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王谷秘事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中国,药王谷,秘事
  • 发布时间:2011-05-13 08:51
  药王谷,这个带着浓厚武侠色彩的地名,在现实中真实地存在着--它位于四川省北川县林峰山中,隐藏千年,直到本世纪初才被外界发现。

  不大的山谷中生长着260多种珍贵药材,如天麻、灵芝、辛夷等,种类繁多、分布集中。整个药王谷就像是人工开辟的药圃--它究竟是自然天成还是人力造化呢?这其实是笼罩在药王谷里的最大谜团。

  谷中居民的长寿现象也非比寻常,大大超过了其他“中国长寿之乡”。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中草药“气场”,固然是使人长寿的原因,可药王谷中流传的独特长寿养生功法“散扑功”,绝非凡夫俗子所创,究竟是何方高人曾在谷中停留?

  秘境初现,“大花树”绽放的山谷

  有关药王谷的发现,还真是一段传奇:2002年初,四川省地质勘探队深入绵阳市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交界的茶坪山,开始地矿勘测。勘探队由山脉西南向东北行进,到达北川县时已是3月下旬。由于北川是此次勘探的最后一站,完成任务后即可收工,已在野外风餐露宿了两个多月的队员们放松了下来,工闲之余便开始四处走走,访幽探隐。

  一天傍晚,两个队员到林峰山(茶坪山支脉)下的村庄采买生活补给,有村民告诉他们:这几天在林峰山的一处山谷中,“大花树”正在开花,漫山遍野很是漂亮,并极力推荐他们去看看。

  数日之后,就在勘探队返程前夕,两个队员如约而至,在村民引导下进入了那座“大花树盛开的山谷”。谷中的景象远远超出了队员们的想象--两人合抱的大树上,硕大的花朵嫣然绽放,暗香远袭。花色由白到粉,由粉到紫,一片花海,如诗如画。两个队员目眩神驰,好半天才回过神去询问花树的名称,但村民却怎么也说不上来。这时候天色已经开始慢慢转暗,两位队员就采集了些“大花树”的花苞、枝干,拍摄了几张照片后便返回驻地。

  再后来,“大花树”标本辗转来到西部植物研究所的专家手中。专家们判断,这些花苞应该是木兰科植物的花蕾--木兰本是一种常见灌木,俗称“辛夷”、“木笔”等。但一般的木兰花蕾并不大,而这几枚“大花树”的花苞在单颗重量上已经远远超过500克,可谓世所罕见。专家们查遍了国内外的文献资料,都没有发现相似的记载。关于北川“大花树”的迷雾就此弥散开来。

  次年3月,当初采集花苞样本的两个勘探队员,会同植物学、地质学专家,一行7人再次来到林峰山山谷。他们看见:峰峦如昔,“大花树”如期绽放。实际上,专家们当初的判断没有错,“大花树”就是辛夷,但神秘的是,为什么此处的辛夷如此之大--因为一般的辛夷树最多就是碗口粗细,但在林峰山谷中,有的辛夷植株目测高度竟达30米,胸径更超过1.4米。所有的一切,无疑令人费解。

  很快,专家们展开了以山谷为中心的实地踏勘,然而,“巨人”辛夷树的奥秘尚未解开,更多的谜团却接踵而来--在山谷最北部,有一座74户人家的羌族村寨,长寿老人众多,不少家庭已是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由于僻处深山,村民们又深居简出,羌寨的情况外界并不清楚,只是偶尔在赶集时可以看到他们去摆卖草药。根据测算,如果按中国长寿之乡“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总人口的1.4%”的指标来看,那么,羌寨的长寿标准已大大超越国内其他任何地区。

  在同羌寨居民的访谈中,考察队一行还了解到一个惊人的事实--这座深山幽谷是有名字的,它叫“药王谷”,名称故老相传,起源何时已无人知晓。而当问起居民是什么时候迁到药王谷的时候,即使寨中最年长的老人也说不清楚,只言“很早很早以前”……

  药王谷,这个似乎只在武侠小说中出现的地名,如今却实实在在地出现,它带来的无穷奥秘,真如迷雾一般填满了整个山岭。

  古封存水,揭开巨树真相?

  从2003年3月中旬到4月末,专家们在药王谷采集了一系列基本环境数据:药王谷的森林覆盖率为96%;1平方公里范围内植物种类多达300余种;每立方厘米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超过2.3万个(一般城市空气为200~800个),这些数据都反映出药王谷自然生态的优越。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对人体健康无疑是有极大好处的,但仅凭此还不足以解释药王谷的长寿现象--在我国西部,尤其是西南部,符合上述环境标准的地区并不罕见,但未必都是“长寿之乡”。那么,药王谷的长寿之谜,肯定还另有隐情。

  于是,专家们再次将目光投向了那片漫山遍野的辛夷森林。在发现药王谷辛夷林之前,中国最著名的辛夷生长区是河南的南阳。南阳的辛夷,虽然植株大小和分布面积都不及药王谷,但在植物分类里它们却同科同属--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两地的辛夷就像天各一方的双胞胎,弟弟发育正常,哥哥却长成了巨人,抛开先天因素,后天环境就是造成两者差异的关键。

