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王红茹 牛朝阁
当人工智能链接进石油管线,当石化工厂插上数智化翅膀,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能源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董事长、党组书记马永生,深耕石油化工领域多年,对能源化工行业的变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洞察。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围绕“新型工业化”“新质生产力”“绿色低碳转型”“人工智能应用”等热点话题,马永生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享了他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新型工业化不是 “飞来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明确提到,“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而言的,它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发展理念、模式和路径的全面革新。
在他看来,新型工业化不是“飞来峰”,它有继承性与创新性。继承性就是新型工业化也要建设制造强国、守牢实体经济根基;创新性就在于我们搞的不是传统工业化,而是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的工业化。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型的重要时期。
“新型工业化突破了传统工业化的‘增长—污染—危机’困境,其核心在于高质量发展,强调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智能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旨在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统一。”马永生表示。
作为能源化工行业,如何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马永生看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是能源化工行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方向。
“推动高端化发展,就是要不断提升产品价值链和附加值;推动智能化发展,就是要借助数智化手段,重塑生产和管理模式,不断提升运营效率和质量;推动绿色化发展,就是要加强碳资产管理、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不断培育新兴动能、拓展发展空间。”马永生说。
给能源行业注入 “智慧基因”
对中国石化乃至整个能源化工行业而言,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新质生产力是一道重大考题,也是一道必答题。
“必须继续向科技创新要答案。”马永生认为,能源行业要破浪前行、实现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是其中的关键词。
“谁能在人工智能领域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谁就能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导权。”马永生认为,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重构新型工业化的底层逻辑。这些技术不断催生新的生产要素、塑造新的制造体系、创造新的组织形态、开创新的战略产业,可为我国工业实现由大到强提供机遇。
事实上,数字经济已成为新型工业化新的发展引擎,数据也成为继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之后的重要生产要素。
“传统产业一旦插上数智化的‘翅膀’,就能突破增长的极限。”在马永生看来,数改智转之于能源行业,犹如“智慧基因”,可以提升油气勘探开发与资源利用水平,推动炼油化工从分子炼油、桌面炼油向数字炼油、数字化工延伸,从“单体智能工厂”向“泛在智能互联工厂”升级,构筑起新的产业竞争优势。
中国石化已主动拥抱数字革命,大力推进数智化改造。近期,中国石化在能源行业率先完成了全尺寸DeepSeek-R1的私有化部署和测试,开通了“长城AI”大模型,应用潜力巨大。
马永生透露,下一步,中国石化将继续把智能化改造升级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引擎。一方面,要努力提供更多高质量科技供给;另一方面,还要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但是,新型工业化在绿色低碳转型背景下,面临碳排放、资源环境、技术升级等多重约束,传统重化工业尤其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能源行业如何走好绿色发展之路?
源头上做好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能源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推动其绿色低碳转型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中之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能源化工行业如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能源化工行业绿色转型,本质是一场‘发展观’的革命,降碳不是牺牲增长,而是开启增长新维度;减污不是束缚手脚,而是锻造发展新韧性;扩绿不是点缀盆景,而是培育生态新资本。”马永生表示,顺应时代潮流,立足我国国情,做好协同推进文章,就能实现多目标的动态平衡。
近年来,中国石化在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上一直在努力探索,制定实施碳达峰八大行动,累计完成172个碳中和示范项目建设,努力引领绿色低碳转型进程。
“下一步,我们要以推进产业结构、用能结构优化调整为重点,从源头上做好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文章。”马永生透露,中国石化接下来主要开展三方面工作。
一是全力打造绿色油气田。更好统筹保障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发展,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推动油气生产全过程节能降耗。
二是全力打造绿色炼化产业。严抓源头减碳,强化用能低碳,深化过程降碳,实现由原料到产品的全链条节能增效。
三是全力打造绿色技术支撑。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绿色技术构筑绿色低碳竞争力。
受访者|供图
编辑:孙晓萌sunxiaomeng@ceweekly.cn
美编:孙珍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