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展示品”到“生产力”青岛具身智能怎么走

  • 来源:商周刊
  • 关键字:青岛,智能,生产力
  • 发布时间:2025-06-21 12:55

  文 郭清鉴

  通过AI 技术,机器人可以像人一样行走、跑步、跳跃,也可以辅助医生对肿瘤进行精准的穿刺定位手术,辅助患者实现独立行走……5 月底,青岛市组织媒体对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的采风调研中,展示了不同的AI 应用场景,大家发现,围绕“无人家务”智慧生活的未来愿景、AI 医疗、智能制造生态等领域,青岛产具身机器人正从研发中心走向工厂、医院、家庭,完成从“展示品”到“生产力”的蜕变。

  具身智能是指具有身体的智能,核心在于实体设备与智能决策的深度融合。通俗地说,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是智能机器人走向更高阶应用的主要途径,人形机器人则是智能机器人的最高形态。中国一直高度重视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

  得益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出现与不断迭代,特别是2025 年初DeepSeek 的横空出世使得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成本大幅降低,从工业制造、自动驾驶到物流运输、家庭服务与医疗康养,具身智能逐渐在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新一波人工智能浪潮的重点方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 等未来产业。这也是“具身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25 年,央视春晚的人形机器人舞蹈表演备受关注。此后,人形机器人参加马拉松比赛、世界人形机器人机甲格斗擂台赛、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等相关的活动接连不断。

  据《人形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2024 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27.6 亿元;到2029 年,该市场规模有望扩大至750 亿元;到2035 年,这一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提升至3000 亿元,2025—2035 年复合增速达53.15%。

  近年来,多个城市均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对培育具身智能、发展智能机器人等作出一系列部署,力争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巩固和提升竞争优势。

  青岛同样正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先是发布“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将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城市优先发展的先导产业;随后又印发《加快大模型创新发展打造“模力青岛”行动方案(2025—2027 年)》,并发布了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两个产业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大小脑、本体、零部件、场景应用”协同创新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路径。

  5 月14 日,2025 青岛市具身智能机器人生态发展大会上,《青岛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2025 年行动方案》正式发布,将加快建设北方地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和重要研发制造中心。

  相关政策主要围绕加快具身智能机器人重点场景应用、加强行业标准规范建设、设立专项财政与基金支持、加速人才引进与技术培育等方面,通过政策推动,在短期实现核心零部件的技术突破,在长期建设丰富产业应用和生态。

  在与人形机器人关联最为紧密的人工智能产业,青岛引进培育了创新奇智、极视角、以萨技术等一批模型算法领域领军企业,上线运营了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6 家算力中心,为人形机器人多模态大模型、运动控制算法等技术提供关键支撑。目前,青岛已集聚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500 余家,形成涵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发布行动方案、成立战略咨询委员会、发起设立产业基金、启动建设训练场……青岛的具身智能自主创新并不是阶段性的窗口问题,而是长期的系统工程。从“可用”,迈向“好用”,具身智能不是备选,而是更优选,青岛的具身智能产业正在开启“加速度”。有理由相信,具身智能有望成为青岛又一项攥在手里的“核心业务”。

  当然,具身智能要帮助机器人真正像“人”,还需要一系列技术的深度融合。短期来看,具身智能目前似乎仍以落地工厂车间的自动化生产线为主要场景,若要与物联网等设备生态深度结合,还需要通过技术应用,实现感知—决策—行动的闭环。

  “这不过是将来之事的前奏,也是将来之事的影子。”人工智能之父艾伦·图灵七十多年前接受《泰晤士报》采访时这样说。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