  经过实地考察,专家们还发现:整个药王谷地区地表水缺乏,没有较大的河流,只在林峰山脚下有条小溪潺潺流过,山谷中的土层也很浅,涵养水源的能力也非常弱。按理说,这样的水土环境是长不出参天辛夷林的(辛夷是一种喜湿植物,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水分),可事实却恰恰相反。那么,原因何在呢?其实,答案就在地表之下。

  根据地层钻探的结果,药王谷属于南方喀斯特地貌,山体中空如蜂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孔隙、溶洞,地下水充斥其间。由于在药王谷方圆10公里的范围内都未发现进水暗河,专家就此推测,药王谷山体内的积水应属古封存水(并非通过河流补给,而是由雨、雪降水渗入地下汇集成的)。而后来的水样化验也证实了起初的推断--药王谷地下水的水质软,千万年的沉淀酝酿已使水中矿物质自然软化分解,以离子状态存在,这便是古封存水与普通喀斯特水最重要的区别。

  古封存水是天然的植物养料,水中的矿物质无需再分解转化便能被植物吸收利用,谁曾想到,在药王谷地下,竟蕴藏了这样一锅“营养浓汤”。

  得天独厚的地下水资源,是解释“巨人”辛夷树成因的一把钥匙。无独有偶,在羌寨唯一的日常生活水源--一口深20多米的古井里,水质也属古封存水。长期饮用这种封存地下水,好处显而易见:羌寨居民都没有患胆、肾结石的病史,而这些疾病通常是由不良水质导致的;井水补充了人体所需的多种矿物质与微量元素,如最重要的钙、硒等。羌寨居民身体强健,80多岁的老人打水时不用辘轳,直接用长绳吊桶汲水。将沉重的水桶从井底提上来,面不红气不喘,这样的好筋骨与“古封存水”关系密切。

  散扑功“和溶洞里的修行者

  经粗略统计,药王谷中与辛夷伴生的药材有260多种,这些药材的分布很是奇怪:集中连片生长,仿佛是由人工栽种的一般。尤其是山茱萸密集生长的那片坡地,上千亩范围内竟然没有任何杂草杂树,山岩间、林木下全是药材--这种现象也绝非自然巧合,肯定是人工移栽的结果,可药王谷中人迹罕至,羌寨居民也全都否认栽种过药材--”我们只是平时采药草自己用,间或也卖点……自己从来没有栽过(药材),也没听祖辈栽过,这些药材都是外人栽的,外人留给我们的……“一位百岁高龄的村民如是说。

  村民口中的”外人“究竟是谁?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药王谷“的名称--众所周知,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有”药王“称号的只有唐代孙思邈。孙思邈一生游历四方,确实也到过四川地区,四川《通江县志》里就记载:“孙思邈采药于邑东龙溪,遗址宛然。”可记述到此便戛然而止,药王在四川更多的行踪后人不得而知。药王谷是否曾是当年孙思邈的修行地?由于缺乏佐证,暂时还无法定论。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药王谷羌寨还流传着一种神奇养生功法--“散扑功”。散扑功招式奇特,见所未见,调查队曾请村民将散扑功完整演练一遍,并拍成视频带回成都。后来一些武术专家讲,散扑功有模仿华佗“五禽戏”的动作,也有一些道家太极拳的痕迹,总而言之十分细密精妙,不是简单的民间“野拳”,应创自名家之手。

  这位“名家”究竟是何方神圣?在药王谷期间,专家们也询问过这个问题,村民们众说纷纭,让人不得要领,但总归都透露了一个信息:功法果非他们自创,而是出自一位神秘“仙人”之手。

  据村民们讲,当年“仙人”传授功法的地点还在,就位于谷中的“龙门洞”内。龙门洞是当地众多溶洞中的一个,洞口狭小,隐蔽在乱石巉岩间毫不起眼,没有当地向导指引绝难发现。在村民协助下,考察队下到洞中,出于安全考虑大约只深入了1公里多。龙门洞进口狭窄,越往里走越发空旷,遍布石笋、石花、石柱,大的石笋高达10米,小的也有1米多高。特别诡秘的是,龙门洞内一些地方被松烟熏得漆黑,地上还留有烧石炼硝的痕迹--凭此判断很久之前龙门洞中一定有人居住。那么,他是谁呢?在这里干什么?疑音杳杳,依旧无缘解答。

  总而言之,药王谷里的辛夷巨树、规整药畦,以及那些长寿山民和隐修高人,都隐藏了太多的秘密,它们从久远而来,又随着时光渐渐淡去。偶尔出现的蛛丝马迹让寻访者兴奋、激动,可正待深入却又像断线风筝般飘得无影无踪,让人不可捉摸。时至今日,“大花树”依然年年绽放,龙门洞依然幽深晦暗,山外集市上也还能看到耄耋山民摆卖草药,莽莽苍苍的药王谷亘古未变。更多的探寻正从今天开始,也许,迷雾即将散去……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