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成功在哪儿

  • 来源:商周刊
  • 关键字:苏超,成功,竞争
  • 发布时间:2025-06-21 13:13

  当贵州“村超”以乡土气息点燃全民热情时,2025年的江苏以另一种姿态创造了体育奇迹——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以下简称“苏超”)。这场以“城市荣耀”为核的赛事,不仅在赛场上掀起“楚汉争霸”“早茶德比”的文化狂欢,更以“赛事+”模式撬动区域经济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其爆火绝非偶然,而是江苏对城市竞争与协同发展的一次战略重构。

  “苏超”到底有多火

  与传统省级联赛不同,“苏超”以城市命名队伍,江苏13座地级市分别组建一支球队出征,参赛球员需满足户籍、学籍或社保条件,这使得参赛队伍构成既有职业球员,也有个体工商户、大学生和高中生等业余球员。对此网友评论:“这是唯一不可能有‘默契球’的联赛。”

  自5月10日揭幕以来,“苏超”迅速成为江苏全省乃至全国关注的焦点。

  在社交平台上,关于“江苏城市联赛”的话题播放量突破10亿次,短视频占比超70%,网络直播吸引1365万人次云端观赛。赛事覆盖全省13个设区市,12场比赛场均观众达8798人,甚至超过同期中甲联赛6467人的上座率。镇江对扬州揭幕战18000名观众、盐城对泰州15000人上座率的纪录,印证了“城市荣誉+全民参与”模式的强大号召力。

  这种热度不仅体现在体育场内。虎扑App紧急新增“江苏联”频道,上线首日访问量破百万;端午假期期间,江苏主场城市银联异地渠道消费总额增长14.63%,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的酒店预订量增速全国领先,常州恐龙园跻身全国热门主题公园Top5。更值得关注的是,赛事期间多地夜间消费额同比增长超30%,突显了“赛事+”模式对经济增长的强劲拉动作用。

  从流量到留量

  “苏超”的成功,核心逻辑在于将赛事流量转化为城市留量,实现价值倍增。

  各地通过赛事链接文旅资源,创造了远超门票收入的综合效益。据统计,端午假期,常州中华恐龙园、淹城春秋乐园等各大景区共接待扬州游客超10万人次。镇江队和宿迁队比赛期间,镇江西津渡景区夜游人数较平日增长3倍。盐城推出“观鸟+观赛”套餐,预订量超过2万单。

  围绕“美食”,各地亦是招数频出。在此前“苏超”赛事中,淮安推出“吃货球迷狂欢套餐”,100元套餐既包括比赛门票,还有小龙虾、淮扬小吃等。盐城将文旅促消费活动延长至11月2日,外地球迷凭“苏超”所有场次入场票和身份证,均可免费游览盐城A级景区一次;若持盐城主场赛事门票,还可免费领取盐城鸡蛋饼一份。泰州主场期间,泰州文旅集团还推出“景区门票免费+早茶特惠+酒店8折”福利,早茶店向“苏超”观众免费提供五味干丝品尝。

  这些创新既满足了观众的多元需求,又强化了城市品牌辨识度。江苏省体育局数据显示,赛事期间全省文旅品牌搜索量增长47%,城市品牌溢价效应初步显现。

  城市研究专家、中小城市研究院院长牛凤瑞说,“苏超”的红火,其赛事效应进一步外溢到文旅、城市历史文化的展现等方面,进而从更大程度上拉动经济发展。“苏超”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城市文化、美食、非遗等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一步展现。

  模式可否复制?

  “苏超”的成功引发其他省市的关注,但复制其模式并非易事。

  从经济方面看,2024年,江苏13个设区市全部进入城市GDP100强,其中9个城市进入全国城市50强,这9个城市分别是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常州、徐州、扬州、盐城和泰州,苏南4城、苏中3城、苏北2城。2023年,常州高质量迈入GDP万亿之城,是继苏州、南京、无锡、南通之后,江苏第五座GDP超万亿城市。各地经济自主性强,无需依赖省会资源反哺,为城际赛事的平等开展奠定了基础。

  从地理上看,江苏全省超86%的平原覆盖率冠绝全国,13座城市直线距离均在300公里内,发达的高铁和高速网络使城市间串联便捷,为高频城际赛事提供保障。

  从人口规模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江苏有11个城市城区人口超过100万人,包括10个设区市和昆山这个县级市,这为赛事提供了庞大的潜在观众池。

  与此同时,江苏独特的地域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彼此之间的良性竞争形成了适合足球这项运动的土壤和文化。确实,没有哪一个省能像江苏一样,集齐地域文化各异的“十三太保”,爆梗出圈——苏州和无锡之间的苏南德比,两队1∶1战平后球迷总结为“苏州保住了太湖,无锡保住了机场”;南京和无锡的比赛变成了盐水鸭VS水蜜桃,“输了水蜜桃加盐,赢了盐水鸭加糖”,徐州与宿迁的比赛则被戏称为“楚汉之争”……

  此外,主办方的提前筹划更是关键。据江苏省足球运动协会副主席王小湾介绍,从推进到落地,“苏超”花了半年的时间,江苏省组织召开了13市的城市联赛筹备工作启动会议。其次,“苏超”背后是一整套专业的竞赛系统在支撑,包括赛事的信息统计系统,选派的技术官员、裁判员等,都是按照职业联赛的模式和标准执行的,赛程也是使用中足联软件编排,部分场次的裁判还是中超的裁判。

  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教授认为,其他地方完全有可能出现类似“苏超”的赛事,但能否获得全网关注则不一定,这需要相关部门开拓思维、创新形式。

  当政府以开放姿态激活地域文化基因,市场以创新思维打通消费闭环,民众以主人翁精神参与共创,体育赛事便能超越竞技本身,成为激活区域经济、凝聚社会共识的超级杠杆。这场赛事的余波,或将重塑中国城市发展的逻辑——竞争可转化为合力,差异能升华为共识。正如网友所言:“吵归吵,闹归闹,永远苏大强。”

  (本刊编辑综合整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