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音布鲁克草原 摄不尽的美景,说不完的神秘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巴音布鲁克草原,牧草,天鹅湖
  • 发布时间:2012-05-17 10:40

  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西北的巴音布鲁克草原,虽然名声不及我国最大的草原--呼伦贝尔那样享誉中外,但事实上,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文化底蕴,巴音布鲁克都丝毫不逊于呼伦贝尔。

  如果说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气质更倾向于“阳刚”,那么,巴音布鲁克草原则更倾向于“阴柔”。巴音布鲁克,蒙语意为“永不枯竭的甘泉”。可以想见,巴音布鲁克草原水源充沛,一如群山中的缱绻水乡--这里既是万物诞生的源头,也是万物生长的天堂……

  《西游记》中“通天河”的源头?

  巴音布鲁克草原是我国的第二大草原,位于天山南麓,由大小珠勒图斯两个高位山间盆地和山区丘陵草场组成。整个草原东西长270公里,南北宽136公里,四周山体海拔也大都在3000米以上。

  虽然草原四周的山体海拔很高,但巴音布鲁克草原自身的地势却十分舒缓。远远望去,草原就像一张巨大的丝绒地毯,洋洋洒洒地铺向每一片原野,每一道沟谷和山岗……更令人喜出望外的是,在这张美丽的地毯上,还缀满了无数的涓涓细流和灯盏一样星星点点的湖泊,阳光的照射下,甚至还会散发出钻石般的光泽。

  不仅如此,这些溪流和湖泊还为巴音布鲁克草原带来了丰富的水源--据说,整个草原共有大小13处泉水,7个湖泊,此外,还有20多条河流……而这,不仅给巴音布鲁克草原带来了动人心魄的美,也为它带来了勃勃生机。

  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更何况是被众多河流所滋养着的巴音布鲁克草原。我们看到,这里不仅广泛分布着如茵的茅草、苔草、蒿草、松草,还有大片大片肥美的酥油草--而这些品种多样、草质上乘的牧草,正悄无声息地养育着草原上著名的天山马、大尾羊、牦牛和双峰驼……

  除了牧草,草原上五颜六色的野花也许更加惹人注目:红的、白的、蓝的、紫的……知名的或者不知名的,每一朵野花都像是从颜料管里直接挤出来的未经稀释的颜料,浓烈而纯粹。随着季节的不同,巴音布鲁克草原所展现出来的美也不尽相同--春夏季节,草原上的绿色似乎比河水还来得猛烈,它们随处流淌,从山岗到平原,再到河谷,凡是眼睛所能企及的地方,通通都被染成了绿色;而到了秋冬时节,牧草枯黄,草原又仿佛是披了一层金色的羽衣,远近深浅,斑驳而明丽。

  但是,巴音布鲁克草原的美除了如茵如盖的牧草和缤纷绚丽的各色野花之外,更在于一条名叫“开都”的河流。这其实是一条身世显赫的河流,即便是在家喻户晓的《西游记》中也有它的身影--虽然在《西游记》中它不叫“开都河”,而被人们称作“通天河”。

  除了身世显赫,开都河还是一条千回百转、如梦如幻的河流。从远处看,它就像一条几十米宽的玉带蜿蜒穿梭于辽阔的平原上,一直通向天尽头。这其中,最精华、最点睛的一笔则要数“九曲十八弯”了。“九曲十八弯”是开都河上的一段,其弯度之大,弯道之密集都十分罕见。而更神奇的还在于,据说: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这天,当太阳落山时,人们甚至能在河水中同时看到9个太阳的倒影……

  “天鹅湖”其实不是“湖”

  在巴音布鲁克草原上,还有一个不能错过的地方--天鹅湖。美丽的天鹅湖位于草原的西南部,它东西长30多公里,南北宽10多公里,是我国第一个天鹅自然保护区。这里不仅水草丰茂,气候湿爽,而且风光十分旖旎。

  虽然天鹅湖被称作“湖”,但事实上,它远不是我们想像中的那种碧波荡漾、浩瀚无垠的湖泊--而是一个由众多相互串联的小湖所组成的大面积沼泽地。在这片沼泽地上,分布有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芦苇荡,这些芦苇荡像屏障一样将天鹅湖分割成了众多区域,而天鹅们徜徉其间,就如同置身于一个又一个天然的迷宫中。

