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长城古堡探奇

  • 来源:旅游纵览
  • 关键字:晋北长城古堡,老牛湾堡,桦林堡,旅游
  • 发布时间:2012-08-15 10:30

  它们变成了岁月的符号,静静地定格在黄土地上。

  山西北部的大同、忻州一带,地处内外长城交界处,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重地,也集中了历代长城的精华。如今,那里的长城早已不是人为分割南北的界限,而成了独特地域文化的缩影。那一座座历尽沧桑的长城古堡,古朴雄奇,巍然屹立,自是拥有着一份独特的景致。长城蜿蜒,古堡无言,古代中国最坚固的防御工事以及它记录的最激烈残酷的历史,如今变成了岁月的符号,静静地定格在黄土地上。

  老牛湾堡:长城比肩 黄河握手

  老牛湾堡地处在著名的老牛湾上。长城、黄河可谓中华大地上的两大奇观,一个是人类用勤劳和智慧所造就的气势磅礴、雄伟壮丽的巨龙;一个是大自然神功奇力所铸成的九曲连环、浊浪滚滚的玉带。千里黄河从昆仑山下呼啸东来,在内蒙古喇嘛湾急转南下,万里长城自鸭绿江畔绵延西进,翻越崇山峻岭,奔腾不息的黄河水与刚健雄伟的万里长城在这里首次相聚,深情相挽。老牛湾真像一个壮美的中国结,形成了中华民族自然文化景观的多重交汇点。

  “九曲黄河十八弯,神牛开河到偏关,明灯一亮受惊吓,转身犁出个老牛湾。”黄河从老牛湾入晋,内外长城从这里交汇,晋陕蒙大峡谷以这里为开端,我国黄土高原沧桑的地貌特征在这里彰显。这里是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地方,也是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老牛湾位于山西和内蒙古的交界处,以黄河为界,她南依山西的偏关县,北岸是内蒙古的清水河县,西邻鄂尔多斯高原的准格尔旗,是一个鸡鸣三市的地方。站在高高的山崖上回望,老牛湾像一头缓缓东进、入河汲水的大青牛。

  老牛湾堡是黄河入晋后的第一个村庄,在山西有黄河第一村的称谓。老牛湾堡村口有一座朝南的城门,进门之后是个瓮城,城门东开,两门形成一个“丁”字。四角设有炮台,四周是高达十几米的石筑城墙。环视四周,哨楼、城墙、烽火台将老牛湾围的如铁桶一般。这里的城墙都为石料所包砌,在长城的建筑中是独特的。不仅城墙,整个村子都是石头造就,石磨、石碾、石墙、石屋顶、石板路、石头的鸡窝狗圈,真是名副其实的“小石城”。

  沿小路穿过村子来到了紧临黄河的崖上,远望山体陡峭,岸上敌楼高耸。苍凉的长城翻腾在崇山峻岭之上,盘旋于峁梁沟壑之中,顽强舒展着充满力度的脊梁,诉说着往日的故事。老牛湾实际成为了深入河道的半岛,在这里河水分成“人”字。在这个半岛的顶端有一座至今仍保存很好的高大的砖砌空心敌楼。俗称“老牛湾望河楼”。此楼雄踞崖上,俯视黄河,居高临下,气势非凡。

  桦林堡:边墙悠悠 天地依旧

  桦林堡是一座古堡,村子虽然不大,但因长城的存在,显出其威严和沧桑。厚厚的城墙颇有气势地耸立在山岗上,远近的山头呼应着一座座烽火台。城堡内侧挤着密集的村落,低矮的民居十分简陋。村前的碑石记载着桦林堡的历史,依然有人在古堡里的老宅中生活。登高望去古堡原型清晰可见。

  绕过城堡的缺口走进村里,先来到南门,只见尚存显得些许破旧,但依然耸立着的古堡砖砌城门。城门坐北向南,门楣上还嵌有一块“桦林堡”的石匾。城门上搭有一座仅一人高的小庙,弯腰才能看清里面供奉着的观音娘娘--已经许久没香火了,看起来十分冷清。

