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我作为最早一批去北美读MBA的大陆留学生,虽然有奖学金资助,但经济上却远比大多数人要拮据。第一年,我甚至没有看过一场电影。可是,我依然拒绝去做在餐馆洗盘子之类的工作赚钱。
我在加拿大的兼职,就是找机会去为银行、大公司做事,为重要的会议做服务工作。哪怕收入很少,甚至做义工翻译,只要能进入商务中心的圈子,接触毕业后期望从事的业务,为以后发展积累经验和经历,我觉得就够了。
这就是我留学时期的找工作经历。我当时的想法就是:人生的时间和机会有限,要成功进行职业策划,就必须把握最核心的事物,做最有效能、最有价值的职业积累。洗盘子的收入再高,可就算洗了1万个盘子,也无法写进简历,为以后的事业发展做铺垫。
因此,等我在国外读完书时,个人履历已经非常丰富:在中国对外经贸部工作过,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实习过,在加拿大城市联合会做过翻译,在几家跨国公司短期实习过,其间还去日本给大公司做过培训讲师……因为这些有价值而不重复的工作经历,我毕业时拿到了7个很不错的工作机会,并顺利地进入了全球最大工程管理国际咨询公司之一的SNC。有了这个高起点之后,我很快就建立了自己的个人品牌,成为加拿大驻香港领事团的首席商务经济参赞,接着到另一家大型跨国公司做副总裁,成为海外最早一批担任跨国公司高管的大陆留学生,后来还做过GE、西门子、三菱、阿尔斯通等大公司的高级顾问。
我经常会在身边听到这样或那样的抱怨:“我没有一个有钱或有权的爸爸,所以我那么穷困!”“我一直没有成功,是因为运气一直不好!”“我没有找到好工作,是因为企业太过功利!”“名牌生怎么会不被重用?是因为领导戴着有色眼镜”……其实,许多人的职业生涯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后天缺乏主动的策划,没有弥补先天的出身、学历、天赋的不足,因此总被命运和生活所奴役。
还有一些人,则是有策划没有策划力,譬如大学时根据爱好选择文学专业,毕业后现实起来选择广告行业,再过一年感觉不适应去做销售,第三年换在某某网站上班,这种职业策划毫无延续性,每一步都要抛弃过去的基础和积累。所以,他们可能工作5年、8年甚至10年,变化都不大。
林肯有句名言:“我走得很慢,但是我从来不会后退。”
优秀的职业策划都善于在正确的方向上,把握最核心的要素,并且进行每一步都是下一步的台阶、互为基础、而非重复性的职业积累。只有当你的起点越来越高、平台越来越大、业绩越来越出色、个人品牌越来越为业界所承认,你才能主动把握你的职业生涯,让好工作主动找上你。
我在创作《当代中国海归》时,曾归纳300个海归成功创业的案例,发现他们的创业成功有许多共性,其中有一条就是:他们创业前平均都有5年左右的工作经验,并且他们的职业积累与后来创业的方向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如UT斯达康的创立者吴鹰在贝尔实验室工作5年,百度的创立者李彦宏在道琼斯和Infoseek做搜索技术的工作也有5年,携程网的创始人沈南鹏曾在华尔街三家投资银行工作过8年。相反,那些出国前没有什么工作经验,出国后也只拿了一个学位就归国的海归,因为缺乏职业积累,不但创业难以成功,甚至连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都很困难,以致成为“海待”。
对于刚刚工作几年的年轻人来说,最现实的情况可能是满大街找工作,而且好工作很难找到。但是正因为如此,也就更加需要学习进行高效能的职业规划,才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实现自己的人生蓝图。
文/王耀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