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元庆的冬天我们有多冷
- 来源:投资者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09-01-04 10:21
杨元庆会否成为2009年第一位因经济衰退而去职的大公司高管?本月中旬公布的联想重组方案也许会给出一个答案。而不管届时杨元庆去还是留,都不妨碍我们得出这样的判断:2009年将是这位8年前从柳传志手中接过联想大旗的少帅加入联想20年以来最艰难的时光。
我相信,如果仅仅是因为外围经济的影响,不至于让杨元庆承受辞职压力,更深层次的原因,应该是联想本身的战略暴露出了比较严重的问题,它需要对拔苗助长式的国际化战略进行反思。换言之,杨元庆主导下的联想还没有建立起足够强的竞争力,以至于它在本轮经济危机面前显得格外脆弱。
过去的30年,中国企业大约每隔10年就经受一次比较大的经济波动考验,而有24年历史的联想在前两次经济动荡中,不但没有受到大的打击,反而抓住了危机中的机会,逆水行舟,一飞冲天,直至成为中国IT业界老大,并引领这个行业成为中国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之一。
1988-1993:市场之路
1984年,当 40岁的柳传志在中关村一间传达室里成立联想集团的前身的时候,只能以贸易维持生计,而以“技工贸”路线起家的PC业“老三家”——东海、长城、浪潮在业界已经是呼风唤雨的角色了。它们都研发出了可以批量生产的电脑:1985年,浪潮0520A使浪潮在中国电脑厂商中位列第二,东海第一;1986年12月12日,长城电脑以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长城0520CH微机”起步,很快坐上了老大的位置。1988年,国内三甲的排位是——长城、浪潮、东海,它们共同占据了国内市场的大部份额。
也是在这一年,中国“价格闯关”失败引发抢购风潮,而政府不得不实施宏观调控。中国政府和民众从未见识过的经济危机可怕地发生了。改革典型马胜利承包100家造纸厂的计划出现了危险信号。到了1989年,银根紧缩,消费降温,工厂开工不足,乡镇企业大面积倒闭,国企之间大批出现“三角债”,失业人数上升,资金流通不畅。“1989年的中国公司,一派萧条气象。”财经作者吴晓波在他的《激荡三十年》中写道。
在政治舆论和经济萧条的双重压力下,以李书福、蒋锡培为代表的企业主主动将自己的企业捐给了集体,广东省则出现了一次企业主外逃的小高潮。但柳传志却在这期间成立了香港联想,使联想的产权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众所周知,清晰的产权结构能让企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日后的事实证明,柳传志做对了。1989年虽然风声鹤唳,但几乎所有的媒体评论都认为中国的改革不应该倒转,决策者对未来改革模式有了新的思考,渐进改革思路逐渐取代激进思路。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始,开放和发展的主题被重新启动。这一年,联想成为最大的电脑销售商,并开始生产、销售微机板卡。而那些没有像柳传志一样较早意识到产权问题并且进行妥善解决的企业和企业家,在更久的后来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柳传志当时使用的引进私人合资者的办法,在后来的10多年里,不断地被许多国有企业悄悄尝试。
1991年,以香港为桥头堡的联想已经成为“走向世界”的典范了,但是,那一年春天开始,国际计算机大公司集体降价,风口浪尖的联想迎来了一个“黑色夏天”。这让柳传志在此后的近10年时间里,坚定地以“中国市场是最大的国际市场”作为战略制定的出发点。
这一轮经济波动把朱镕基推到了前台。1991年,朱镕基出任主管经济的国务院副总理,上任伊始,便铁腕整治“三角债”,还实施了分税制和人民币贬值。值得一提的是,朱提出了搞活国有企业的目标和路径,产权改革被摆到台面上公开讨论,而这种环境也使得联想的产权改革得以不断推向深入。
