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策略研究

  • 来源:广东经济
  • 关键字:发展模式,农业产业升级,经济收入
  • 发布时间:2025-03-29 19:47

  柴玉石

  (郑州市农业经济发展中心 河南郑州 450000)

  【内容摘要】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在此背景下,生态农业经济作为一种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日益受到关注。基于此,文章讲述了生态农业经济的内涵,并分析了其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以及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等方面的重要意义。针对当前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中技术推广不足、市场体系不完善、产业链发展滞后等问题,提出了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完善市场体系、推动产业链延伸等具体策略。这些研究成果为促进生态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农业产业升级;经济收入

  引言

  随着农业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提升,传统农业模式的局限性日益显现,在提升产量的同时也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及农村经济结构的单一化。在此背景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作为一种兼具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新型农业发展路径,逐渐成为农业领域研究的重点方向。本研究以生态农业经济为核心,旨在探讨其内涵、发展现状及其在环境保护、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等方面的意义。同时,研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助力构建绿色的农业经济体系。

  一、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意义

  (一)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能有效促进生态环境保护。首先,生态农业经济强调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大幅度减少了环境污染。例如,通过秸秆还田、畜禽粪便发酵制肥等技术,将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转化为可再利用资源,从而降低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这种循环利用模式不仅减少了废弃物排放,还实现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提升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其次,在传统农业中,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常常导致土壤退化、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而生态农业通过推广有机肥料等绿色技术,减少了农业生产对土壤、水体、空气的污染,这种以自然调控为核心的生产方式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平衡,避免生态系统因外部压力而失衡。

  (二)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一方面,在传统农业中,生产过程往往依赖人力和简单机械,技术含量较低,而生态农业经济通过引入精准农业、生物技术、数字化管理等手段,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技术密集度。另一方面,在传统农业模式中,单一的种植方式往往导致产品附加值较低,产业链条短,而生态农业经济倡导多样化的生产模式,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旅游等环节紧密结合,延长了农业产业链,从而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三)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能有效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其作用体现在优化生产方式、拓宽增收渠道、提升产品价值等多个方面。首先,传统农业生产中,由于资源浪费以及产量波动较大,农民的收入难以稳定,而生态农业经济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引入循环农业等技术,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升了产量的稳定性,从而为农民带来了更高的经济回报。其次,在传统农业模式中,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初级农产品的销售,而生态农业经济通过推动农业与加工、流通、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收入来源。

  二、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不足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不足是当前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态农业技术的普及范围较为有限。在许多地区,先进的生态农业技术主要集中在少数试点示范区,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受制于推广力度不足,很多基层农民仍在使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生态农业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渗透率较低。第二,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渠道不够畅通。现有的技术推广多依赖于政府部门主导,但在实际操作中,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存在信息传递不及时、推广形式单一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民对生态农业技术的多样化需求,导致新技术难以在农户间实现快速传播和普及。第三,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农民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多集中于科研机构,但这些机构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农民的实际生产需求和技术接受能力,这种技术与需求之间的错位,导致推广的技术在实际生产中难以发挥预期作用,进一步削弱了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度。

  (二)市场体系不完善

  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市场体系不完善的限制,这种不完善具体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生态农产品的市场流通体系尚不健全。由于缺少专门针对生态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流通网络,许多生态农产品仍然通过传统市场体系进行交易,这种通用的市场模式无法体现生态农产品的特殊价值,导致生态农产品在市场中的流通效率较低。其次,生态农产品的定价机制尚不完善。在现有市场环境中,生态农产品的价值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定价往往无法反映其绿色生产方式带来的附加价值,由于缺少明确的价格参考标准,生态农产品在市场交易中容易与普通农产品混淆,价格优势无法凸显,不仅降低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也削弱了消费者对生态农产品的购买信心。最后,生态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认证体系发展滞后。品牌和认证是生态农产品进入市场、赢得消费者信任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生态农产品的品牌化程度较低,缺少统一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这种认证体系的缺陷,使得市场上存在假冒伪劣产品,进一步损害了消费者对生态农产品的信任。

