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白色湖水之谜:喀纳斯白湖首次科考纪实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乳白色,湖水,喀纳斯白湖,科考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1-03-23 10:03
冬虫夏草的幼虫靠啃食野芍药的根部成长,随着夏季到来,幼虫受到真菌感染而逐步木质化,成为珍贵的冬虫夏草。
5个小时过去了,两位专家在白湖面上共测量了近5000多个点,其中在白湖拐弯处测得的最深点为137米,从而确定了白湖的深度。
冰川乳的水流流速大,又带着地热温度,这就加速了水与岩石的作用。在水与花岗岩的频繁接触摩擦中,白湖水色呈现乳白色,而白色正是花岗岩中碳酸钙的颗粒成分。
大多数人的记忆中,新疆喀纳斯风景区的“湖怪传说”应该是最为著名的,事实上,在喀纳斯景区的核心保护区,还有许多秘境鲜为人知。比如保护区内的高山湖泊——白湖,就是其中一个神秘的所在。
白湖因为湖水呈白色而得名。那么,它的湖水为什么是白色的呢?这就是一个待解之谜。让人惊奇的是,尽管白湖与喀纳斯湖同属于喀纳斯友谊峰的冰川融水,但同一水系中,两个湖水的颜色却并不一样,白湖为白色,喀纳斯湖为绿色,原因是什么呢?还有一个问题是,喀纳斯湖深度为197米,位居西北第一深湖,那么,白湖的深度应该有多少呢……事实上,这些疑问,只能由一次严肃的科学考察来回答。 此次白湖科考队,由著名的湖泊、地质以及冰川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组成。科考队用了4天时间,对白湖的深度、矿物质、水文以及白湖的成因等情况进行了考察。笔者全程跟踪了此次科考,对参加科考活动的专家们进行了深度采访,企图对鲜为人知的白湖之谜,掀开冰山一角。
走入森林秘境
科考队从喀纳斯出发,坐游艇到达最北段的入水口“六道湾”,也就是著名的“千米枯木长堤”的所在地(千米枯木长堤:喀纳斯湖奇观之一。洪水季节,河水将上游大量的枯木携带入湖口,日积月累逐步在湖口汇聚成一条百余米宽、两千米长、枯木纵横交错的堤坝,这些枯木不会漂向下游,却奇怪地逆流浮动)。从这里换乘马,开始进入喀纳斯核心保护区,不到5公里的路程,我们就路过了保护区的第一个森林保护站“湖头站”,再走不到20公里,科考队进入了“阿克吐鲁滚管护站”,当晚停在这里宿营。
次日一早,我们骑马走入了喀纳斯的森林秘境。在森林里,我们发现成片成片的土地有被翻过的痕迹,土地上浓密的花草已经被拦腰锄断,黑色的沃土被深深地翻起,森林管护员告诉我们,这是冬虫夏草偷挖者留下的“杰作”,有时候,挖完后遇到雨水冲刷,土地受伤的面积还会增大,而植被的生长情况得等到第二年才能恢复。 管护员介绍说,这块被挖的土地上生长着野芍药,它的花朵硕大,端庄华美,颇有牡丹花的风韵,又被人们称作野牡丹。而冬虫夏草的幼虫就是靠啃食野芍药的根部成长,随着夏季到来,幼虫受到真菌感染而逐步木质化,成为珍贵的冬虫夏草。
有趣的是,每当野芍药成片被挖,第二年,在这些被挖的土地上,会迅速地生长出一种叫做柳兰的花,这花长着柳树的叶子、兰花的花瓣,比温室里的兰花还要幽香、静美。原来,柳兰与野芍药是一对姐妹花,总喜欢结伴而生,野芍药虽然常常被挖断,却不小心成就了它与柳兰的非凡友谊。
此外,途中还能见到一种类似白菜的植物,奇特的是,这些“白菜”有的蓬勃青绿,有的红如烈火,有的却黑如焦炭。原来这种植物叫做厚叶岩白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不同的生长期成就了3种不同的颜色:初生时一片新绿,而后燃烧如火,最后枯萎成黑色。据当地人说,岩白菜不仅拥有奇特的外表,还能被用于提取岩白菜素,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为此受到药物学家的青睐。但是,随着对岩白菜素的大量需求,过度的采挖已使野生岩白菜的资源濒临枯竭。
