国家中欧班列(济青)集结中心成功获批,济南与青岛将联合建设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今年,青岛市将加速提升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货源集聚能力,推动中欧班列扩量增效,开行中欧班列力争达到110 0列,与济南陆海联动,合力打造黄河流域面向上合、辐射亚太的陆海贸易新通道。
2025年,市交通运输局将进一步加快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放大青岛“四港联动”优势,积极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扎实推进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打造“枢纽+通道+网络”现代物流体系,更好地服务全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