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放权让利调结构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09-01-04 10:15
  2009年中国经济增速将下降到8%~9%之间,已经是诸多经济学家和市场人士的共识,而且人们把经济下滑的原因,主要归结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

  欧美发达的消费国家用多年来采取低利率政策、巨额举债和金融创新等手段透支未来,超额消费,创造了多方表面上的经济繁荣。但透支泡沫破灭后形成的经济危机同样也传遍全球,导致资源价格暴跌,进出口贸易萎缩,资产价格下降,消费和投资的信心崩溃等一系列问题。

  但即使无外部的次贷危机原因,国内的经济减速也无法避免。经济运行自有其规律,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周而复始。

  在过去30年中,中国曾每10年经历一次经济周期,但是由于中国经济总量基数较小,所以在过去两次的经济调整中,GDP增长率始终没有下滑到西方经济学定义的“衰退”标准。(见图1、图2)

  不可避免的经济周期

  改革开放后,我国面临的第一次经济周期为1980年~1989年。当时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被逐渐打破,改善生活质量和满足日常生活用品需求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从农村开始的民间自发经济变革推动整体经济的增长。

  这一阶段中,居民最终消费拉动一直是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其占GDP比重近55%;而固定资产投资占比约30%,政府最终消费比例约15%;由于当时对各种商品的需求旺盛而国内生产能力不足,中国是一个净进口国,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是-0.93%。此阶段初期,随着短缺经济局面的迅速改善,GDP的增速迅速超过10%。但此阶段后期由于双轨制束缚及政治原因,经济增长出现衰退,到1989年GDP增幅仅为4.1%。

  第二次经济周期为1990年~1999年。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进入改革开放后的第二轮周期,特别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经济发展的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GDP增幅很快重新回到了10%以上,这一阶段的经济发展主要由经济体制改革和工业化进程推动,但为了对应90年代的恶性通胀,政府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此阶段后期经济也出现了下滑,但增速依然保持8%以上。

  在这一阶段,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10年之间,投资占GDP比重由27.7%上升到34.4%,净出口占GDP比重一直保持2.9%左右,政府消费也保持15%,而消费占GDP比重由54%下降到47%。

  2000年~2010年则应该是第三次经济周期。2000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同时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和社会资本的积累,城市化进程、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也是这一轮经济周期中的主要推动因素。

  2000年~2007年,GDP总量增长了172%,年复合增长率达近到10%以上其中2000年~2006年间,净出口的年复合增长率为38%,投资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7.7%,政府消费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1.6%,而居民消费的年复合增长率仅为9.7%。居民消费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47%下降为2006年的36.88%,而投资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34.6%上升为2006年的41.5%,净出口由2000年的2.45%上升为2006年的7.67%。2007年以来,由于宏观政策调控、汇率上升及国外需求减少等原因,GDP增速下落,这一轮的经济又由盛转衰。(见图3、图4)

  三次经济周期经历了同样的冷热周期,和西方国家不同的是,这三次经济周期中每次的低点都未出现低于3%的情况,更不用说是负增长。所以人们都不愿用“衰退”和“萧条”这样的词汇来描述经济增长的减速。

  我们认为这是由于在前两次经济周期中,中国整体经济的体量较小,而且改革开放初期,正处于重新启动经济建设、急速追赶与世界数十年差距的阶段,所以即使经济出现调整,也能保持一个较快速度的增长。

  这三次经济周期中的经济增速,由初期的大起大落到现在的平稳起落,30年来中国经济也在逐步走向成熟。此次经历的经济周期,从时间上看,可能要到2010年才能结束调整,如果政府调控措施得当,调整的幅度可能会小于前面的两次,中国经济在未来两年有望保持6%以上的增幅。

  2009年中国经济前景微妙

  虽然温家宝总理说过2008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但在2009年这种困难可能还会持续。中国的经济对于投资和出口的依赖过大,2007年GDP对出口的依存度为37%,投资占GDP比重也在四成以上,其中房地产直接投资占总体投资比重近五分之一,占GDP比重近10%,是投资增速的主要推动力量,而且房地产拉动的消费占GDP比重也不可小觑。

  外部需求减少和房市的不景气,使拉动GDP增长的两股主要力量失去了支撑,而消费者信心有随着资产缩水和收入减少大受打击,推动2009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希望,落到了政府投资和政府消费上,但即使中国财政宽裕,外汇储备充足,要拉动25万亿的经济总量继续保持每年8%以上的增速,绝非易事。