对白湖的科学测量
出发3小时后,我们到达白湖森林管护站,这个管护站是喀纳斯景区内最大的一个管护站,管护范围从白湖一直延伸到友谊峰冰川。管护站距离白湖还有不到一小时路程,我们穿梭在幽静的森林中,林间空气怡人,山花烂漫。走出林间,成片的野花一直铺展至白湖湖边,湖面宁静,乳白色的湖水在阳光下荡漾着微微波光,同行的专家们激动起来,迫不及待地开始进入白湖测量。
南京地理湖泊研究所承担此次湖泊的测量任务,这个研究所是中国湖泊学研究的权威,从事中国湖泊水质、水量及生物的专业调查,国内1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都在其测量范围内。2008年,他们曾测得喀纳斯湖的深度达197米,随后,向世界宣布喀纳斯湖是西北最深的高山湖泊。
在白湖边,湖泊所的吴敬禄教授及助手曾海鳌正在进行声纳测量设备的准备工作,曾海鳌介绍说,测量湖泊深度是利用声纳反射波进行测量的,利用反射波反射到不同界面的不同数据,来作出湖泊的等深线。5个小时过去了,两位专家在白湖面上共测量了近5000个点,其中在白湖拐弯处测得的最深点为137米,从而确定了白湖的深度。
在结束白湖湖面的测量后,冰川、地质、湖泊三个行业的专家碰头讨论,在学术上得到了一致的结果:冰川学博士王飞腾认为,湖泊两面冰川运动力量最大的地方湖水最深;地质工程师陈兆杰认为,白湖两侧山体的地质断裂交汇地正是湖水最深的地方。这说明,科学的湖泊声纳测量深度的结果与冰川、地质专家的推断结果一致,测量结果也同时符合冰川、地质学的特性。
白湖之名的由来
我们面前的白湖,呈现出淡淡的奶白色。然而,当湖水咆哮而下,奔向喀纳斯湖的时候,水的颜色却逐渐变淡、变浅,短短50公里的路程,湖水到达喀纳斯湖那头之后,再经由两侧茂密的森林映衬,于是,喀纳斯的湖水就呈现出幽幽的碧绿色,完全寻不到有关白湖的任何踪迹。
关于白湖,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西征,六过阿尔泰山的时候,派出的一支蓝领巾骑兵先锋队在森林里迷了路,人渴马乏,他们在山顶上远远地看到一片纯白的湖水,以为是冰川落雪,走近后却惊喜地发现,竟然是一汪如牛奶般的湖水,于是,将士们策马扬鞭,连人带马一起冲进湖里,把湖水喝了个够,等缓过神来,一位士兵问,这是什么地方?这个湖叫什么名字?众人面面相觑,谁都说不上来。蒙古兵上岸后,沿湖边前行,见到不远的地方有一片树林,树林边上有几个蒙古包,一位老妇从蒙古包里走了出来。蒙古人天生好客,老妇人端出刚刚挤出的牛奶,这些蒙古兵也不客气,端起碗就一口气喝光,一位士兵抹了一把嘴说:“这牛奶跟刚才喝的湖水一样好喝,都是白色。”“是啊,那这个湖就叫白湖吧?”另一位士兵接口道。蒙古兵都哈哈大笑起来,白湖由此得名。
蒙古兵先锋队继续上路,在喀纳斯湖边与大部队会合后,添油加醋地讲述他们的经历,说湖水的颜色与洁白的哈达一样,湖水和牛奶的味道一样……于是,白湖的故事传遍了成吉思汗的部队。再后来,这支蒙古兵先锋队留在了喀纳斯湖畔,也就是今天的蒙古族图瓦人,他们居住在喀纳斯景区的3个村庄:喀纳斯村、白哈巴村、禾木村。
然而,除去这个美好的传说,只有专家们才能给我们一个准确的、有关白湖白色之水的缘由。
湖水颜色之谜
进入白湖前,南京地理湖泊研究所的吴敬禄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观测实验站站长助理、冰川学博士王飞腾,一直都在好奇:为什么白湖和喀纳斯湖同属于一个水系——友谊峰冰川融水,水的颜色却大相径庭呢?
