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彪╱圖文 任耀楠╱設計
香港的飄色起源於廣東番禺的沙灣飄色,以雙人色為主,而飄色的表演形式在浙江、江西、雲南、廣東、山東、福建、陝西等地廣泛存在,其中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多達32項,名稱也有所不同,稱為抬閣、芯子、鐵枝、抬老爺等。飄色這一名稱主要在珠江流域使用,除了雙人色,還有多人色和鞦韆色等多種類型,足見地域文化、民間藝術形式的多樣性,以及各地對藝術的熱情與創造力。
香港的飄色主要由3個部分組成:首先是色櫃,即承重且可移動的箱子,是表演裝置的基礎結構;其次是色梗,採用金屬杆來支撐整個裝置、保持穩定,確保裝置在表演過程中安全可靠;最後是扮演「色芯」的兩位小演員,他們在表演中分為兩部分:坐在下面的稱為「屏」,上面懸空表演的則叫「飄」,上面的小朋友年齡通常在6、7歲左右。
增添節日色彩
農曆4月,盛大的長洲太平清醮如期而至;恰逢佛誕公眾假期,成千上萬的遊客前來觀賞豐富多彩的會景巡遊。在飄色表演當天上午10點多,父母帶着準備參與表演的兒女陸續來到各自的會場,由工作人員精心為他們化妝。之後,孩子們坐在色梗上,並用布條緊緊固定,最後換上專門的表演服裝。整個準備過程通常需要3個小時,而農曆4月的香港已經相當炎熱,儘管辛苦,但這些小演員們和工作人員並未有一絲抱怨,反而充滿了期待和興奮。眾多活動中,飄色巡遊無疑是最引人注目的環節之一。以2024年為例,數十支隊伍參加了飄色表演,總共有約20台飄色,以其獨特的設計和靈動的表演深深吸引了觀眾的目光。除了長洲太平清醮會景巡遊中大放異彩,在筲箕灣舉行的譚公誕以及其他慶祝節日的巡遊中,也常常可以看到飄色的演出,是香港文化活動中的亮點。
如今,飄色已經成為香港文化的重要象徵之一,吸引了本地居民與無數遊客的關注。每年的飄色表演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對現代藝術的創新表現。香港的飄色不僅保留了歷史的韻味,也展現了活力與生機,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一座橋樑。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