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司全球化四要素

  • 来源:英才
  • 关键字:中国公司,全球化,品牌,摩托罗拉
  • 发布时间:2012-03-08 11:26
  纵观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资本、技术和管理的流动性是驱动全球化的三大动力。但利益仍然是驱动公司加快全球化进程的根因。

  目前,世界500强中的约140家企业,控制了全球60% -70%的贸易。随着北美、西欧、日本市场趋于饱和,除了大型的跨国公司外,连一些中小型的外国公司也大举进入中国。

  相较于发展成熟的外国企业,在通信行业,华为、中兴等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有实力“走出去”的公司。联想和海尔也在国际化进程中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与失败的教训。

  走出国门,绝非易事。从宏观上来谈,中国公司全球化,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重视文化和价值的融合。如何实现本土化,似乎是个永远讨论不完的话题。在我看来,大量雇用本地优秀人才是一个重要举措之一。

  以摩托罗拉为例,它能够在中国取得成功,不仅得益于摩托罗拉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更得益于“中国人的力量。”公司在华业务发展到今天,中国区内部,99%的员工是中国本地人,1%的是外籍员工。

  完善公司的管理体系。全球任何企业的发展都可能处于企业生命周期中的某个时期(如创业期、集体领导期、正规化期和精细化期,或在某两个期之间过渡)。各个时期的企业都有其特点、危机和解决危机的通用解决办法。如微软、苹果、三星等企业,基本上处于正规化向精细化时期过渡,虽然也存在管理体系待完善等问题,但整体管理体系是能够适应公司全球化战略的进程的。

  而国内的大多数企业尚处于集体领导的阶段或从集体领导期向正规化期过度。以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为例,虽然规模(经营额和员工人数)已经进入《财富》全球500强名单、通过上市直接进入股东与代理人的运作模式中,但其企业领导是由政府直接任命,还没有职业经理人制度,公司的终极目标、股东价值和管理体系仍然在探讨之中,自然无法划入正规期。处于集体领导期的公司,实行至上而下的管理,缺乏权利下放,会出现高层主管不愿分散责任的状况,一定程度上会遏制企业发展。因此,建立和规范企业管理体系,如战略与执行体系、卓越运营体系、内部控制系统、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体系等,对于实施全球化战略非常有益。

  倡导品牌的国际化与技术创新。发达国家和市场对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要求非常高。就像当前中国正在崛起之际,欧美等国家会产生恐惧和“刁难”一样。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向大众承诺对环境的保护,对劳工关系的妥善处理……这些细节将能增加中国企业的品牌价值,同样不容忽视。

  虽然中国企业的群体中目前还不可能出现像苹果这样的创新企业,但持续打造品牌和技术创新应是中国企业永恒的主题。

  国际化视野人才。培养和打造具有全球化视野、全球领导力、职业化素质、对企业利益相关者负责的职业经理人应是中国企业全球化人才战略之一。另外,如何利用发达国家和市场已经成熟的高端管理人才为中国企业全球化服务也应是人力资源战略的关键举措。

  道路曲折,但曙光初显。全球化不是零和游戏,中国公司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将会促进中国国家和企业双赢。中国公司全球化将许给我们一个美好的未来。

  文/杨大跃

  (作者系脉势佳恒国际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裁,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