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茄子,咖喱,做工
  • 发布时间:2025-04-13 15:00

  卓成曦╱圖文

  鳳姐兒笑道:「這也不難。你把才下來的茄子把皮籤了,只要淨肉,切成碎釘子,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脯子肉並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腐乾,各色乾果子,俱切成釘子;用雞湯煨乾,將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裡封嚴;要吃時拿出來,用炒的雞瓜一拌就是。」劉姥姥聽了,搖頭吐舌說道:「我的佛祖!倒得十來隻雞來配他,怪道這個味兒!」這是《紅樓夢》第四十一回中提到的用料考究、做工繁複的「茄鯗」,一道菜讓茄子聲名遠揚。

  茄子原產於印度,5,000年前,生活在印度河谷的先民就採集野生品種食用,古老的梵文文獻中有人工種植茄子的記載,當今的印度餐廳中亦有不少用茄子製作的菜餚,較為常見的是用咖喱煮的茄子雜菜拌米飯。

  中國有關茄子最早的記載出自西漢辭賦家王褒的《僮約》,講述王褒與名叫「便了」的家僕立規矩的故事,其中就有「種瓜作瓠,別茄披葱」之句,說明早在公元前,茄子已在中國作為蔬菜食用了。根據史料,茄子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通過「蜀身毒道」(記載在司馬遷《史記》中,現代史學家稱之為「南方絲綢之路」,「身毒」即今印度)引入中國,因此四川人應該是中國最早種植、食用茄子的。西漢時,成都文學家揚雄在自讚家鄉的《蜀都賦》中寫「盛冬育筍,舊菜增伽」,「伽」字來自梵語「Vatinganah」,讀音和現今「茄子」的「茄」相同,透露出一個重要信息:當時蜀中就已引入叫作「茄」的蔬菜。經歷如此久遠的歲月,川人自然積攢了茄子的各種食法,魚香茄子就是一道典型的川味美食。我在成都郊外的大邑縣吃過一道菜,製作很簡單:茄子隔水蒸得軟爛,趁熱撕開後蘸特製的麻辣紅油蘸水,非常美味。

  茄子品種繁多,外形有長條形、線形、長筒形、圓球形等,顏色上又分白色、綠色、紫色等。早期栽培的多為紫色圓形茄子,人們把它當成瓜,稱為「矮瓜」,廣東沿用此名至今。隋煬帝楊廣在大業四年(公元608年)特欽命茄子為「崑崙紫瓜」,當時稱南洋諸國為「崑崙」,稱外來奴婢為「崑崙奴」,外來的茄子也以「崑崙」冠名。到了唐代,又傳入了較為少見的白茄,因其烹熟後質如酥油,與佛經上的乳品「酪酥」相似,故諧音稱為「落蘇」,富有詩意。

  一方茄子一方味

  北方的茄子多是圓球形,稍扁,形狀不同且質地也大有差異。北方常苦旱,蔬果也就不免缺乏水分,所以質地較為堅實。「燒茄子」是北方很普遍的家常菜,茄子不需削皮,面上劃出縱橫交錯的格子花刀,像切腰花一樣,愈細愈好,再切成滾刀塊入油鍋炸。茄子吸油,所以鍋裡油要多,但炸到金黃微焦後,油就會復流出不少。撈出炸好的茄子,炒些五花肉片,乾香出油後再把茄子投入翻炒,加醬油,急速盛出裝盤,上面撒大量的蒜末,味極甜美,送飯最宜。

  南方的茄子大多是長條形,不適合做燒茄子,因為水分太多,無法炸乾,久炸則爛成泥。福州的茄子大多是長條形的紫茄,福州話稱「紫菜」。我從小吃的都是紫茄,並沒見過其他顏色的,蒸或煮熟後拌蒜頭醬吃。閩北南平和武夷山地區則多綠茄,可切塊做成綠茄煲,或加豬油和辣椒炒成糊狀,很香。白茄較少見,我第一次吃是在汕頭,肉質更細嫩;潮汕人把白茄蒸熟搗爛,加調料做成茄泥,口感黏滑軟糯,非常特別;切塊後與四季豆、紫蘇葉同炒也很惹味。炸茄盒就適合用北方水分少的圓茄,切片後在兩片中間夾上調好味的肉餡,再裹上麵粉、蛋液油炸,做好了又香又酥,做不好就軟塌塌的。我在日本京都的一家居酒屋吃過一款融入日式風格的茄盒,夾的是調好味的和牛肉碎,比傳統豬肉餡的更鮮美多汁。炸得香酥的茄盒佐冰涼的清酒,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西方人也喜歡吃茄子,在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家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多是紫茄。記得第一次到意大利西西里首府巴勒莫,逛菜市場時就常常看到圓球狀與長條狀的紫茄,當然在許多餐館裡也能吃到。當地人喜歡把茄子切成薄片,用火烤熟,淋上油,撒上鹽、胡椒、羅勒碎等,佐當地埃特納火山產的葡萄酒。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