1993年,中国经济在慢慢褪去计划经济色彩之后开始复苏。1996年,联想冲出国外品牌的包围,一举摘下国内PC市场销售量桂冠。
这期间,杨元庆功不可没。他1989年加入联想,1994年出任联想微机事业部总经理,成为联想PC业务事实上的操盘手。
1992年国外品牌大举入侵,给了联想沉重打击的同时,也让以长城、浪潮和东海为代表的国产PC面临空前危机;联想和杨元庆则窥到机会,借助芯片巨头英特尔推出自有品牌电脑,掀起新的旋风(此后,有TCL和海尔分别倚赖英特尔掀起旋风,但都没有联想成功)。
而他的业绩也让柳传志在“柳倪(联想汉卡创始人倪光南)之争”中占据了有利地位。柳传志在“柳倪之争”中的最终胜出,使得柳传志的“贸工技”路线在联想内部得以彻底贯彻,倪光南的“技工贸”路线则被扫地出门。这为联想进一步巩固国内PC老大地位扫清了障碍。
1997-2000:专注之道
联想冲出国际品牌重围不久,亚洲金融危机来了。
这场金融风暴席卷了被认为是亚洲经济标杆的泰国、韩国等,摧垮了他们的众多金融机构,著名的韩国财团大宇集团也倒下了。周边的血雨腥风自然也会打湿中国的产业经济和民众心态。在全球股市的大跌风潮中,过去颇为活跃的中国股市陷入低迷,消费市场一派萧条,通货膨胀开始变为消费过冷,“结构性过剩”出现了。
相伴而生的,则是中国企业的“崩塌之年”。央视“标王”山东秦池酒厂因爆出“白酒勾兑”丑闻而迅速衰落;曾在1989年获得“创业牛仔”美名的史玉柱竟因为被曝财务危机而导致区区1000万元周转资金都拿不到,只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巨人大厦成为烂尾楼,而巨人集团也宣告解体;销售额曾达80亿元的三株集团在这一年遭到重创之后一蹶不振;广州太阳神公司亏损扩大到1.59亿元,创始人辞职,公司江河日下;在商业连锁业风光无量的郑州亚细亚也在这一年陷入了绝境……
当我们回望1997年的时候,总会想起德国思想家马科斯·韦伯的那句名言——“世界不再令人着迷”。吴晓波评论道,在过去的10多年里,中国最出色和成长最快的企业大多出现在日用消费品和家用电器,1997年发生的这些崩塌,意味着这两个明星行业的“狂飙时代”已经结束。
但联想却再次成为幸运儿。这一年,丁磊、王志东和张朝阳分别创立了网易、新浪和搜狐,中国进入“互联网元年”。杨元庆和柳传志敏锐地嗅到了其中的机会,联想适时推出家用电脑。1998年,联想推出幸福之家软件,并预置于每台联想家用电脑上,使得联想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到14.4%。这一年,第100万台联想电脑诞生。1999年,联想发布具有“一键上网”功能的互联网电脑,进而成为亚太市场顶级电脑商,在全国电子百强中名列第一。
联想国内老大地位坐稳之后,也许是出于对杨元庆在PC业运营方面才能的承认和鼓励,2000年5月,柳传志将联想的帅印交给了杨元庆。
而PC业“老三家”仍然坚守“技工贸”阵地,产权层面更是没有任何动静,还因前期的发展患上了“大企业病”。长城、浪潮和东海所代表的第一阵营彻底被以联想和方正为代表的新生代顶替。
这一现象引起了培训界人士姜汝祥的注意,他撰文将联想的成功归结为由“技工贸”改走“贸工技”路线,并认为这条路线比长城电脑等迷恋技术的路线更加“有理想”。我认为这种归纳滑稽得连事后诸葛都算不上。
由于具有从研究机构转型而来以及国有官营等共同背景,“老三家”的“理想”当然是担当起民族计算机产业的重任;而民营色彩浓重、与技术机构又没有必然联系的联想,其最初“理想”是“成为年营业额200万元人民币的大公司”(柳传志语),后来根据内外环境提出“贸工技”,也算是一脉相承。根据自身条件制定未来目标,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并无高下优劣之分。只不过,“贸工技”路线让联想有更快的速度迎合互联网产业的爆发罢了。
实际上,“老三家”都对1992年那场国产PC危机做出了反应。
