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谁是绊脚石
- 来源:互联网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09-03-10 18:19
我国的移动支付现在面临着这样一种尴尬局面:产业各方卖命吆喝,用户的反应却并没有预期中那样积极。对于这样一个朝阳产业,谁是它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我找到了一个既能打发无聊时间又可以Shopping的好办法。”马小姐每天都要乘地铁上班,在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她会用手机上网“逛”手机商城,如果有看中的东西便直接用手机支付购买。实际上,如今已经有不少像马小姐这样的年轻人喜欢上了移动支付这种新颖的购物方式。“随时、随地”的招牌让移动支付成为了一种时尚。
在移动支付时代,人们只需拥有一部手机,就能解决吃、穿、住、行等日常生活中所要面对的种种琐事,这显然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与快捷。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子支付手段,从诞生之日起,移动支付便承载了人们对于信息化、数字化生活的憧憬与渴望,受到了产业各方的积极追捧。
乍暖还寒
移动支付在我国的推行并不是近两年的事情。早在2002年,中国移动重庆分公司就推出了国内第一个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开始试水移动支付领域;第二年8月,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合资成立了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联动优势,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手机钱包”和“银信通”等服务。近年来,无论是运营商、银行还是第三方服务提供商,纷纷开始发力移动支付,推出了“小额支付”、“手机信用卡”等诸多品牌,并得到了相应的关注。
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我国的移动支付都没有理由不火。
手机是移动支付的载体,我国的手机用户已经接近7亿,这个全世界最庞大的手机用户群是国内银行卡、信用卡等支付手段都无法与之相比的,而它将是移动支付的潜在市场。
全业务运营的口号已经被我国运营商喊了多年,尤其在电信重组之后,三大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全业务运营的范畴也随着3G与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而更加宽泛。有人将移动支付、移动广告和移动电视(含流媒体)称之为通信领域继传统杀手级应用语音、短信、彩铃之后的“新三剑客”,而移动支付以其广覆盖面占据首位。
知名分析机构Strategy Analytics前不久发布的报告对全球移动支付来说是一个值得振奋的消息。报告称,未来几年全世界手机支付替代现金或者信用卡或借记卡支付手段的速度将快速增长,预计到2011年,将有360亿美元的交易通过移动非接触式方式进行支付。易观国际也发布了一个针对我国移动支付的报告:2009年中国手机支付市场规模将达到19.74亿元,从2006年到2009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0.40%;此外,手机支付用户规模在2009年也将达到8250万人。未来移动支付巨大的市场空间,从这些数字中可窥一斑。
不过,相比美好的愿景,现实显得有些残酷。事实上,即使今年移动支付能够实现8250万人的目标,在近7亿人的潜在市场中,与仅支付宝一家就拥有过亿用户数的网上支付相比依然相距甚远;联动优势推行的“手机钱包”虽已全线运营,但其业务范围仍然以数字化产品为主,比如软件支付、手机费、游戏点卡等,期待移动支付推动人们对消费模式的转变,将应用业务覆盖到实物交易的距离似乎还很遥远。
任重道远
产业各方都在吆喝,但收到的用户反应却并未尽如人意。在这条产业链中,无论作为运营主体的移动运营商、银行、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商家还是用户,都存在着诸多阻碍移动支付发展的问题。
这些问题人们已经不再陌生:运营主体间合作模式的局限,信用制度的不完善及存在的安全隐忧,相关配套法规的缺失,技术与标准的不统一以及用户使用习惯尚未充分培养等等。其实它们都指向一个关键问题:尽管各参与方都把满足用户需求作为发展根本,但实际运作中却忽视了用户体验。现在的情况是,尽管有不少人对移动支付表示出了浓厚兴趣,也早已进行了尝试,然而我国用户规模的扩张速度却始终迟缓。
运营主体间的合作模式主要有以移动运营商为运营主体、以银行为运营主体和以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为主体等模式。无论哪种模式都存着不同程度的问题。显然,上游利益分工不清晰,将会影响移动支付的收费及业务的开展,从而影响用户体验。
调查显示,我国只有不到15%的手机用户完全信任移动支付,约40%的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安全性缺乏信任,而65%的手机用户拒绝通过移动网络发送自己的信用卡资料。安全,是用户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运营商、银行与第三方最经常的承诺,但更是制约移动支付普及的重要因素。
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支付宝套现”风波曾向人们警示了信用卡的信用危机,而移动支付却是将随身携带的手机变成了“手机卡+信用卡”,这使得很多人担心其丢失与泄密的几率会大大增加。同时,对于很多习惯了使用现金或信用卡的消费者来说,他们对移动支付的使用习惯尚未培养起来,这也影响了移动支付的市场普及。在互联网专家姜奇平看来,“用户的使用习惯实际上仍然反映了移动支付信用制度的不健全,这需要运营商、银行及第三方努力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改变人们的意识和观念。”显然,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移动支付技术与标准的不统一也是制约移动支付发展的原因之一。到目前为止,国际上没有一家机构和组织能够提供一个为多方所接受的移动支付技术。因此,移动支付的参与者们纷纷成立各种组织,以期推出自身主导的技术标准或业务标准。目前看来,基于近距离无线通信NFC功能的非接触式移动支付手段,或许将是未来一个趋势。
我国的移动支付产业尚在初级阶段,由于没有相关的配套法规予以保障,至今处于不冷不热的状态。有专家认为,为使运营商、银行与第三方服务提供商之间协调互助达到共赢,发放电子支付牌照不失为良策。
