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钢:“姜太公”的智慧

  从2004年开始,陈钢便以统一的“基于Web的多媒体出版综合业务系统”代替原有的发文件管理方式,将山东出版集团下属的图书编辑、印刷、发行、供应等业务融入一体化管理体系。

  山东出版集团在其网络信息部副主任陈钢的带领下,实现了诸多业界首创——在统一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发展网上竞价系统,在业内首个将招标模式引入印刷厂挑选中,仅一个季度的图书印刷就能为出版社节省500万元的成本;重新定义了书的定价系统,可以精确计算出每本书各印次的成本,这是目前业界最精确的成本核算程度;集团下属各企业可利用统一的数据中心实现跨系统的数据交换,当一本书编辑完成后,所有数据在统一平台上进行交换,以便继续接下来的印刷、发行等流程,管理层可以通过平台对整个编辑流程进行严格控制,是全国唯一一家以IT覆盖全产业链管理的出版集团。

  工作之余,陈钢酷爱钓鱼,尤其享受每个周末独自垂钓的时光。谈到在“转企改制”的形势下,出版企业信息化的出路,这位“姜太公”的智慧,不时灵光乍现。

  以数据中心消除“信息孤岛”

  从最初的单机应用到目前的Internet应用,山东出版集团的信息化历程已走过了20年。从编、印、发、供、贸各个环节来看,每个环节基本上都存在着各类应用系统,主要有出版业务管理系统、印刷厂生产管理系统、教材征订及图书发行系统、出版纸张管理系统等,同时也具备了简单、基本的内外网信息门户。这些系统在不同的时期,都对生产和管理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各类应用需求的进一步深入,这些系统也逐渐显现出其局限性,甚至成为集团管理和集约化经营的瓶颈。

  由于最初缺乏信息化规划,而造成信息化建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直接导致各个系统是割裂的,各系统仅仅是从局部的应用去考虑,难以顾及系统之间的交换和共享,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数据重复录入,资金重复投入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系统虽然暂时替代了手工劳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并未真正体现信息技术带来的种种便利,投入产出的效率也大打折扣,并非信息化建设的理想结果。

  消除这种“信息孤岛”现象,是山东出版集团的信息化工作一项主要任务,从山东出版集团的实践来看,数据中心成为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各业务系统的日常业务可以独立运行,跨系统或跨平台的数据交换则通过数据中心来完成,从而实现数据流的平滑、顺畅,有效避免了“信息孤岛”现象。同时,作为系统整合平台的数据中心,也成为整个集团信息系统的决策支持中心。

  陈钢认为,数据中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数据交换平台。通过数据中心来进行跨系统和跨平台的数据交换,是互相关联的多系统、多平台并存情况下,一种最有效和便捷的数据交换方式,可以极大地降低系统的复杂度,实现系统的“松散藕合”。

  二是公共数据共享平台。集团信息化会涉及到大量的、需要共享的公共数据(公共字典),这是集团信息化“统一标准”原则的必然结果,这些数据通过数据中心来存储和维护,可以保证不同业务系统之间共享的公共数据的同步,保持其统一性和唯一性。

  三是决策支持平台。通过“推”或“拉”的方式,将不同业务系统日常数据的处理结果存储在数据中心,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全方位的多维分析和处理,既构成了集团决策支持信息,又可以通过数据中心方便、快捷地提供给决策者。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积累的各类数据构成了集团“数据仓库”的基础。

  强化IT规划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更多的是管理问题,这一点目前已达成共识。但在信息技术应用的早期,人们的观念和意识尚处于“朦胧”阶段,信息技术本身也并没有为信息系统的规划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因此,缺乏规划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但不论原因如何,缺乏规划的信息化建设总是难以避免其盲目性和随意性。”

  “山东出版集团有自己事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及不同阶段的战略目标,信息化建设亦如此,这就是出版集团的IT规划。其目的是根据集团事业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制定集团信息化建设的思路和发展规划,是一个时期内集团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性文件。”陈钢认为,完整的IT规划一般应包括如下内容:

  IT规划的战略、业务和技术目标;信息化建设思路和具体任务;信息化现状及评价(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安全体系、组织架构等);集团业务流程(生产和管理)梳理、评估及优化;信息系统规划(数据规划及管理机制、数据中心规划、信息交换及共享规则、IP规划及管理、应用系统规划等);信息系统运行环境规划(机房建设及部署、通信线路、网络平台、服务器及存储备份平台、操作系统及数据库平台、安全体系等);信息化工程建设实施规范(招投标组织及管理、项目管理方法、监理机制、确定合作伙伴的原则、软硬件选型原则等);信息系统分步实施计划;保障措施(组织、人力、资金、运营维护、IT部门的职责与作用、CIO机制等);实施风险分析(管理、技术、工期、资金、组织变革等)。

  与其他行业不同,出版信息化的过程和结果均与数字出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出版单位今后从事数字出版工作的基础,因此,出版集团的IT规划还应当包括与数字出版相关的内容,如数字资源归集原则及管理机制、数字资源库的建设及管理、数字出版流程框架规划、数字出版运营及管理机制规划等。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这些不是单纯的技术部门所能完成的,一个好的、适合自己单位实际情况的信息化规划,需要技术和管理两方面的力量才能完善。“集团IT规划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与集团运营模式、管理机制密切相关的全局性工作。”陈钢强调。

  转变观念

  观念和意识决定了人们的行为方式,信息化建设工作中,人们的信息化观念和信息技术意识是决定此项工作成败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培养员工的观念和意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贯穿于信息化建设和系统使用的整个过程,而这一点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业务人员被动地认为是“要我做”,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我要做”,两种方式的结局是可想而知的。失败和成功的信息化建设案例,都从正反两方面都证明了这点。

  “观念和意识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是潜移默化的,如果管理和业务人员具备了良好的这种观念和意识,在信息化建设中常见的管理和业务与技术的‘冲突’,自然就会减少甚至避免。”陈钢表示。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