1993年3月,浪潮推出中国第一台服务器产品。服务器是网络的核心技术之一,所以,包括长城和联想在内的企业也投入了服务器的研发和生产。但长城在1994年成立了专为IBM生产笔记本电脑的合资企业——长城国际,并倍加爱护。至此,专注科研开发,轻视销售渠道的“长城模式”,演变成了专注于计算机制造的“长城模式”。同年,力主上马服务器的浪潮副总工程师孙丕恕(原浪潮0520课题组组长)开始担任浪潮集团副总裁的职位。这两家以技术为本的国有企业开始产生明显的分化。
当联想PC于1996年摘冠的时候,浪潮服务器也获得了国产服务器销量第一名(此后多年蝉联)。从1997年开始,长城向网络转型,但具体战略执行上仍在网络、规模制造和技术之间游移不定。2001年,服务器代替电脑成为浪潮的核心业务以后,长城却仍然依靠以制造为主的合资公司苦苦支撑。不仅如此,为了拓展新业务以及填补长城电脑的亏空,长城集团不得不变卖长城国际和长城宽带等绩优公司的股份套现。这样,相对于浪潮的纵向扩张而言,长城这种过分强调规模的横向扩张并没有真正实现“把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的理想。
和长城命运差不多的是东海电脑。东海电脑的东家上海计算机公司经过一系列的改组合并之后,变成了长江计算机(集团)公司。公司在注重研发的过程中,也强调规模化,但目前仍在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业务之间苦寻出路,年产PC仅30万台左右。
在中国互联网产业崛起的关键几年中,联想和“老三家”根据各自不同的条件和判断,在机制、人、战略上形成了不同的组合,以长城为代表的路线由于“人”的问题(长城电脑总经理创下了“6年5换”的纪录,国有机制让其陷入了“业绩不佳——换人——业绩不佳”的怪圈)走向了迷失,这条路线的阵营可以扩大到东海、四通、方正、同方等;联想和浪潮则得益于团队的稳定和远见,分别抓住了互联网产业链上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迅速坐稳老大位置,方向越来越清晰。
2008-?:做大之殇
2000年5月以后的联想可以说是进入了杨元庆时代。
但在杨元庆的手上,柳传志多年苦心经营的联想神话却被一点一点地击碎。
杨元庆掌印之后,很快提出“高科技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三大战略转型。他宣布联想进军互联网产业,相继收购赢时通网站40%股权、5000万创办新东方教育在线、创建大型门户网站FM365,还与美国在线-时代华纳成立合资公司,与李泽楷合作开发宽带电脑。他豪情万丈地宣布:“联想将全面转型为一家互联网公司。”
然而,就在FM365创办的时候,纳斯达克指数开始狂跌,网络泡沫破灭,联想在互联网产业上的数亿元全数打了水漂,相关的合作也不了了之。2004年,联想互联网部门大面积裁员;PC业务也开始滑坡,国内市场占有率从2001年的30%下滑到24%。联想不得不宣布重回PC产业。
而这一系列战略“失足”的背景却是:虽然美国遭受“9·11”事件和网络泡沫打击而开始颓势显现,中国经济却已经开始从亚洲金融风暴的阴影中走出来,并显示出一枝独秀的态势。
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中国男足冲入世界杯、中国获准加入世贸组织等一连串的大喜事,让中国人在刚刚踏入新世纪就赫然有一种“大起”的感觉,“中国元年”的说法不胫而走。2002年,中国开始成为“世界工厂”,上海成功申办世博会。2003年,虽然受到SARS打击,但中国经济仍然保持高速增长。这一年,互联网经济开始回暖,丁磊成为中国首富。
以前是大势不行的时候联想一枝独秀,现在却似乎要倒过来了。所以,收缩之后的杨元庆急需再次找到证明自己的机会。而这时候,国际偶像IBM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杨元庆面对诱惑,顶住压力上演了“蛇吞象”。收购IBM PC业务之后,联想跻身世界三大PC厂商之列。
这个收购果然让杨元庆名满天下,而且让其声誉在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夕(2008年7月)达到了顶峰:联想成为中国首家进入《财富》世界500强的民营企业。但2008年9月开始刮起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很快就将杨元庆从顶峰掀到了谷底:联想11月业绩同比下滑78.1%。据悉,目前包括中高层在内的人事大调整已在联想展开,而海外甚至国内裁员的消息也风声水起。