  除了像迷宫之外,被雪山环抱在其中的天鹅湖,还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归宿。每当春天来临,冰雪消融,万物复苏,大批的天鹅从印度和非洲南部成群结队地飞越丛山峻岭,不远万里来到此地。它们在这里安顿下来,自由自在地繁衍生息,仿佛这里是它们的归宿。而对于这些不请自来的客人,当地牧民也十分珍视。他们不仅将天鹅视为“贞洁之鸟”和“吉祥的象征”,更严厉禁止任何人伤害天鹅。

  在天鹅湖,一切都是祥和而安宁的。每天清晨,当远处的蒙古包升起袅袅炊烟时,天鹅便开始了它们寻常而逍遥自在的一天:觅食、嬉戏,或者展翅翱翔。它们成群结队,飞过马背、羊群和蒙古包,在远方的山谷里,或者在草地的上空久久地盘旋。等到太阳升起之后,雪山和芦苇的倒影在蔚蓝的湖水中渐渐清晰起来,天鹅们便同栖息在此的野鸭等水鸟一起,在湖面上掀起了热闹的“大合唱”。

  除了歌声,天鹅们睡觉的姿势也十分动人。当天鹅休憩时,它们会将自己的脖颈插于翅下,或者卧在地上,或者单腿立于草丛中,或者飘浮在水面上。到了傍晚,这些出来觅食的天鹅仿佛又在湖中跳起了精美绝伦的“水中芭蕾”--它们时而倒立,身体几乎垂直地伸入水面;时而捕捉漂浮的草茎,脖颈来回转动;时而蹲入草丛,搜寻细嫩的小草叶……它们的动作轻盈而绰约,在湖面上划出一道道柔滑的弧线。而它们的影子倒映在湖水中,随风摇曳,也不由得让人想起《诗经》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情景。

  人类历史上最悲壮的民族大迁徙

  巴音布鲁克草原的神秘是说不尽的。

  除了每年从远处迁徙而来的鸟类,还有一个神秘的族群也曾经历了漫长的跋涉和艰辛才终于来到此地,他们就是--土尔扈特人。土尔扈特,原本是我国蒙古族中的一个古老部落。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土尔扈特人为了寻找新的牧场,部族中的大部分人便离开故土,向北越过哈萨克草原、渡过乌拉尔河,来到了当时尚未被沙皇俄国占领的伏尔加河下游,并在那片人烟稀少的草原上开拓家园、劳动生息,建立起了土尔扈特汗国。

  他们在伏尔加河流域一共生活了140多年,直到18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俄国统治势力的不断深入,作为“异族”的土尔扈特人再也无法在伏尔加河沿岸生活下去为止。于是,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为了更有尊严地活下去,24万土尔扈特族人在年轻的首领渥巴锡率领下,踏上了艰难的东归旅途……为此,渥巴锡和他的族人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历经7个多月、1万多里的长途跋涉后,土尔扈特人终于回到了故乡,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悲壮的一次民族大迁徙。

  为了迎接他们,清政府特赐巴音布鲁克草原这片肥沃之地给土尔扈特人繁衍生息。如今,几百年过去后,巴音布鲁克草原早已抚平了土尔扈特人关于东归的创伤记忆。远道回来的土尔扈特人与其他生活在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的人们一样,在蓝天白云之下,开始了自己的崭新生活。

  如今,巴音布鲁克草原上不仅居住着土尔扈特人,还居住着蒙、汉、藏、哈等9个民族的人们。虽然各民族之间仍保留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但共同生活的巴音布鲁克草原就像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他们系在了一起。我们看到,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四至初六,在巴音布鲁克草原上,无论是哪个民族的人们,大家都在翘首企盼同一个节日--“那达慕”。这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节日盛会,节日期间,人们会举行赛马、摔跤、射箭、拔河等众多传统体育比赛和文艺表演。

  在“那达慕”开幕的前夕,人们往往不等到节日开始就早已策马扬鞭,迫不及待地从四面八方赶到盛会的举行地搭毡房、制奶酒,备牛羊。到了节日这天,草原上舞台高筑,彩旗飘扬,到处都是一片欢腾的气氛。而这,对于几百年前举族东归的土尔扈特人而言,一定是个遥远而奢侈的梦想吧?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