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春雷╱文
兩千多年前,鯊魚還是一種淡水小魚,至少秦漢文獻如是說。《詩經》云:「魚麗於罶,鱨鯊。」麗,同「罹」;罶,捕魚用的竹簍。詩句大意為:「鱨魚(黃頰魚)和鯊魚都落入了竹簍。」三國時代的學者陸璣注曰:「鯊,吹沙也,似鯽魚,狹而小……常張口吹沙。」這種俗稱「吹沙」的淡水魚,現代學者還在爭論,有人以為是吻蝦虎魚,還有人主張是棒花魚。那時候,海中鯊魚的名字是鮫魚。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鮫,海魚,皮可飾刀口。」《西京雜記》記載南越王「尉佗獻高祖鮫魚、荔枝」;《通典》說東南臨海郡、永嘉郡、漳浦郡、潮陽郡向唐朝廷進貢鮫魚皮。可見直到唐朝,中國人對鯊魚的興趣全在於一身魚皮。鯊魚皮是裝飾刀鞘劍柄的最好材料,「龍泉劍」必配「沙魚鞘」,《水滸傳》錦豹子楊林,就是「沙魚鞘斜插腰刀」華麗出場的。宋代,閩浙學者較詳細地記錄了東海鯊魚。北宋同安縣(今廈門)人蘇頌編撰的《本草圖經》說:「鮫魚,有二種,皆不類鱉,南人通謂之沙魚。大而長喙如鋸者曰胡沙,性善而肉美。小而皮粗者曰白沙,肉強而有小毒。彼人皆鹽作修脯。」南宋淳熙《三山誌》記錄了福州地區的胡鯊、鮫鯊、出入鯊和帽頭鯊;寶慶《四明誌》羅列寧波地區的鯊魚,有白蒲鯊、黃頭鯊、白眼鯊、牛皮鯊、鹿文鯊、烏鯊、虎鯊、丫髻鯊、燕鯊等20多種。
鯊魚是卵生、卵胎生還是胎生?
我們今天知道,鯊魚屬於軟骨魚綱,家族龐大,全世界近370種,全中國共有8目25科61屬133種。鯊魚的生殖方式令人迷惑,既有卵生,又有卵胎生和胎生。體型較小的鯊魚通常是卵生的,體外受精,水中發育,與其他魚類一樣。但多數鯊魚屬於卵胎生,受精卵留在體內孵化,但沒有臍帶,胎兒依靠卵內的營養物質發育,最後產出仔魚。少數大型鯊魚如真鯊、雙髻鯊,進化出類似哺乳動物的生殖系統,受精卵通過胎盤、臍帶從母體獲得營養,謂之胎生(又稱假胎生)。後二者超越了古人的理解力。晉《博物誌》想像說,小鯊魚可以自由往返於母腹:「東海鮫魚,生子,子驚,還入母腸,尋復出。」還有人相信鯊魚從口中產子。道光《廣東通誌》記載:「凡魚皆孚子卵生,唯鯊魚口吐而生。」
1697年,清代文人郁永河前往台灣,留下一本《裨海紀遊》。書中寫道,他在橫渡海峽的時候,買了條四五斤重的活鯊魚,讓廚師整治午餐,「庖人將剖魚,一小鯊從腹中躍出;剖之,乃更得六頭,以投水中,皆游去;始信鯊魚胎生」。胎生動物繁殖率低,但個個都是龐然大物,想想鯨魚、海豚與海象吧。所以明葉子奇《草木子》斷定:「鱗蟲皆卵生,獨海鯊胎生,故為魚也最巨。」
因翅帶來的滅頂之災
鯊魚富有攻擊性,能殺人,肉瘠而味薄,漁民畏之如虎。公元1500年後,中國人突然發現了魚翅的美味,鯊魚捕撈業因此起步。李時珍《本草綱目》說:「古曰鮫,今曰鯊……背上有鬣,腹下有翅,味並肥美,南人珍之。」清末山東學者陳恒慶《諫書稀庵筆記》記載家鄉捕鯊:「漁人以油灼雞掛於利鉤,上繫以大絲繩,拋之浪中。鯊魚吞鉤不能去,乃徐徐引至海濱。魚行則小船隨之,沿岸而行,半日魚無力,乃連數船曳於岸上屠之。肉粗不適口,村農買其肉,價至廉。將翅與皮曬乾,可得善價。」隨着魚翅宴風靡全國,世界各地的鯊魚都感受到了巨大衝擊。從1873年到1911年的38年間,中國每年從東南亞國家平均進口9,259擔魚翅。
中國的捕鯊作業,集中在閩粵沿海。上世紀5、60年代,福建鯊魚年產量3,000噸以上,約佔全國的三分之一;1960年高達4,400噸,佔全國總產量40%。《廈門漁業誌》描述當年的情景說,每年春冬二汛,廈門的釣鯊船紛紛出動,前往閩南漁場釣捕闊口真鯊、白眼鯊、雙髻鯊、烏翅真鯊和青鯊,回港後加工成鯊肉乾、魚肝油、魚翅、魚唇和明骨(魚腦)等系列鯊魚產品,暢銷海內外。體型強壯、性格兇悍、身材優美,鯊魚是無可爭議的大海之王,高居海洋生物鏈之巔。據研究,一頭鯊魚每年要吃掉其體重5.2倍的魚類,有些學者認為這是與人類爭食,主張大力捕鯊,保護水產資源。但我總覺得這理論有點不對頭,海洋生物鏈是大自然演化的結果,實際上,是人類與鯊魚爭食吧!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