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手就是绝杀:安徽东乡拳的兴衰故事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出手,绝杀,安徽,东乡拳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3-23 09:59
在著名“文都”桐城,有句俗语:“文不过南乡,武不过东乡”。在那里,遇到操东乡口音的人都不敢造次。
习武者在日常生活中创新了许多生活化的武术,如摸刀鱼、甩菜瓜、棱角梳、板凳花、扁担花、手巾花……
东乡“三十六教头”的事迹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其中最著名的是他们攻打九华山的故事。
安徽省桐城市是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也是著名的“文都”,历史上人文勃兴,代有英才,特别是清代,以戴名世、方苞等人为代表的“桐城派”,雄霸文坛200余年,在文学史上极为罕见。
在这著名的“文都”,却也有着习武的风气。在桐城,有句俗语叫做:“文不过南乡,武不过东乡”。在这里,南乡、东乡并不是地名,而是按方向划分的县域,是一种泛称,“东乡”主要是指今天枞阳县陈湖区的周潭、青山、吴桥、水圩、施湾等地。
枞阳县地理位置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东吴大将吕蒙建城于枞阳,以阻魏兵南进;南宋时,李全镇守枞阳幕旗山要塞抗击金兵;元末陈友谅扎寨于浮山,朱元璋屯兵于城山,二人在今天的枞阳境内血战数次;明末张献忠扎“四营”于枞阳镇;清代太平天国首领李秀成、陈玉成在枞阳两次召开了重要会议;到了解放战争“百万雄师过大江”时,枞阳成为了解放军中线指挥部……
由于常年的战争,形成了东乡人彪悍、尚武的传统。早在清代,东乡人的“东乡拳”就威震八方。
各种武术融会贯通,“生活化”武术
讲究一招制敌,往往出手便是绝杀
东乡拳的雏形出现在唐代,正式形成于明朝,到了清朝达到鼎盛。
历史上,东乡周潭世居着两大家族:章氏和周氏。其中章氏是武术世家,崇尚习武,在宋、元两朝都出过不少武官。章家始祖可追溯到秦朝大将章邯,唐朝名将章仔钧也是其先祖。
明朝初年,周章两大家族开始联姻,章家武术传到了周家,于是周家的习武之风也大兴起来,然后逐渐传遍了周边乡镇。结果,以周潭为中心,整个东乡的居民都开始争相习武,以致到后来,桐城其他地方的人遇到操东乡口音的人都不敢造次。
与此同时,武林中不少高手听说东乡习武成风,高手云集,于是都慕名来切磋比试,其中不少高手在此定居。南北门派的武学精髓被他们带到了东乡,“东乡拳”也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
“东乡拳”虽名为“拳”,事实上并不只是拳法,还包含了不少轻功、点穴以及各种器械套路。即使是拳术,也将内家拳、外家拳、南北拳种包容兼收,既有南拳步伐稳健、刚劲有力的特点,又有北派拳的跌打滚翻,以腿功见长的风格。
“东乡武术”最初的用途主要是看家护院,因此它注重实用,没有花架子,但在实战中威力非同小可,看似朴实无华,但精妙绝伦,往往能一招制敌,出手便是绝杀,这也是东乡拳最大的特点。
修习东乡拳的大多都是农家子弟,除了练习普通拳法和武器外,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又创出了许多新拳种,举手投足都能显现高深的功力。“生活化”的东乡拳结合了农家工具,甚至日常生活用品,比如“摸刀鱼、甩菜瓜、棱角梳、板凳花、扁担花、手巾花”等。其中,“板凳花”武功套路最为巧妙——当坐在长条木板凳上突逢敌手,需要快速应战时,立即转身用两手紧握板凳腿,举起一条板凳当武器,只见上下翻腾,左右抵挡,俨然一套有攻有守的成熟“凳法”。
除“板凳花”外,干农活用的钉耙、扁担、草叉,都被精通武艺者设计出武术动作,成为固定套路。甚至是干活时擦汗用的毛巾,在东乡人手里,也能甩出奇招。