王飞腾博士从白湖源头,也就是友谊峰冰川开始考察,他在新疆考察过20多座冰川,当他来到喀纳斯考察友谊峰冰川后发现,之前考察的所有冰川的融水都是直接从冰川表面流下,也就是说都是以冰面河的方式进入到河流中去的。但是,友谊峰冰川却是一个例外,在冰川的末端有一个巨大的冰洞,冰川的融水就从冰洞中奔涌而出,成为独一无二的冰下河。
经过在友谊峰现场考察后,王飞腾推出了冰洞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冰内消融和地热。夏季,冰川处于消融状态,当冰面融水沿着冰川裂缝流入冰川内部时,就会产生冰内消融;冰内消融的结果,将会孕育出许多独特的冰川岩溶现象,于是就产生了冰洞、冰漏斗、冰井、冰隧道等独特的自然景观。当冰内河流从冰舌末端流出时,冲蚀成幽深的冰洞,洞口好像一个或低或高的拱门,从冰洞里流出来的水,因为带有悬浮的泥沙,像乳汁一样浊白,冰川学上叫做冰川乳。
这些乳白色的冰川乳,水流流速大,又带着地热温度,于是就加速了水与岩石的作用,而从友谊峰冰川到白湖,花岗岩较多,于是,在水与花岗岩的频繁接触摩擦中,白湖水色呈现乳白色,那白色正是花岗岩中碳酸钙的颗粒成分。
吴敬禄教授说,在中国,有绿色的湖,还有红色的湖,这都是因为水底生物的作用,但白色的湖,在此之前仅在台湾见过牛奶湖,和白湖一样为乳白色,但这两面湖水为什么是白色的,成因却大不一样。走到湖边,甚至可以闻到石灰的味道,他初步认为这是湖水中悬浮着细颗粒的沉淀物,也就是大量碳酸钙成分,沉淀物中还具体蕴含着什么元素,还有待深入的探索。
……
5个小时过去了,两位专家在白湖面上共测量了近5000多个点,其中在白湖拐弯处测得的最深点为137米,从而确定了白湖的深度。
冰川乳的水流流速大,又带着地热温度,这就加速了水与岩石的作用。在水与花岗岩的频繁接触摩擦中,白湖水色呈现乳白色,而白色正是花岗岩中碳酸钙的颗粒成分。
大多数人的记忆中,新疆喀纳斯风景区的“湖怪传说”应该是最为著名的,事实上,在喀纳斯景区的核心保护区,还有许多秘境鲜为人知。比如保护区内的高山湖泊——白湖,就是其中一个神秘的所在。
白湖因为湖水呈白色而得名。那么,它的湖水为什么是白色的呢?这就是一个待解之谜。让人惊奇的是,尽管白湖与喀纳斯湖同属于喀纳斯友谊峰的冰川融水,但同一水系中,两个湖水的颜色却并不一样,白湖为白色,喀纳斯湖为绿色,原因是什么呢?还有一个问题是,喀纳斯湖深度为197米,位居西北第一深湖,那么,白湖的深度应该有多少呢……事实上,这些疑问,只能由一次严肃的科学考察来回答。 此次白湖科考队,由著名的湖泊、地质以及冰川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组成。科考队用了4天时间,对白湖的深度、矿物质、水文以及白湖的成因等情况进行了考察。笔者全程跟踪了此次科考,对参加科考活动的专家们进行了深度采访,企图对鲜为人知的白湖之谜,掀开冰山一角。
走入森林秘境
科考队从喀纳斯出发,坐游艇到达最北段的入水口“六道湾”,也就是著名的“千米枯木长堤”的所在地(千米枯木长堤:喀纳斯湖奇观之一。洪水季节,河水将上游大量的枯木携带入湖口,日积月累逐步在湖口汇聚成一条百余米宽、两千米长、枯木纵横交错的堤坝,这些枯木不会漂向下游,却奇怪地逆流浮动)。从这里换乘马,开始进入喀纳斯核心保护区,不到5公里的路程,我们就路过了保护区的第一个森林保护站“湖头站”,再走不到20公里,科考队进入了“阿克吐鲁滚管护站”,当晚停在这里宿营。