在联想业绩报告会上,杨元庆用“失望”一词描述当时的心情,在解释业绩不佳原因时则直指“联想自身的战略执行不到位”——联想海外业务主要在商用市场,且位于成熟市场,这两类市场都是金融风暴重灾区。“同时也有我们自身的问题,无论是新产品的推行、毛利率的把控以及区域战略的执行都不到位。”
由业绩引发的杨元庆离职传言,实际上是杨元庆执掌联想以来所有矛盾的一个总爆发。杨元庆在互联网上的高进低出以及在手机业务刚出现亏损的时候将其抛弃,都被杨的批评者当做杨在战略上短视和不成熟的表现:高位进入互联网让联想脸面全无,低位撤出互联网让联想错过了真正的网络牛市;抛弃联想手机则可能会让联想错过即将到来的3G牛市……而其斥巨资成为北京奥运会顶级赞助商的举动在我看来也是适得其反:这个举动不但没有让联想品牌更好实现国际化,反而因为赞助的是中国盛典而加重了联想的民族色彩。
而如果联想真的因为收购IBM PC业务而高空坠落,它的未来可能还不如“老三家”中的浪潮。浪潮虽然已经成为中国自主品牌最大的服务器制造商,而从其对于服务器、ERP、行业软件等领域的布局来看,浪潮在产业战略上实际已经将自己转型为一家提供从软件到硬件的解决方案的IT服务提供商。浪潮也顺利地完成了集团高层的新老交替,自从以孙丕恕为代表的一批年轻的技术专家在1997年陆续走上浪潮的领导岗位后,其管理团队基本保持稳定。2004年,集团实行了全员持股。虽然这种机制还比不上联想更为灵活的民企机制,并且会让浪潮走得慢一些,但它更容易让人看到浪潮明晰的未来。
联想、杨元庆该何去何从?
联想所面对的这次经济危机,其杀伤力将比前两次的叠加还大。
1980年代末期和1990年代末期的危机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体制内部矛盾的激发,通过释放体制束缚即可解决。朱镕基在解决“三角债”和政府财政收入的基础上,用人民币贬值勾勒出了中国外贸拉动的图景,用产权改革点燃了企业活力,用开放政策开启了投资拉动阀门,用启动房地产市场激活了数十个产业……这一系列以“放”为主调的举措引导中国经济保持了过去30年的高速成长。
这次危机则是:在中国外向型经济充分发展的时候突然掐灭了海外市场引擎;投资拉动所面临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则正好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产权改革不但基本完成、空间已小,而且利益集团以挽救经济为名行“国有官营”之实的暗流正在汹涌,民资萧杀,外资出逃……被寄予厚望的房地产业,其“硬着陆”的风险也在加大。专家指出,房地产业“硬着陆”意味着中国固定投资的21%将消失,25%的全社会贷款将成为不良贷款,1.4万亿左右的地方预算外财政收入将消失。
让人稍感安慰的是,跟1980年代末那次危机一样,和朱镕基有几分相似的王岐山被委以重任,成为主管金融和商务贸易的国务院副总理。王不但和朱一样拥有“铁腕”的相貌,而且和朱有相类的行事风格:亲民,有“难题破解高手”、“救火队长”、“奥运市长”、“金融专家”等众多特殊称谓。
王岐山在危机刚刚发生的时候就已经重拳出击,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也在短短数月之内发生根本逆转。目前,人们对王岐山在实现中国经济转型、扩大内需、实现市场及产业的进一步开放、激活民间资本等方面寄予厚望。
而不知杨元庆是否从中国本身看到了挽救国际化联想的曙光。如果他具有足够的信心,可以不辞去联想董事长职务,并将办公室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搬回北京,在争抢国产化订单和“家电下乡”订单的同时,养精蓄锐,以更大的责任心重新谋划联想的国际化路线。
《投资者报》评论员 黄海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