细细分析起来,这个仍在探索中的产业问题重重,不过这并不能抹杀移动支付作为新兴支付方式所具有的商业前景。所有这些问题不断得到解决的过程,也将是移动支付不断被用户接受、喜爱直到习惯的过程。
移动支付时代终会来临。
本刊记者 崔婷婷
……
“我找到了一个既能打发无聊时间又可以Shopping的好办法。”马小姐每天都要乘地铁上班,在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她会用手机上网“逛”手机商城,如果有看中的东西便直接用手机支付购买。实际上,如今已经有不少像马小姐这样的年轻人喜欢上了移动支付这种新颖的购物方式。“随时、随地”的招牌让移动支付成为了一种时尚。
在移动支付时代,人们只需拥有一部手机,就能解决吃、穿、住、行等日常生活中所要面对的种种琐事,这显然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与快捷。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子支付手段,从诞生之日起,移动支付便承载了人们对于信息化、数字化生活的憧憬与渴望,受到了产业各方的积极追捧。
乍暖还寒
移动支付在我国的推行并不是近两年的事情。早在2002年,中国移动重庆分公司就推出了国内第一个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开始试水移动支付领域;第二年8月,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合资成立了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联动优势,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手机钱包”和“银信通”等服务。近年来,无论是运营商、银行还是第三方服务提供商,纷纷开始发力移动支付,推出了“小额支付”、“手机信用卡”等诸多品牌,并得到了相应的关注。
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我国的移动支付都没有理由不火。
手机是移动支付的载体,我国的手机用户已经接近7亿,这个全世界最庞大的手机用户群是国内银行卡、信用卡等支付手段都无法与之相比的,而它将是移动支付的潜在市场。
全业务运营的口号已经被我国运营商喊了多年,尤其在电信重组之后,三大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全业务运营的范畴也随着3G与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而更加宽泛。有人将移动支付、移动广告和移动电视(含流媒体)称之为通信领域继传统杀手级应用语音、短信、彩铃之后的“新三剑客”,而移动支付以其广覆盖面占据首位。
知名分析机构Strategy Analytics前不久发布的报告对全球移动支付来说是一个值得振奋的消息。报告称,未来几年全世界手机支付替代现金或者信用卡或借记卡支付手段的速度将快速增长,预计到2011年,将有360亿美元的交易通过移动非接触式方式进行支付。易观国际也发布了一个针对我国移动支付的报告:2009年中国手机支付市场规模将达到19.74亿元,从2006年到2009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0.40%;此外,手机支付用户规模在2009年也将达到8250万人。未来移动支付巨大的市场空间,从这些数字中可窥一斑。
不过,相比美好的愿景,现实显得有些残酷。事实上,即使今年移动支付能够实现8250万人的目标,在近7亿人的潜在市场中,与仅支付宝一家就拥有过亿用户数的网上支付相比依然相距甚远;联动优势推行的“手机钱包”虽已全线运营,但其业务范围仍然以数字化产品为主,比如软件支付、手机费、游戏点卡等,期待移动支付推动人们对消费模式的转变,将应用业务覆盖到实物交易的距离似乎还很遥远。
任重道远
产业各方都在吆喝,但收到的用户反应却并未尽如人意。在这条产业链中,无论作为运营主体的移动运营商、银行、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商家还是用户,都存在着诸多阻碍移动支付发展的问题。
这些问题人们已经不再陌生:运营主体间合作模式的局限,信用制度的不完善及存在的安全隐忧,相关配套法规的缺失,技术与标准的不统一以及用户使用习惯尚未充分培养等等。其实它们都指向一个关键问题:尽管各参与方都把满足用户需求作为发展根本,但实际运作中却忽视了用户体验。现在的情况是,尽管有不少人对移动支付表示出了浓厚兴趣,也早已进行了尝试,然而我国用户规模的扩张速度却始终迟缓。
运营主体间的合作模式主要有以移动运营商为运营主体、以银行为运营主体和以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为主体等模式。无论哪种模式都存着不同程度的问题。显然,上游利益分工不清晰,将会影响移动支付的收费及业务的开展,从而影响用户体验。
调查显示,我国只有不到15%的手机用户完全信任移动支付,约40%的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安全性缺乏信任,而65%的手机用户拒绝通过移动网络发送自己的信用卡资料。安全,是用户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运营商、银行与第三方最经常的承诺,但更是制约移动支付普及的重要因素。
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支付宝套现”风波曾向人们警示了信用卡的信用危机,而移动支付却是将随身携带的手机变成了“手机卡+信用卡”,这使得很多人担心其丢失与泄密的几率会大大增加。同时,对于很多习惯了使用现金或信用卡的消费者来说,他们对移动支付的使用习惯尚未培养起来,这也影响了移动支付的市场普及。在互联网专家姜奇平看来,“用户的使用习惯实际上仍然反映了移动支付信用制度的不健全,这需要运营商、银行及第三方努力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改变人们的意识和观念。”显然,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移动支付技术与标准的不统一也是制约移动支付发展的原因之一。到目前为止,国际上没有一家机构和组织能够提供一个为多方所接受的移动支付技术。因此,移动支付的参与者们纷纷成立各种组织,以期推出自身主导的技术标准或业务标准。目前看来,基于近距离无线通信NFC功能的非接触式移动支付手段,或许将是未来一个趋势。
我国的移动支付产业尚在初级阶段,由于没有相关的配套法规予以保障,至今处于不冷不热的状态。有专家认为,为使运营商、银行与第三方服务提供商之间协调互助达到共赢,发放电子支付牌照不失为良策。
细细分析起来,这个仍在探索中的产业问题重重,不过这并不能抹杀移动支付作为新兴支付方式所具有的商业前景。所有这些问题不断得到解决的过程,也将是移动支付不断被用户接受、喜爱直到习惯的过程。
移动支付时代终会来临。
本刊记者 崔婷婷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