次日一早,我们骑马走入了喀纳斯的森林秘境。在森林里,我们发现成片成片的土地有被翻过的痕迹,土地上浓密的花草已经被拦腰锄断,黑色的沃土被深深地翻起,森林管护员告诉我们,这是冬虫夏草偷挖者留下的“杰作”,有时候,挖完后遇到雨水冲刷,土地受伤的面积还会增大,而植被的生长情况得等到第二年才能恢复。 管护员介绍说,这块被挖的土地上生长着野芍药,它的花朵硕大,端庄华美,颇有牡丹花的风韵,又被人们称作野牡丹。而冬虫夏草的幼虫就是靠啃食野芍药的根部成长,随着夏季到来,幼虫受到真菌感染而逐步木质化,成为珍贵的冬虫夏草。
有趣的是,每当野芍药成片被挖,第二年,在这些被挖的土地上,会迅速地生长出一种叫做柳兰的花,这花长着柳树的叶子、兰花的花瓣,比温室里的兰花还要幽香、静美。原来,柳兰与野芍药是一对姐妹花,总喜欢结伴而生,野芍药虽然常常被挖断,却不小心成就了它与柳兰的非凡友谊。
此外,途中还能见到一种类似白菜的植物,奇特的是,这些“白菜”有的蓬勃青绿,有的红如烈火,有的却黑如焦炭。原来这种植物叫做厚叶岩白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不同的生长期成就了3种不同的颜色:初生时一片新绿,而后燃烧如火,最后枯萎成黑色。据当地人说,岩白菜不仅拥有奇特的外表,还能被用于提取岩白菜素,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为此受到药物学家的青睐。但是,随着对岩白菜素的大量需求,过度的采挖已使野生岩白菜的资源濒临枯竭。
对白湖的科学测量
出发3小时后,我们到达白湖森林管护站,这个管护站是喀纳斯景区内最大的一个管护站,管护范围从白湖一直延伸到友谊峰冰川。管护站距离白湖还有不到一小时路程,我们穿梭在幽静的森林中,林间空气怡人,山花烂漫。走出林间,成片的野花一直铺展至白湖湖边,湖面宁静,乳白色的湖水在阳光下荡漾着微微波光,同行的专家们激动起来,迫不及待地开始进入白湖测量。
南京地理湖泊研究所承担此次湖泊的测量任务,这个研究所是中国湖泊学研究的权威,从事中国湖泊水质、水量及生物的专业调查,国内1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都在其测量范围内。2008年,他们曾测得喀纳斯湖的深度达197米,随后,向世界宣布喀纳斯湖是西北最深的高山湖泊。
在白湖边,湖泊所的吴敬禄教授及助手曾海鳌正在进行声纳测量设备的准备工作,曾海鳌介绍说,测量湖泊深度是利用声纳反射波进行测量的,利用反射波反射到不同界面的不同数据,来作出湖泊的等深线。5个小时过去了,两位专家在白湖面上共测量了近5000个点,其中在白湖拐弯处测得的最深点为137米,从而确定了白湖的深度。
在结束白湖湖面的测量后,冰川、地质、湖泊三个行业的专家碰头讨论,在学术上得到了一致的结果:冰川学博士王飞腾认为,湖泊两面冰川运动力量最大的地方湖水最深;地质工程师陈兆杰认为,白湖两侧山体的地质断裂交汇地正是湖水最深的地方。这说明,科学的湖泊声纳测量深度的结果与冰川、地质专家的推断结果一致,测量结果也同时符合冰川、地质学的特性。
白湖之名的由来
我们面前的白湖,呈现出淡淡的奶白色。然而,当湖水咆哮而下,奔向喀纳斯湖的时候,水的颜色却逐渐变淡、变浅,短短50公里的路程,湖水到达喀纳斯湖那头之后,再经由两侧茂密的森林映衬,于是,喀纳斯的湖水就呈现出幽幽的碧绿色,完全寻不到有关白湖的任何踪迹。
