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研究

  • 来源:广东经济
  • 关键字: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研究
  • 发布时间:2025-03-29 19:48

  陈烦1 刘丹2 曾梦宇1 黄艳萍1

  (1.凯里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2.凯里学院大健康学院 贵州凯里 556011)

  【内容摘要】高新区作为创新活动的主要空间载体,在推动产业升级、创新驱动、优化营商环境、培育新兴产业、打造创新创业高地、体制机制改革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深入分析黔东南高新区的发展现状,探讨其面临的困境和诉求,识别差距与不足,并提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以期为黔东南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研究

  在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高新区作为创新活动的主要空间载体,其引领创新驱动实施和园区创新发展至关重要。黔东南高新区的发展壮大及其在地区经济中的日益重要角色,对黔东南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文章深入分析黔东南高新区的发展现状,探讨其面临的困境和诉求,识别差距与不足,并提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以期为黔东南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一、黔东南高新区发展现状

  (一)发展水平不断增强

  黔东南高新区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9年12月24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更名为黔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近年来高新区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引擎。黔东南高新区重点发展大健康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态特色食品等“两主两特”产业,进一步夯实产业发展根基。已形成以中昊电子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以红云制药、国药集团为龙头的大健康医药产业链,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正在快速推进,2024年,全区工业企业165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7户,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5亿元,同比增长8.5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8.48亿元,同比增长13.34%。大健康医药产业园已落户企业35户,电子信息产业企业19家,新签约主导产业项目32个,总投资26.14亿元,其中大健康医药产业项目12个,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项目7个,生态特色食品产业项目9个,发展水平不断增强,发展势头良好。

  (二)“高”“新”技术产业初步形成

  近年来,黔东南高新区着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构建高新技术产业体系。一是依托丰富的药用物种资源,以苗、侗、瑶等民族医药体系为特色,重点打造集种植、生产、研发、养生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医药产业聚集区。二是大力推进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现代工业体系建设,重点打造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新平台,已初步形成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产业体系。三是响应贵州大数据战略部署,重点打造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设由富士康及配套产业园区、智能终端产品制造区、大数据应用服务区和生活配套区、大数据存储中心组成的“四区一中心”。目前,初步形成以中科汉天下为代表的集成电路芯片研发,以申黔互联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数据存储,以中吴电子、亚芯微电为代表的电子元器件生产,以云瀚智慧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服务等一大批大数据企业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通过近年来的建设和培育,高新区已具备较好的工业基础,“高”“新”技术产业初步形成。

  (三)不断进行改革创新

  黔东南高新区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始终将改革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调整设立6个直属机构,成立高新创新产业发展(集团)公司,推行“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开展全员竞聘上岗,畅通干部交流渠道,选调优秀干部,提升干部整体素质。在薪酬激励上,干部职工绩效与园区业绩及干部实绩贡献挂钩,建立职员末位淘汰制和创新薪酬奖励分配制度,优化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激发园区干部职工干事创业激情。在政务服务改革方面,成立“企业之家”服务窗口,建立代办帮办政务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全流程管家式服务,组建“企业服务专员”队伍,主动为企业解决问题,营商环境不断优化。黔东南高新区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黔东南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产业集聚高地。

  二、黔东南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规模亟须提升

  黔东南高新区已初步构建起以大健康医药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为主导,以电子信息产业和生态特色食品产业为特色的“两主两特”产业体系。然而,目前各产业规模尚小,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例如,尽管民族医药产业园已有所布局,但入驻企业数量及产值均有限。区内尚未形成具有显著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企业间的协同作用不足,这导致了整体产业竞争力的相对薄弱。至2024年,黔东南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0.5亿元,同比增长8.59%。尽管显示出积极的增长趋势,但与贵州省内的其他国家级高新区相比,其整体规模仍存在差距。例如,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业总产值及增长速度均处于省内领先地位。截至2024年底,高新区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65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47户。但与贵州省内的其他园区相比,企业数量和规模仍显不足。

