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盂鼎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大盂鼎,青铜,考古
  • 发布时间:2012-03-28 15:28

  在中国青铜考古史上,铸造于3000多年前西周康王时期的“大盂鼎”,堪称国宝重器,它与著名的毛公鼎、大克鼎并尊为“海内三宝”,共同书写了人类青铜文化史上最恢宏伟大的时代。

  清道光年间,大盂鼎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礼村。一经问世,这座宝鼎就以雄伟凝重的身姿震动了世人--它通高101.9厘米,口径约为77.8厘米,重达153.5公斤,是目前已知最大的西周青铜器。鼎的设计者选择了西周早期大型鼎的典型铸造式样--器壁厚实,上端两只立耳略微外仰,削去了青铜重器的笨重感,下端则由3只憨拙的蹄足承起,显示出青铜所特有的威仪,而腹部则横向宽大鼓起,凸现了整座鼎外张下垂、丰润庄重的视觉美感。此外,鼎身以云雷纹为底,口沿下方环饰了一圈饕餮纹,3足的上部也饰有浮雕式的饕餮纹,浮雕之下雕出两周凸弦纹,这样的设计,令人仿佛看到3只神兽紧紧攀附着铜足,共同托起鼎腹的生动情景。

  大盂鼎能够跻身国宝之列,不仅因为它端庄堂皇的造型,更因为在其内壁上还刻有一篇被誉为“西周早期金文书法巅峰之作”的铭文。铭文共19行291字,记述了西周时期,周康王册命贵族盂之事。在铭文中,周康王向盂讲述了文王、武王的立国经验,告诫盂切忌沉湎酒色,要效法其祖先,忠心辅佐王室,并给予盂车马、奴仆等恩赐。全篇铭文体势严谨,用笔刻字都达到了方圆兼备,质朴生动的气韵,尤其为了匹配宝鼎巨大厚重的器形,铭文作品还有意呈现出一种磅礴的气势以及恢弘的格局,因为它被视为中国青铜器铭文中不可多得的书法上品,也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伟大先驱。

  大盂鼎出土后几易主人,命运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清同治年间,大臣左宗棠以重金购得,之后又赠给了当时著名的金石收藏家潘祖荫,在潘氏家族几代人的共同护佑下,大盂鼎幸运地逃过了国内外投机商的觊觎,就连日军掘地三尺的搜查也没能找到这件国宝的踪迹。直到1951年,正在筹建上海博物馆的负责人,突然收到了一封引发轰动的捐赠信,内容正是潘家将珍藏的大盂鼎(还包括大克鼎等珍贵文物)无偿捐出。于是,宝鼎重现人世,成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开馆,大盂鼎应征北上,从此落户北京,继续展示着它辉煌的文化记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