东乡人在生活中也痴迷习武,习武者不断交流技艺,共同提高技能,在清代时迎来了东乡拳的全盛时期。当时,东乡高手如云,白梅乡的束永言,力大无穷,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皇封“武林郎”;章家的章慕斌,在清嘉庆年间荣获武试第二名……
“周铁弹”一招制敌擒飞贼
三十六教头战九华山花和尚
在“东乡拳”的兴盛时期,英才辈出。东乡的众多武师中,“周铁弹”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还被收录到枞阳的地方志《浮山志》中。
话说在清康熙年间,安徽省府内有一位姓周的捕快,他以前是东乡的一位著名教头,因练就一手百发百中的飞弹打人绝技,人称“周铁弹”。而此时,也有一位叫朱作鼎的绿林好汉,武艺高强,尤擅用轻功,常常在省府翻墙越室作案。后来,朱作鼎用聚敛的钱财,买了安徽的臬台(掌管司法、监察的官员),开始做官。但身居高位的他本性难易,偷盗成瘾,夜晚时常常入室盗窃。
一天夜晚,朱作鼎潜入府衙行窃,守候在此的“周铁弹”窥见一个黑影飞起,立即甩手一个铁弹打出,只听见一声惨叫,那人跌落在地——正是朱作鼎。
朱作鼎见真相败露,慌忙丢下官印潜逃。他后来云游至枞阳县浮山,见这里两崖陡峻,中仅一隙可见青天,便纵身一跃,以“铁壁挂画”的高超轻功写下“一线天”,三个大字至今仍存留在浮山滴水洞的崖壁上。
除了“周铁弹”,东乡“三十六教头”的事迹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广为流传,据传他们个个身怀绝技,嫉恶如仇。最让东乡乃至桐城人感到自豪的就是“三十六名教打九华山”的故事。
清咸丰年间,皇宫内有一位贾姓侍卫官,精通武艺,却因与宫女有染,被发现后不得不出家避难。他落脚九华山,收了几个徒弟传授武术。而来九华山的众多香客中不乏青年美女,贾和尚本性难移,诱奸进香妇女,甚至侵犯邻村妇女,仗着武艺高强,村民敢怒不敢言,深受其苦。
后来,山下村民听说东乡有武林高手,好打抱不平,便派人求助。东乡三十六教头个个摩拳擦掌,乔装香客,暗藏武器,直奔九华山而去。到了庙前,众教头即发出挑战,“花和尚”急忙操起大刀,同几个和尚合力抵御。没几个回合,就被教头章冠鏊一棍挑飞了武器。见技不如人,贾和尚只得跪地求饶。
从此三十六教头除暴安良的声名远扬,直至民国时期,仍有老艺人将他们的侠义行为编成唱词赞颂。
民间流传的传奇故事,经过民间艺人的加工,未免有些夸张。而治学严谨的桐城派文豪吴汝纶所作的《章冠鏊传》则更令人信服。
章冠鏊自幼骁勇有力,一人能干两人的农活。受东乡民风影响,章冠鏊从小习武,由于天赋过人,很早就成为了教头,带领家乡人习武练拳。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太平军队伍鱼龙混杂,军纪废弛,所到之处百姓遭殃,于是很多地方都组织武装力量抵抗。有一次,数万太平军包围了周潭乡,在此危急时刻,章冠鏊一手持长矛,一手执短剑,奋臂大呼,纵横敌阵与太平军拼杀,终于带领队伍成功突围。而这时他已年过六旬,由于过度紧张、疲累,再加上战斗中负伤,章冠鏊最终气尽力竭、呕血而死,族中老少及村民闻之无不惋惜哀伤。
遭遇浩劫由盛转衰
不少武艺由此失传
清朝咸丰年间的一场浩劫,使东乡拳从此由盛转衰。
当时,“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战火烧遍大半个中国,桐城境内的太平军势力强大。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有一支太平军借道东乡,双方发生了一场恶战。
此役,东乡虽然有三十六教头殊死奋战,但缺少统一的指挥,各自为战;而太平军中不但有不少高手,更具备丰富的马步兵作战经验。最终,东乡联军惨败,东乡武术元气大伤,会“一招半式”的青壮男丁损失大半,三十六教头也死伤殆尽——虽然三十六教头个个身怀绝技,却没有将这些绝技用文字传承下来。他们战死后,这些优秀武术渐渐失传,比如点穴、仙人驮伞棍等。
更令人惋惜的是,东乡几大家族之间也因战败结下了梁子,相互埋怨,横生芥蒂,经常发生大大小小的械斗,以前相互交流切磋武艺的和谐局面从此不再。
此外,东乡拳不少神奇的功法,如轻功“贴壁挂画”、铁砂掌、硬功等,都没有文字传承。加上“家传不外传”、“传媳不传姑” 等陈规陋习根深蒂固,这些都影响了武术的传播和发展,也导致了一些高超武艺的失传。
