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消费,发补贴更要拆门槛

  文|崔晓萌

  2025年全国两会,补上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成为今年政府工作的重点。

  其实,以旧换新从去年开始,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先查国补再消费”,已经成为当下消费者网购的“必修课”。

  这种变化的乘数效应也在显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与能源、电子、人工智能等领域深度融合;智能家居产业迭代升级,推动家电行业从“功能型”向“智慧型”跨越——政策杠杆不仅撬动了消费升级,更成为产业转型的加速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然而,政策落地过程中仍存在亟待破解的痛点。区域补贴差异导致跨省代购现象频发,商家垫资压力制约政策执行效率,复杂申领流程影响消费体验。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商家借补贴之名行价格欺诈之实,先涨后降、价保条款限制等问题引发消费者质疑。

  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留言:“补贴规则太复杂”“怎么领”“领取了怎么消费”“领了,用不了”等。这一方面显示出消费者对于参与国补的热情,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当前的消费体验和服务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还有一点值得关注。过去10年间我国消费市场出现结构性变化:实物商品类消费的增长速度放缓,而非实物的服务类消费在不断增长。文旅、会展、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服务需求,都在倒逼供给端创新。作为吸纳就业的主体,服务业是否繁荣则关系着千家万户。如何刺激服务类消费,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必答题。

  面对这些发展中的问题,代表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有委员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补贴信息平台,实现政策标准、申领流程、资金监管的“三统一”;有代表提出将补贴机制向文旅、养老等服务领域延伸,构建全周期消费促进体系;有专家建议,直接发放不规定用途的消费券,将刺激政策从供给端转向消费端。

  这些建议各有特点,为政策优化提供了更多方向。

  此前,有不少地方已经开始探索创新实践。例如,四川试点“补贴直降”模式,实现消费者“即买即补”;某电商平台推出“分期免息+以旧换新”组合方案,将大额消费门槛降低;上海发放旅游消费券,一些酒店因此平均入住率超过90%……

  这些创新举措证明,只要坚持问题导向,政策工具完全可以实现精准滴灌。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改革的成效在于细节。从规则设计到监管创新,从场景拓展到权益保障,需要构建“全链条、全要素、全周期”的政策体系。唯有让政策红利真正转化为市场活力,才能书写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本文作者系本刊记者)

  责编:郭霁瑶 guojiyao@ceweekly.cn

  美编:孙珍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