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居民收入,构建消费新生态——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刘尚希

  • 来源:民生周刊
  • 关键字:消费,生态,经济
  • 发布时间:2025-03-30 13:39

  《民生周刊》记者 罗燕

  在当前全球经济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

  大力提振消费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被列为政府工作任务之首,《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更好结合,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

  就如何进一步提振消费相关问题,《民生周刊》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刘尚希。

  民生周刊:如何看待消费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刘尚希: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内外环境深刻变革的关键期。消费作为“生产的目的”,也作为“人的发展过程”和“经济循环的枢纽”,既是短期稳增长的核心抓手,更是长期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消费作为经济循环的终点与起点,其低迷态势折射出深层次结构性矛盾。202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放缓至3.5%,低于GDP增速1.5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占 GDP 比重) 仅为46.8%,较全球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这一现象不仅制约内需潜力释放,更影响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性。

  民生周刊:当前消费不振的深层原因有哪些?

  刘尚希:当前我国消费不振的深层原因包括两个方面:内外循环失衡与城乡差距。

  我国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但长期以处于纯粹的加工制造环为主,多数企业缺乏研发设计和品牌,附加值偏低,陷入“低附加值困境”。这导致两大问题:一是工人收入增长缓慢,消费能力不足,劳动报酬占GDP比重偏低,制约了消费率上升空间;二是国内资源(如土地实行零地价等各种隐性补贴)更多用于出口产业,挤压了居民消费空间。

  简单地说,我们“干得多,赚得少,享受得更少”,消费升级(尤其是公共消费)滞后于经济增长。

  我国的城乡差距导致“ 消费断层” 。2 0 24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4万元,农村居民仅1.9万元,城乡消费比达到1.8倍。其根源在于,一是收入差距,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城镇的38%,财产性收入占比不足3%(城镇为12%);二是公共服务缺口,医疗、教育支出占农村家庭收入比重达32%,高于城镇10个百分点,迫使农民储蓄率高达42%(城镇为28%)。2024年农村网购渗透率仅35%,而城镇达72%,数字消费鸿沟较为明显。

  民生周刊:近年来,中央围绕提振消费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成效怎么样?

  刘尚希:当前以“以旧换新”为核心的刺激政策成效显著,2024年撬动消费1.28万亿元,但存在三方面局限:一是覆盖范围偏窄,服务消费仅占政策投入的5%;二是边际效应递减,2024年四季度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对销量的边际拉动较三季度下降12个百分点;三是“物本逻辑”突出,过度聚焦商品补贴,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的消费补贴不足。

  民生周刊:如何进一步优化政策以提振消费?

  刘尚希:总体来说,消费不振态势的破局之道是以人为核心构建消费新生态。

  首先, 优化政策工具组合, 释放即期需求。一是扩大服务消费补贴,对文旅、家政、职业教育、病人照护等消费发放定向券,预计撬动杠杆率4倍以上;二是深化“以旧换新+”战略,将补贴范围进一步扩展,鼓励地方扩大智能家居、社区和居家的适老化改造等领域,扩大服务消费补贴,拉动产业升级;三是强化政策协同,将消费补贴与医保报销、公积金提取挂钩,降低居民健康、养老等消费支出压力。

  其次,打破二元结构,加快释放市民化红利和激发消费潜力。一是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扩大试点区域,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二是公共服务“跟人走”,促进均等化,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户籍城镇化率尽快突破50%;三是数字基建下沉,培育更多县域电商产业集群,扩大农村网络零售额和服务。

  最后,提升人力资本,重构分配格局。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提高“两个比重”,为扩大消费奠定收入基础。建立国有企业利润用于消费的分享机制,将国企“利润—投资—资本”的内部循环转向拉动社会消费的循环。建设“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体系”,将消费转化为人力资本积累。推动“制造—服务—消费”闭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支持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化转型,培育本土高端品牌,2030年前将服务消费占比提升至55%。

  消费是人的发展,扩大消费的本质是满足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收入增长与就业稳定,老百姓敢消费的前提是预期向好。

  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1.3万美元,但居民消费率仍低于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唯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打破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弥合城乡消费鸿沟、重构收入分配格局,方能将14亿多人的消费潜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这既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切实践行,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由之路。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