  我们可以从GDP主要构成来分析2009年经济的前景。

  1.居民消费:有待提高

  居民的消费取决于两点,第一是收入增减,包括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第二是人们的消费意愿,这主要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经济前景的信心和消费的后顾之忧能否解决。

  2008年10月最新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65元,同比增长1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不到去年六成(见图5)。而消费者信心指数也在急剧下降,导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346元,同比增长12.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8%。

  在居民消费中,消费意愿最强的为中等收入人群,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每增加1元收入所增加的消费,等于消费增量/收入增量)最高,为1.1,即每增加1元收入,可带动1.1元的消费。(见图6)

  而高收入群体难以成为经济的主要消费力量,这一群体主要关注消费的质量,需求高档商品、进口商品、奢侈品,但这些消费所占比重过小,并不能解决中国目前消费需求结构性不足的问题。

  低收入群体主要是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对于改善生活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往往力不从心。

  但中等收入人群是近几年的房市和股市泡沫的主要受损对象,其主要资产不是用于购买住房,就是在股市中亏损,消费能力大受打击。据《投资者报》报统计,本轮熊市中,散户人均损失5万元以上。另外,所谓“教育、医疗和住房”三座大山,压得中等收入和低收入人群更是无力消费。

  在收入减少、财富缩水、负担加重、未来没有保障的局面下,2009年居民消费的增长速度很难有大的改善,我们对居民消费增速和城镇居民人均工资增速过去17年的相关度进行了分析,发现如果2009年居民实际收入增速仅能能保持7.5%的水平,那么全国居民消费总额有望保持6.58%的增长,GDP增长贡献约2.4个百分点。

  所以,政府应该通过创造就业机会、减免个人所得税、提高农民劳动价值、增加低保人群收入等手段直接提高居民收入,同时需要增加医疗和教育等财政转移支出减少居民负担,以实现通过刺激消费增长来保证GDP增速的目标。

  2.净出口:增长乏力

  2008年上半年开始,在全球需求还未大幅减少的局面下,中国的出口企业由于原材料价格涨、人民币升值、环保标准提高和用工成本增加等原因,已经出现增长乏力的局面。(见图7、图8,A6版)

  2009年,全球经济全面进入衰退,其中占我国出口市场四成的美国和欧盟市场,更是由于经济衰退而导致需求大幅度减少,对于中国商品的进口量锐降。

  而中国经济对出口的依存度高达37%,如果出口这块蛋糕大幅缩水,那么中国GDP中净出口的贡献可能是零甚至是负值。中金公司甚至悲观地认为,2009年的出口增速将降至为零,净出口对GDP增速的贡献也将从2008年的0.9%降至零。而且从长期来看,贸易平衡也是必然趋势,靠净出口拉动GDP的模式难以持续。

  3.投资拉动:效率为王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史,可以说就是投资拉动史。近年来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占四成以上,并且投资的增速也远高于GDP整体增速,所以每年十几个点GDP增速中,投资的贡献约5~6成。

  在投资总额当中,制造业和房地产两个行业所占比重逐年增加,由2000年的四成增长为2008年的五成半,达到7万亿以上的规模。而政府主导的水利、电力、文教等公共服务行业的投资,2008年前11个月约2.7万亿。而其占总投资规模的比重则由10年前的28%下降到21%。

  2008年前11个月在不剔除价格因素的情况下,投资总额比去年全年增长仅8.64%,如要保持前几年每年增长25%的目标,靠12月新增投资近两万亿。

  我们注意到占投资权重最大的两个行业,其中房地产前11月的总量比2007年全年数增长7%,而2007年全年增速约为33%;制造业前11个月的投资总量和2007年全年数比增加16%,而2007年全年的增速约为35%,在目前经济环境下,要保持全年的增速,12月需要的增量几乎是无法完成的。

  而房地产和制造业存在非常高的相互影响和依赖关系,房地产投资下降将直接影响钢铁、水泥等重工业企业,同时对各类房地产相关的轻工业和服务业也会有巨大的负面影响。(见图9)