改革开放后,东乡武术之花再度盛开,授徒习武之风又起,东乡大地武馆林立。东乡人正直的性格和尚武的传统,早已积淀在他们的血液里,成为东乡人心中永不磨灭的精神。
……
习武者在日常生活中创新了许多生活化的武术,如摸刀鱼、甩菜瓜、棱角梳、板凳花、扁担花、手巾花……
东乡“三十六教头”的事迹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其中最著名的是他们攻打九华山的故事。
安徽省桐城市是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也是著名的“文都”,历史上人文勃兴,代有英才,特别是清代,以戴名世、方苞等人为代表的“桐城派”,雄霸文坛200余年,在文学史上极为罕见。
在这著名的“文都”,却也有着习武的风气。在桐城,有句俗语叫做:“文不过南乡,武不过东乡”。在这里,南乡、东乡并不是地名,而是按方向划分的县域,是一种泛称,“东乡”主要是指今天枞阳县陈湖区的周潭、青山、吴桥、水圩、施湾等地。
枞阳县地理位置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东吴大将吕蒙建城于枞阳,以阻魏兵南进;南宋时,李全镇守枞阳幕旗山要塞抗击金兵;元末陈友谅扎寨于浮山,朱元璋屯兵于城山,二人在今天的枞阳境内血战数次;明末张献忠扎“四营”于枞阳镇;清代太平天国首领李秀成、陈玉成在枞阳两次召开了重要会议;到了解放战争“百万雄师过大江”时,枞阳成为了解放军中线指挥部……
由于常年的战争,形成了东乡人彪悍、尚武的传统。早在清代,东乡人的“东乡拳”就威震八方。
各种武术融会贯通,“生活化”武术
讲究一招制敌,往往出手便是绝杀
东乡拳的雏形出现在唐代,正式形成于明朝,到了清朝达到鼎盛。
历史上,东乡周潭世居着两大家族:章氏和周氏。其中章氏是武术世家,崇尚习武,在宋、元两朝都出过不少武官。章家始祖可追溯到秦朝大将章邯,唐朝名将章仔钧也是其先祖。
明朝初年,周章两大家族开始联姻,章家武术传到了周家,于是周家的习武之风也大兴起来,然后逐渐传遍了周边乡镇。结果,以周潭为中心,整个东乡的居民都开始争相习武,以致到后来,桐城其他地方的人遇到操东乡口音的人都不敢造次。
与此同时,武林中不少高手听说东乡习武成风,高手云集,于是都慕名来切磋比试,其中不少高手在此定居。南北门派的武学精髓被他们带到了东乡,“东乡拳”也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
“东乡拳”虽名为“拳”,事实上并不只是拳法,还包含了不少轻功、点穴以及各种器械套路。即使是拳术,也将内家拳、外家拳、南北拳种包容兼收,既有南拳步伐稳健、刚劲有力的特点,又有北派拳的跌打滚翻,以腿功见长的风格。
“东乡武术”最初的用途主要是看家护院,因此它注重实用,没有花架子,但在实战中威力非同小可,看似朴实无华,但精妙绝伦,往往能一招制敌,出手便是绝杀,这也是东乡拳最大的特点。
修习东乡拳的大多都是农家子弟,除了练习普通拳法和武器外,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又创出了许多新拳种,举手投足都能显现高深的功力。“生活化”的东乡拳结合了农家工具,甚至日常生活用品,比如“摸刀鱼、甩菜瓜、棱角梳、板凳花、扁担花、手巾花”等。其中,“板凳花”武功套路最为巧妙——当坐在长条木板凳上突逢敌手,需要快速应战时,立即转身用两手紧握板凳腿,举起一条板凳当武器,只见上下翻腾,左右抵挡,俨然一套有攻有守的成熟“凳法”。
除“板凳花”外,干农活用的钉耙、扁担、草叉,都被精通武艺者设计出武术动作,成为固定套路。甚至是干活时擦汗用的毛巾,在东乡人手里,也能甩出奇招。
东乡人在生活中也痴迷习武,习武者不断交流技艺,共同提高技能,在清代时迎来了东乡拳的全盛时期。当时,东乡高手如云,白梅乡的束永言,力大无穷,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皇封“武林郎”;章家的章慕斌,在清嘉庆年间荣获武试第二名……
“周铁弹”一招制敌擒飞贼
三十六教头战九华山花和尚