  (二)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科技实力不强

  高新区内的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资金实力相对较弱,在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有限。企业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到生产和市场拓展等能够快速带来经济效益的环节,而对研发创新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不够。由于研发资金的不足,部分企业无法购置先进的研发设备和仪器,这导致了研发工作的推进速度缓慢。目前,科技创新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普遍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力亦不强。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领域的投入不足,这限制了企业的发展水平提升,难以在市场上占据有利位置。高新区内科技创新企业的数量相对较少,产业规模较小,缺乏具有显著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企业间的协同创新能力较弱,难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无法为高新区的科技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管理制度不健全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作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其主要职责在于孵化高新技术产业和吸引创新资源。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能够清晰界定“经济发展”与“社会事务”的界限,防止行政负担分散有限资源,从而集中力量发展核心产业,并提高经济的贡献率。尽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经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社会事务管理的负担过重、市级部门职能的覆盖不足、审批权限的下放不充分以及执法过程中多头检查对企业造成的干扰等。部分市级职能,例如国土、规划、统计等,尚未完全延伸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这导致园区在规划和土地审批等方面需要依赖外部协调,从而影响了工作效率。此外,部分权限的行使仍需跨部门协调,例如土地规划仍需依赖市级部门的支持。

  三、黔东南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一)狠抓项目建设推进强化黔东南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规模

  推进黔东南高新区项目建设,实施大项目带动和产业链招商战略,强化与世界500强等企业的合作,实施精准招商。深化与区内骨干企业合作,承接新型业态和新项目。推进企业培育工程,培育科技型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建立企业培育体系,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小企业内生增长和创新。推动创新聚变工程,完善创新机制,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技术创新平台,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吸引和培养人才,加强科技金融支持。推进产业梯队工程,发展大健康产业和民族文化产业,构建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大健康、文化创意四大产业集群,培育六大产业链,打造百亿级产业带。推动创业生态工程,营造创业环境,实施优势再造工程,激发创业动力,推进智慧应用,促进技术、产业与应用协调发展,通过项目建设,打造实力、科创、品质和幸福高新区。

  (二)以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重大科技专项工作为突破,强化黔东南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

  分领域申报实施一批重大专项,围绕大健康、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大文化和新材料、生态高效农业、节能环保产业、新型建筑建材产业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着力解决产业发展中关键和共性技术问题。瞄准国家和省各类科技项目计划,积极引导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深入挖掘创新点,做好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研发资金支持。加强产学研紧密合作,突出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和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研发机构,组建多种形式的战略联盟、产学研结合的研发机构,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帮助协调引进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研发、技术咨询和成果转化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服务,支持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加大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产品的扶持力度,对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成效突出的企业给予奖励。建立重大项目的知识产权审议认证制度,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优先列入州级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共享与发布平台,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区域成果转化信息系统,向社会公布科技成果和相关知识产权信息,建设院校与企业合作平台。

  (三)建立、完善高新区管理制度,强化黔东南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制度支撑

  依据黔东南高新区发展数据资料,出台科技创新的系列政策文件,市政府支持高新区发展的系列政策文件,机构设置调整相关文件,出台举全州之力申报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的意见或方案。根据高新区管理和发展的特殊性,制定《黔东南高新区项目入园管理办法》《黔东南高新区项目建设管理办法》《黔东南高新区科技创新孵化载体管理办法》《黔东南高新区科技创新资金使用管理办法》《黔东南高新区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黔东南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专项奖励资金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加强对高新区各项工作进行具体管理; 依据高新区申报附件清单,参考借鉴中关村、上海、广州等先进高新区政策制定经验,重点在科技创新、产业领域制定相关政策。

  参考文献:

  [1]中共广州市委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J].广州政报,2008,(07):2-12.

  [2]姜琴,胡先杰,苏思骐,等.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南京高新区1991-2021年纵向案例[J].科技管理研究,2023,43(13):57-63.

  [3]王京雷,陈欣,何增华.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战略、科技投入与高质量创新[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03):38-47.

  (编辑/王婷)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