关于白湖,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西征,六过阿尔泰山的时候,派出的一支蓝领巾骑兵先锋队在森林里迷了路,人渴马乏,他们在山顶上远远地看到一片纯白的湖水,以为是冰川落雪,走近后却惊喜地发现,竟然是一汪如牛奶般的湖水,于是,将士们策马扬鞭,连人带马一起冲进湖里,把湖水喝了个够,等缓过神来,一位士兵问,这是什么地方?这个湖叫什么名字?众人面面相觑,谁都说不上来。蒙古兵上岸后,沿湖边前行,见到不远的地方有一片树林,树林边上有几个蒙古包,一位老妇从蒙古包里走了出来。蒙古人天生好客,老妇人端出刚刚挤出的牛奶,这些蒙古兵也不客气,端起碗就一口气喝光,一位士兵抹了一把嘴说:“这牛奶跟刚才喝的湖水一样好喝,都是白色。”“是啊,那这个湖就叫白湖吧?”另一位士兵接口道。蒙古兵都哈哈大笑起来,白湖由此得名。
蒙古兵先锋队继续上路,在喀纳斯湖边与大部队会合后,添油加醋地讲述他们的经历,说湖水的颜色与洁白的哈达一样,湖水和牛奶的味道一样……于是,白湖的故事传遍了成吉思汗的部队。再后来,这支蒙古兵先锋队留在了喀纳斯湖畔,也就是今天的蒙古族图瓦人,他们居住在喀纳斯景区的3个村庄:喀纳斯村、白哈巴村、禾木村。
然而,除去这个美好的传说,只有专家们才能给我们一个准确的、有关白湖白色之水的缘由。
湖水颜色之谜
进入白湖前,南京地理湖泊研究所的吴敬禄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观测实验站站长助理、冰川学博士王飞腾,一直都在好奇:为什么白湖和喀纳斯湖同属于一个水系——友谊峰冰川融水,水的颜色却大相径庭呢?
王飞腾博士从白湖源头,也就是友谊峰冰川开始考察,他在新疆考察过20多座冰川,当他来到喀纳斯考察友谊峰冰川后发现,之前考察的所有冰川的融水都是直接从冰川表面流下,也就是说都是以冰面河的方式进入到河流中去的。但是,友谊峰冰川却是一个例外,在冰川的末端有一个巨大的冰洞,冰川的融水就从冰洞中奔涌而出,成为独一无二的冰下河。
经过在友谊峰现场考察后,王飞腾推出了冰洞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冰内消融和地热。夏季,冰川处于消融状态,当冰面融水沿着冰川裂缝流入冰川内部时,就会产生冰内消融;冰内消融的结果,将会孕育出许多独特的冰川岩溶现象,于是就产生了冰洞、冰漏斗、冰井、冰隧道等独特的自然景观。当冰内河流从冰舌末端流出时,冲蚀成幽深的冰洞,洞口好像一个或低或高的拱门,从冰洞里流出来的水,因为带有悬浮的泥沙,像乳汁一样浊白,冰川学上叫做冰川乳。
这些乳白色的冰川乳,水流流速大,又带着地热温度,于是就加速了水与岩石的作用,而从友谊峰冰川到白湖,花岗岩较多,于是,在水与花岗岩的频繁接触摩擦中,白湖水色呈现乳白色,那白色正是花岗岩中碳酸钙的颗粒成分。
吴敬禄教授说,在中国,有绿色的湖,还有红色的湖,这都是因为水底生物的作用,但白色的湖,在此之前仅在台湾见过牛奶湖,和白湖一样为乳白色,但这两面湖水为什么是白色的,成因却大不一样。走到湖边,甚至可以闻到石灰的味道,他初步认为这是湖水中悬浮着细颗粒的沉淀物,也就是大量碳酸钙成分,沉淀物中还具体蕴含着什么元素,还有待深入的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