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祠

  • 来源:中国旅游
  • 关键字:司馬遷祠,祭祀,雕像
  • 发布时间:2025-04-13 15:04

  謝光輝╱圖文

  司馬遷祠建於西晉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在陝西韓城芝川鎮南的高崗上,東眺黃河,西枕梁山。司馬遷去世年代不詳,其後代也沒有史料記載。不過韓城徐村的同、馮兩姓自稱是司馬遷後裔,村民代代相傳:太史公為避後人遭迫害,讓兩個兒子改姓,將「司馬」複姓拆分,長子「司」字加一豎改為「同」,次子「馬」字加兩點改為「馮」。2014年,後人在梁山東麓修建了司馬遷廣場,中央立了一尊司馬遷手持《史記》竹簡的雕像,每年3月31日,司馬遷的後裔會來這裡祭祀。

  梁山下芝水蜿蜒,水上的石拱橋名為芝水橋,建於明代,自古為韓城的交通要衝,1936年楊虎城將軍捐資30萬重修。過了芝水橋,迎面是司馬遷祠的大門。一進門,腳下是春秋戰國留下的「韓奕坡」古道,又稱「司馬坡」,寬3、4米,條石深嵌,曾是韓城通往長安的必經之路,年代久遠;現存的石條為北宋時鋪砌,牛車馬車來來往往,輾壓出深深的車轍印,那是千年交通繁忙的鑑證。古道往上數十米,右側一條陡峭的磚石岔路有「高山仰止」木牌坊,這條登祠之路被稱為「朝神道」,呈U字形,兩邊較高,設行人石階,中間低,便於雨天排水。上面有4個高台,各台之間石階相連,層層上升,共99級;每座台前均有木牌坊,最後一台是司馬遷墓。祠院門額是清光緒韓城縣令王增琪題寫的「太史祠」三字,端莊雄健。駐足停留,深深地吸一口氣,回頭極目遠望,頓時覺得天地開闊又特別親切。

  院內古柏參天,60餘通石碑為歷代重修的記事碑和文人墨客的弔詠刻石,裡面的寢殿供奉着一尊司馬遷像。司馬遷是全部「二十五史」的總策劃,他以人物傳記為主幹來寫史,開啟了一部以人為本的中國史。他在《報任安書》中寫道:「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司馬遷的「泰山」,就是《史記》。

  漢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司馬遷子承父業成為太史令;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因就李陵事件發表了幾句正常的言論而觸怒武帝,大禍臨頭。為完成《史記》,司馬遷忍辱選擇宮刑;46歲完成《史記》後,再也沒有他的任何消息。

  司馬遷到底活了多久,又是怎麼去世的,民間流傳着兩種說法:一是他自己選擇了退場,退得很徹底,讓大家找不到線索;一是司馬遷在《報任安書》裡的一些話為朝廷所不容,結果被處以極刑。

  司馬遷墓在祠的寢殿背後,為青磚圓墓,立有金、清兩塊石碑,雖然是一座衣冠墓,但墓頂有一棵千年古柏,虯枝鐵幹,五枝分叉,猶如巨傘護蓋,非常神奇,當地人稱「五子登科」。

  夕陽西下,一位值夜班的老人上來,他每天晚上6點上山關門,早上8點開門下山,天天夜裡一個人守着太史公。我順着朝神道下山,回頭一看,晚霞將山崗上的司馬遷祠染上薄薄的紅暈。「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心裡湧起一股感動。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