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山绿水“变现生金”

  本刊记者 张燕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汪玉成此次参会的行李中,一个标着“中国余村 竹铅笔”的红色礼盒格外醒目。盒子里摆放着7支用余村本地竹子制作的铅笔。

  “全国每年要消耗800多亿支木制铅笔,从树苗到树木要多少年?但竹子一年就可以成竹,代价不一样,竹铅笔生态价值更高。”汪玉成说。

  安吉县拥有近百万亩竹林,竹产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自“以竹代塑”在当地推广以来,从竹铅笔、竹制纸巾盒,到竹牙刷、竹纤维毛巾,再到竹吸管、竹膜袋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竹子已走进千家万户。

  今年是汪玉成第三年带来“以竹代塑”的相关建议。他表示,从加快竹产业发展、“以竹代塑”推广应用,再到今年准备的加快“以竹代塑”生态价值转化建议,这些两会建议正是他对安吉竹产业发展思考的不断深化。

  小小的竹铅笔,映射出的是绿色发展的大理念。从生态保护到绿色消费,绿色产业活力不断拉满。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绿色发展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话题,各方共同出谋划策,让青山绿水“变现生金”。

  村民端上了 “生态饭碗”

  在汪玉成的手机里存着一张照片,照片里的他戴着红色围巾,与村民捧起“红色大礼包”,“大礼包”是村民获得的集体分红。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曾经靠“卖石头”闻名的余村村,如今村民端上了“旅游饭碗”“生态饭碗”。

  余村的华丽转身并非个例。在全国各地,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生态与经济协同共进的生动实例不断涌现。

  在安徽淮南,长期煤炭开采形成的采煤沉陷区给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带来严峻考验。通过一系列有力措施,如今,废弃矿山的生态环境已有了很大改善。

  “我们坚持向绿色求发展、向生态要效益,着力以生态‘高颜值’赋能经济‘高价值’。” 全国人大代表、淮南市市长张志强表示,淮南坚持降碳、减污、扩绿齐抓共管,实现了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山水满城绿”的精彩蝶变。

  清水河是宁夏固原的“母亲河”,一度受到污染。经过治理,现在变得水清、岸绿、景美,去年固原入选联合国“自然城市”平台名单。

  “这些年我一直在宁夏开展水环境治理工作,亲眼见证了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首创环保集团智慧环保事业部总经理黄绵松分享了家乡变美的故事。据他讲述,经过治理,固原所在的西海固地区近40万亩戈壁荒滩现在已经变成了绿地和葡萄园。当地种植酿酒葡萄的面积占全国近40%,而葡萄酒产业也因此发展成了宁夏的六大地方特色产业之首。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老百姓对周边环境的期望和要求日益提高。我作为一名普通市民,也深切感受到了这一变化。在我看来,生态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并非相互矛盾,而是能够协同发展、相互促进的。”黄绵松说道。

  黄绵松表示,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推进,固原周围的环境得到了根本性改善,生态环保产业也实现了快速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据他透露,截至去年底,我国生态环保产业的从业人员已经超过340万人,营业收入也超过了2万亿元,相比10多年前增长近4倍。

  “随着生态治理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效果异常显著,生态环保产业蓬勃发展,实现了环保产业旺、百姓呼吸畅、腰包鼓、心里亮。”黄绵松说。

  绿色是发展也是生活

  绿色低碳发展是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如何将科技创新的“变量”转化为生态效益的“增量”?答案在于推动传统企业向绿色赛道转型,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协同共振。

  以绿色建筑为例,竹基复合材料、可再生建材等新技术的应用,既能大幅降低建筑能耗,又可以催生新材料新工艺的核心竞争力,扩大应用空间,提高规模效应。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建党委书记、董事长戴和根看来,目前绿色建筑行业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如建筑及城市更新领域的碳排放核查与监管体系不完善,缺乏高效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工具,尚未形成完备的碳足迹监控机制;对绿色低碳新技术、新材料缺乏统一认识和标准规范,限制了绿色建筑的推广。

  “比如竹基复合材料具有诸多优势,但其大规模应用仍面临技术成熟度、成本控制、市场推广等多方面的挑战。”为此,戴和根带来了两份建议,聚焦探索绿色低碳实践,推动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以及加快竹基复合材料产业发展,助力落实“双碳”目标。

  “培育绿色建筑等新增长点”“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绿色低碳的这些要求,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深切感受到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中国新能源汽车时代以及国产品牌全面崛起的时代已然来临。”从智能手机到新能源汽车,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在北京市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上的这段讲话,展现了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之势。

  绿色低碳,既是发展方式,也是生活方式。过去一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度产量突破了千万大关,家电以旧换新惠及3600万消费者,销售6200万台高能效产品,销售额达2700亿元。

  当竹林化作万千低碳产品,当戈壁崛起绿色产业,当“以竹代塑”从理念走向生活,当新能源汽车开向千家万户,绿色发展的答案已悄然浮现:它藏在每一寸修复的土地中,每一笔生态分红里,每一次低碳消费的选择间,逐渐汇成中国绿色发展的宏图。

  (本刊记者马铭悦对此文亦有贡献)

  编辑:孙晓萌sunxiaomeng@ceweekly.cn

  美编:孙珍兰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