在“东乡拳”的兴盛时期,英才辈出。东乡的众多武师中,“周铁弹”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还被收录到枞阳的地方志《浮山志》中。
话说在清康熙年间,安徽省府内有一位姓周的捕快,他以前是东乡的一位著名教头,因练就一手百发百中的飞弹打人绝技,人称“周铁弹”。而此时,也有一位叫朱作鼎的绿林好汉,武艺高强,尤擅用轻功,常常在省府翻墙越室作案。后来,朱作鼎用聚敛的钱财,买了安徽的臬台(掌管司法、监察的官员),开始做官。但身居高位的他本性难易,偷盗成瘾,夜晚时常常入室盗窃。
一天夜晚,朱作鼎潜入府衙行窃,守候在此的“周铁弹”窥见一个黑影飞起,立即甩手一个铁弹打出,只听见一声惨叫,那人跌落在地——正是朱作鼎。
朱作鼎见真相败露,慌忙丢下官印潜逃。他后来云游至枞阳县浮山,见这里两崖陡峻,中仅一隙可见青天,便纵身一跃,以“铁壁挂画”的高超轻功写下“一线天”,三个大字至今仍存留在浮山滴水洞的崖壁上。
除了“周铁弹”,东乡“三十六教头”的事迹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广为流传,据传他们个个身怀绝技,嫉恶如仇。最让东乡乃至桐城人感到自豪的就是“三十六名教打九华山”的故事。
清咸丰年间,皇宫内有一位贾姓侍卫官,精通武艺,却因与宫女有染,被发现后不得不出家避难。他落脚九华山,收了几个徒弟传授武术。而来九华山的众多香客中不乏青年美女,贾和尚本性难移,诱奸进香妇女,甚至侵犯邻村妇女,仗着武艺高强,村民敢怒不敢言,深受其苦。
后来,山下村民听说东乡有武林高手,好打抱不平,便派人求助。东乡三十六教头个个摩拳擦掌,乔装香客,暗藏武器,直奔九华山而去。到了庙前,众教头即发出挑战,“花和尚”急忙操起大刀,同几个和尚合力抵御。没几个回合,就被教头章冠鏊一棍挑飞了武器。见技不如人,贾和尚只得跪地求饶。
从此三十六教头除暴安良的声名远扬,直至民国时期,仍有老艺人将他们的侠义行为编成唱词赞颂。
民间流传的传奇故事,经过民间艺人的加工,未免有些夸张。而治学严谨的桐城派文豪吴汝纶所作的《章冠鏊传》则更令人信服。
章冠鏊自幼骁勇有力,一人能干两人的农活。受东乡民风影响,章冠鏊从小习武,由于天赋过人,很早就成为了教头,带领家乡人习武练拳。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太平军队伍鱼龙混杂,军纪废弛,所到之处百姓遭殃,于是很多地方都组织武装力量抵抗。有一次,数万太平军包围了周潭乡,在此危急时刻,章冠鏊一手持长矛,一手执短剑,奋臂大呼,纵横敌阵与太平军拼杀,终于带领队伍成功突围。而这时他已年过六旬,由于过度紧张、疲累,再加上战斗中负伤,章冠鏊最终气尽力竭、呕血而死,族中老少及村民闻之无不惋惜哀伤。
遭遇浩劫由盛转衰
不少武艺由此失传
清朝咸丰年间的一场浩劫,使东乡拳从此由盛转衰。
当时,“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战火烧遍大半个中国,桐城境内的太平军势力强大。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有一支太平军借道东乡,双方发生了一场恶战。
此役,东乡虽然有三十六教头殊死奋战,但缺少统一的指挥,各自为战;而太平军中不但有不少高手,更具备丰富的马步兵作战经验。最终,东乡联军惨败,东乡武术元气大伤,会“一招半式”的青壮男丁损失大半,三十六教头也死伤殆尽——虽然三十六教头个个身怀绝技,却没有将这些绝技用文字传承下来。他们战死后,这些优秀武术渐渐失传,比如点穴、仙人驮伞棍等。
更令人惋惜的是,东乡几大家族之间也因战败结下了梁子,相互埋怨,横生芥蒂,经常发生大大小小的械斗,以前相互交流切磋武艺的和谐局面从此不再。
此外,东乡拳不少神奇的功法,如轻功“贴壁挂画”、铁砂掌、硬功等,都没有文字传承。加上“家传不外传”、“传媳不传姑” 等陈规陋习根深蒂固,这些都影响了武术的传播和发展,也导致了一些高超武艺的失传。
改革开放后,东乡武术之花再度盛开,授徒习武之风又起,东乡大地武馆林立。东乡人正直的性格和尚武的传统,早已积淀在他们的血液里,成为东乡人心中永不磨灭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