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丁丁等清流能救中国经济吗?
- 来源:投资者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09-08-03 13:31
我们并不担心股市就此发生逆转,但调整时间长短、幅度大小,则受制于诸多不确定因素,其中关键是货币等宏观政策取向。在我们看来,前一阶段围绕下半年货币政策是否该收紧的激烈争论,远未尘埃落定。近日,汪丁丁等颇有清流遗风的学者,公开批评温总理举措失当,一些利益群体更暗相呼应,仍然试图改变宏观政策取向,对此我们极不赞成。
我们说这些学者有清流遗风,因其只顾理论完美,却忽略现实的丰富多彩,靠教科书夸夸其谈而不知世道艰辛,以天下人人不如我而自视过高,攻人一端不及其余,听信他们的说辞,解决不了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问题。
我们支持温总理继续执行宽松货币政策,不因其位高权重,而在最高决策层把握住了中国经济的大趋势。确保经济复苏与严防通胀苗头都很重要,但在现实中的优先次序是,推动全面复苏压倒一切,在复苏的半山腰上,只能继续踩油门,而不能乱刹车。
7月初,国务院两次召集专家座谈,沟通政策思路。7月24日报道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明确了下半年宏观政策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调,并在关键表述上,特意去掉了“宏观政策也要有灵活性”的说法。我们的理解是,中央在统一决策思路,避免杂音干扰。
但反观此前和此后,一些经济专家和投资机构,念念不忘的只是警告信贷规模扩张过快,要求尽早收紧货币。《财经》杂志等媒体,相继刊发报道和评论文章,认为流动性充裕,股市楼市泡沫过大,通胀即将来临,质问“货币宽松到何时”,汪丁丁等清流学者更以嘲讽口吻批评决策层:不如用“直升飞机播撒钞票”。
我们承认,媒体、学者和投资机构有权基于合理逻辑,对经济形势和政策取向,进行负责任的评论和建议,他们的上述担忧也不无道理。但细看这些基于教科书的经济分析与政策评论,我们担心的却是,清流学者们以口含天宪的话语强权,制造混乱并施压决策。
在此前两周,我们曾通过报道和评论,提醒投资者不必受这类观点干扰,因为决策高层不会轻易被这些偏颇的意见所左右,当前中国的挑战是,经济复苏尚未完全实现,过早收紧货币政策,只会前功尽弃。(详见7月20日《投资者报》社评“稳政策预期要学温总理说到做到”、封面文章“别逼总理紧货币”)
清流学者们反对货币继续宽松,并怀疑决策层未必走在正确的方向上,这是故作耸人听闻之语。我们都明白,像中国这样一个复苏中的新兴经济体,迟早会走出通缩,重归通胀,但未来不确定的通胀预期,与通胀现实不是一回事,信贷规模扩张,与货币流动速度也不完全成正比,只有两个条件都具备,流动性泛滥才会出现。即使通胀即将出现,温和通胀与恶性通胀也有本质区别,资产泡沫也不等于全面通胀。而历史经验表明,只要不出现恶性通胀,就无须惊慌失措。
明知经济常识,却非要死抱着教科书,来教训决策层不懂装懂,并求全责备于短期刺激举措考虑不周,不能不让我们怀疑清流学者们的公开批评,是否在博取清名。
更令投资者困惑和担忧的是,清流学者们对宽松货币政策的质疑,并不孤立,在一些重要的政策部门,对此不乏同声相气、遥相呼应。就在7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发布二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虽然也声称,要“继续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但同时更明确强调,通胀预期已有所显现,未来“输入型”通胀压力增加。
央行报告的潜台词,投资者不难读懂:难怪7月29日当天,股市盛传央行仍然坚持要收紧货币,这种猜测也成为引发暴跌的重要诱因。最终央行不得不在7月29日深夜,通过发布副行长苏宁多日前的讲话,再次表态将坚定不移地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承诺不会用控制数量的办法调控信贷规模,7月30日的股市则应声反弹,银行股更是全面领涨。即使如此,投资者并未彻底消除对政策生变的担忧,尤其是不同决策部门的认识分歧与立场冲突,以及部分清流学者和媒体的妄论国是,仍会随时干扰公众判断。一些投资机构因此认为,下半年货币信贷增长环比收缩,将成定局,央行只是在寻找合适时机。7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强调下半年货币政策:方向不变,动态微调,表明决策层思路趋于一致,即目前宽松货币不能放弃,但根据情况可以有所应对,这是务实的态度。
中国30年改革一直伴随着通胀,甚至可以说受益于通胀,这也是多数经济体的发展共性。而在解决一些涉及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难题时,最好办法是通过做大增量,来盘活存量,从而在更大的蛋糕切分中,实现结构调整与效率优化,国企改革、金融改革均是如此。
坐而论道容易,动手改革艰难。当前中国经济的深层次结构调整,涉及不同产业、地域、人群和官民,阻力重重,很难靠下猛药解决,也不能指望既得利益者的自觉让度,而是需要决策层更多的智慧、决心与行动。这其中奥妙在于,真正怕通胀的是富人,通过放开资产价格,形成资产泡沫,而非全面的物价上涨,或可让弱者在新变局中重新分配利益。这恐怕比汪丁丁等清流学者的激扬之论,更符合中国改革的现实路径。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