  (三)产业链发展滞后

  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产业链发展滞后的问题。首先,生态农业产业链条短,深加工能力不足。生态农产品大多以初级产品形式进入市场,产业链上游与下游的连接不够紧密,由于缺少完善的农产品深加工体系,农产品的附加值未能得到有效提升,导致生态农业产业链无法延伸至更多环节。其次,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效应较弱。由于缺少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作平台,各环节之间的信息流通和资源共享存在障碍,导致生产者难以及时掌握市场需求,销售渠道也未能有效反馈消费者偏好,这种协同效应的缺失,不仅影响了生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阻碍了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最后,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与旅游、文化、科技等多种产业深度融合,形成综合性生态经济模式,但目前生态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水平较低,跨产业联动的机制尚未建立,这种融合度的不足,使得生态农业的附加值未能充分体现,限制了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潜力。

  三、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推广

  生态农业技术是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其推广的深度直接影响生态农业的整体效益,因此为了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不仅需要科学规划,更需要多方协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技术成果能够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第一,为扩大生态农业技术的普及范围,政府和农业相关部门应制订明确的技术推广计划,将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纳入区域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同时,应建设区域性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提供长期的技术指导与服务,保证新技术能够被更广范围的农户了解并应用。第二,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技术传播网络,为此可以通过发展基层农业推广站点、农业合作社、农民技术培训班等,将生态农业技术的传播网络深入到农村一线,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线上线下结合的技术推广平台,使农民可以随时获取技术信息。第三,技术研发单位应深入农村实地调研,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与生产条件,并在此基础上调整技术方案,保证推广的技术能够适应农民的操作环境。同时,对于不同地区的农民,应因地制宜地推广符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种植结构的技术,以增强农民对技术的接受度。

  (二)完善市场体系

  生态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稳定的市场环境和高效的运行机制,这需要从流通、定价、品牌建设、宣传推广等方面系统优化,来构建健全的市场体系,从而推动生态农业经济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政府应主导建立区域性的生态农产品批发市场,并与全国性流通网络对接,形成高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同时,要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参与建设直销渠道,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流通效率。其次,为解决生态农产品定价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应制定科学合理的价格管理体系,保证生态农产品的附加值能够体现在市场价格中。政府可以通过引入指导价和参考价,为生态农产品的定价提供标准依据,还要建立生态农产品的成本核算体系,将绿色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额外成本计算在价格之中,以此保证生产者的利益。再次,为解决生态农产品品牌建设和认证体系滞后问题,应加大品牌化和标准化工作的力度。政府应主导设立区域性生态农业公共品牌,并支持企业和合作社发展自主品牌。同时,建立统一的生态农产品认证体系,并完善认证程序和监管机制,保证认证过程的科学性和公平性。最后,政府应联合企业、合作社、电商平台,开展生态农产品专题展销会等,增加消费者对生态农产品的了解,还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推广,借助短视频等方式提高生态农产品的曝光率。

  (三)推动产业链延伸

  延伸产业链是提升生态农业经济附加值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制定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首先,政府应鼓励农业企业和合作社投资建设农产品加工厂,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引导企业开发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其次,政府可以推动产业链各环节主体组建产业联盟,在这一过程中,应建立上下游联动的利益共享机制,通过合同农业、订单农业等方式,将生产环节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再次,为解决生态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度低的问题,需要大力推动跨产业融合,拓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路径。政府应引导生态农业与文化、旅游、科技等领域的融合,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综合性生态经济模式,例如推动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的结合,通过发展农家乐、观光农业、采摘体验等项目,吸引城市消费者参与农业生产活动,从而形成新型收入来源。最后,政府应优先发展冷链物流设施,支持生态农产品的全程冷链运输,保证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品质稳定性。在此基础上,鼓励企业实施精细化物流管理,优化运输路线和配送路线,还要通过供应链整合,将小规模生产主体纳入统一的供应网络中,从而提升供应链的规模效应。

  结束语

  本文围绕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策略展开研究,明确了生态农业经济的内涵,分析了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策略,这些策略为推动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聚焦于区域性发展模式的差异化探索,以及新兴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深度应用,以便推动生态农业经济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刘晓.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解析[J]. 新农民, 2024, (31): 32-34.

  [2]赵旭丽. 静乐县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 山西农经, 2024, (19): 122-124.

  [3]迟万叶. 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 中国市场, 2024, (28): 63-66.

  [4]刘琼. 生态农业旅游与农业经济发展分析[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4, 41 (08): 73-77.

  [5]梁荣荣. 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机遇与策略[J]. 新农民, 2024, (22): 7-9.

  (编辑/王婷)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