  如果2009年内外部需求不能显著改善,房地产市场继续低迷,我们则很难对现有模式的投资增长报以乐观态度。新的增长点,需要更多期待政府4万亿的投资计划,如果其中的一半可以在2009年落实,则有望为投资贡献15%的增长率,为GDP贡献八个点,以抵消制造和房地产行业的投资下降。

  但从长期来看,投资在GDP中占四成以上的比重不可持续。首先我国以公路为主的基础设施普遍存在利用率不足,投资回报率低的局面,公路的车辆密度和运输量仅为发达国家的25%。

  其次,我国以投资拉动的重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的道路已经越走越窄,现阶段我国重工业占整体工业产值比重达七成以上,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同时,目前的房地产存量预计需要27个月消化,未来两年的房地产投资也由盛转衰。此外,投资拉动的乘数效应也是呈递减趋势,据统计,80年代每增加1元投资会拉动2.5元GDP,而2007年1元投资对GDP的拉动作用只有1.4元。

  投资本质上是追求效率,如果内需不能启动,投资效率就无法提高,这也是在未来制约投资的根本原因。

  4.政府支出:改善民生

  当经济自然增长出现衰退时,政府支出对GDP贡献的调节作用尤为凸显。

  经过长时间的贸易赤字和财政盈余,中国政府的财力已今非昔比,坐拥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成为全球最大的债权国,同时,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速均在20%以上,2008年前11个月的财政盈余就1.2万亿,这个数字相当于全年GDP的近5%,考虑中国政府12月一次性财政支出大幅增加的惯例,我们认为2008年的财政盈余仍有可能是数千亿水平。

  另外,我国居民存款一直居高不下,截至2008年9月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约20万亿,占GDP的80%,而政府负债率一直偏低,不到GDP的20%。如果再算进国有企业每年近万亿的利润和巨额的财政外收入,政府还远没有到为钱发愁的阶段。

  政府支出形成的最终消费,过去10年来占GDP比重一直在13%到16%之间,2007年占GDP比重为13.34%,相对算是低点。2008年11月,政府财政预算支出同比增长23.57%,比2007年同期的增速下降近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如果不考虑12月政府为刺激经济采取的集中支付措施,2008年的政府消费对GDP的贡献呈下降趋势。

  在政府支出的具体项目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用于民生的支出远远不足。国家统计局2007年数据表明,我国在教育、医疗和社保三项民生工程上的财政实际投入为1.45万亿,占GDP比重的不到6%,而据世界银行统计仅教育和医疗的国际平均投入水平约为11%。

  我国目前广受诟病的“新三座大山”中重点矛盾指向就是医疗和教育。很显然,建立广泛的医疗和社保体系,不仅能直接扩大政府支出对GDP的拉动,而且还能消除人们花钱的后顾之忧,起到促进消费的作用。

  20万亿元高额居民存款表明,内需无法启动不是因为没有钱消费,而是人们对未来的担心太多,不敢消费。另外,对于教育的投资,从长期来看,能够提升国民素质,改善一国在人力资源上的竞争力,这种竞争力的改善,从长期来看对国家的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意义非凡。

  所以,政府有能力,人民有需求,提高对教育、医疗和社保等民生项目的财政消费,是必然的趋势,而且据测算,政府消费每增加1块钱,将直接拉动GDP1.3元,如果2009年政府将财政盈余全部用于财政支出,并且增加3000~5000亿财政赤字,乐观估计有望拉动约7000亿GDP,直接贡献2.5个百分点的GDP增速,而这种增速,并未能解决制约当前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建议:“放权让利调结构”

  综合来看,2009年的经济虽然自然增速会出现下降,但在中央政府4万亿投资计划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刺激下,GDP增速“保八”的可能性依然较大,而这种增速,并未能解决制约当前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当投资和出口的“红包”派完时,整体经济很容易陷入危机,并引发各种社会矛盾。过去30年,当市场有足够增量空间时,政府统一调配资源大干快上的经营模式,会是一种优势。而今后的30年,如果这种模式不改变,过去的优势可能会成为未来的劣势。

  把此轮经济调整的原因完全归结于次贷危机,是非常错误和危险的想法。一个聪明的政府应懂得以这一轮经济调整为契机,大胆地放权让利、改善民生、理顺利益分配机制,建立以完全市场经济导向和人力资源优势为基础的国家竞争力,唯有这样,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投资者报》首席研究员 吴强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