  城门下方,倚着墙体,有孔花格窗棂的窑洞,深深地挖进城墙里,就势围成了一座小院,院墙上摆满了农家的耕作用具。一只猫儿沿着边墙在惬意地散步,院里虽然凌乱,但生活气息很浓。听到有人进院,窑洞里迎出来一位朴实的农家大嫂,看出我是来拍长城的,便饶有兴致地讲起桦林堡来。想不到看似文化程度不高的大嫂,讲起来长城却头头是道,想必缘于一种生活在长城脚下的自豪感吧:“它建于明宣德四年,是当时山西镇总兵从宁武关移驻偏关后修筑的。现在只剩两座城门了,城门上原来还有城楼,抗战时让小日本给烧了。”

  沿着南门的城墙往东一直就到了东门,东门显得低矮、狭窄了许多,拱形的门洞上也有一块石匾,刻着“岔口”两字。石匾上方的砖雕花纹漂亮精致,只是两侧的城墙上城砖大多剥落,裸露着厚厚的黄土层。古时,徐徐偏关河从这里注入黄河。沿河道可以直驱偏关城下,所以桦林堡的战略意义,就是防止河套匈奴的进犯。尤其黄河上冻时节,桦林堡左近的长城守军便加强防务,警惕匈奴骑兵踏冰渡河。如今,破败的城墙在人们眼中已完全失去防御作用。但四方形的台座及保存完好的城体,加上南面的关楼门洞,使桦林堡犹如黄土高坡上的皇冠,屹立在遥远的山梁顶上。

  杀虎堡:边寨风貌 西口古道

  杀虎堡因著名的杀虎口而得名。杀虎口是中原地区与内蒙古、新疆和蒙古、俄罗斯的商贸必经之路,有“扼三关而控五原”之说,自古以来一直都是兵家驻防重地,也是重要的税卡。因其地形险峻,是南北通道,成天然关口。实际上,杀虎口从未出现过老虎,在古代名为参合口,唐朝为白狼关,宋朝叫牙狼关,之后一直叫杀胡口,康熙皇帝西征平定葛尔丹后,经杀胡口凯旋,为了安抚西北少数民族便将“胡”改为了“虎”,之后这里便一直叫杀虎口。

  离杀虎口城关百米之处有两座连体城堡,即杀虎堡和平集堡,从名字上也体现出了当时由战争走向和平的局势转化。两座古堡分别为明清不同时期所建,两堡之间筑城墙连接,这种“连堡”的形式,在长城屯堡中不常见。明王朝和蒙古开始通市,古堡逐渐开始由兵堡转变成一个商贸重镇,清朝时期加大了开放力度,一代代一批批走西口人开始通过这里向口外发展,古堡也达到了极盛时期,方圆大约一里地的小城堡内,商铺、作坊、客栈、庙宇应有尽有,曾有“小北京”之称。随着时代的发展,杀虎口这个边贸重镇开始衰落,杀虎口的风云往事已然被人们遗忘,成了一个贫穷落后的村落。

  杀虎堡右侧有一条毫不起眼的小道,是著名的“走西口”时的必经路口。在进入这条小路前,先要经过一座小桥,人们总是祈盼“走出西口,通通顺顺”,所以小桥取名为“通顺桥”。当年“妹妹送哥哥走西口”就是从这座小石桥上过去,一直送到“大路口”的。据说那些背井离乡的人们走到这里总是一步三回头,举目长叹息,最后狠一狠心,跺一跺脚,含泪而别,因此小石桥上至今有走西口人跺脚的深深“印痕”。走过小桥,就是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小道,现保存完好的约有一公里,宽不足3米,路边已是荒草丛生。曾经的繁华喧闹已是“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只有这一颗颗高低不平,大小不一的鹅卵石还在承载着岁月的洗礼,记载着历史的变迁。

  撰文、摄影/晋英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