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门槛”,共享开放中国新机遇
-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共享,中国,新机遇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4-08 14:31
本刊记者宋杰
今年春节,上海环球港双子塔52层打破12年“只租不开”的惯例,首次向大众敞开全景视界。站在258米高空,近可看苏州河十八湾,远可眺浦东陆家嘴“四件套”。
“开放,就如同我们这般——拆掉自家的门槛,迎接四方宾客。”全国政协委员、月星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佐宏对记者说。
正如企业拆掉“门槛”,多年以来,我国持续破除各类阻碍中外双方经贸往来的“屏障”,为中外企业创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投资环境,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让发展成果惠及无数中外企业和当地民众。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给中外企业家吃下“定心丸”——“始终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随着中国的开放之门越开越大,更多如丁佐宏一样的中外企业家,将继续迎来时代赋予的机遇。
从“物理叠加”升级为“化学融合”
提及自己的创业经历,丁佐宏不禁感慨:“时代赋予我们机遇。只要勇敢去追逐梦想,终将与众不同。”
月星集团用10余年时间在全国布局了众多环球港综合体,如长三角的环球港、新疆喀什的上海援疆项目。如今,在喀什、伊犁等城市,月星集团初步构建了特色商业集群,与海外的商业交流愈加频繁。
随着海外业务不断拓展,丁佐宏对中外经贸往来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认为,企业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走深、走实”。民营企业要厘清自身核心竞争力,同时深入了解目标市场需求,确保两者有效结合,从而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如果仅是盲目跟风“走出去”,缺乏精准布局,可能会遭遇“水土不服”的挑战。
他建议:“要让中外双方的开放生态从‘物理叠加’升级为‘化学融合’。”
他列举的案例颇有代表性——喀什环球港引入中亚五国特色商品展销中心,同时反向输出国产智能家居产品,“这不是简单的货架摆放,而是让文化、标准和商业模式在交融中产生新价值”。
此外,中外企业的交流互动离不开国际航空枢纽建设。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春秋航空董事长王煜建议,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扩大航权谈判,在日韩等成熟市场实现航权完全开放,同时出台新兴市场航线扶持政策。通过空铁“两网融合”规划,推动多式联运枢纽建设,让人员往来便利化成为开放生态的“催化剂”。
中外协同,双向赋能
在海南三亚亚龙湾,占地12.8万平方米的零售综合体DFS迪斐世亚龙湾项目即将落地。这是DFS迪斐世60年来最大的单笔投资。
全国政协委员、来伊份总裁郁瑞芬一直关注当地发展,她注意到,政府工作报告连续多年提及海南自由贸易港。“海南自由贸易港启动封关运作后,无论是有序推进金融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还是进一步激活离岛免税消费市场,都将面临全新挑战与更高要求。”
为此,她建议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建立内资与外资企业沟通协作机制,推动双方在供应链等领域的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制定出更贴合各行业实际需求、更具地域针对性的政策方案。
不仅外资企业在华扎根深耕,国内企业也在积极出海,拓展业务版图。内外资企业正双向赋能创新链。
“企业出海不能停留在建厂、卖产品的初级阶段,更不能成为转移落后产能的‘权宜之计’。天能历经10余年全球化布局,公司越南生产基地已正式投产,目前正加速东南亚、中东及欧美市场的拓展。”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告诉记者,公司出海逻辑包含双重路径:一是通过技术适配创新,以高性价比、高智能化的电池解决方案精准对接当地需求;二是推动人才与供应链本地化,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生态。
其实,对于内外资企业的双向投资与交流,无论是已经取得的成绩还是未来的优化发展,都与我国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的进程分不开。
从《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取消外商投资性公司使用境内贷款限制,到全国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落地;从北京等4地首批13家外企获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试点批复,到9地允许试点设立外商独资医院;今年,我国还将进一步放宽外资市场准入,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修订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中国扩大开放的齿轮持续加速。
今年全国两会释放的信号再明确不过:稳定对外贸易发展、大力鼓励外商投资、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
当亨斯迈用150亿元投资写下“扎根中国三十年”的注脚,当达索系统计划三年内将中国生态圈人数扩至万人,这些跨国企业的选择早已超越短期盈亏计算;当亚龙湾12.8万平方米土地汇聚700个国际品牌并建成商业地标,世界与中国共同书写的开放故事,正翻开新篇章。
责编:杨琳yanglin@ceweekly.cn
美编:孙珍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