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媒体报道中的这场火灾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关键字:巴西,火灾,夜总会
  • 发布时间:2013-02-19 16:19

  1月27日凌晨,巴西圣玛利亚市一家名为KISS的夜总会中,死神送出“死亡之吻”。乐队表演时燃放的烟火,引发火灾,233人死亡,这是巴西自1961年以来死人最多的一次火灾事故。

  火灾翌日,巴西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无一例外地刊登这起火灾。

  《亚马逊报》:“夜总会惊魂,230人死亡”;

  《每日消息》:“他们没有回家”;

  《邮报》:“圣玛利亚,上帝之母,请为我们祈祷”;

  《圣卡塔利娜日报》:“我们哭了”;

  《零小时》报:“梦魇”;

  《卡塔利娜人日报》:“永夜”;

  《DC》报:“太痛”;

  《巴西邮报》:“谁为这起悲剧负责”……

  大部分不在现场的各国媒体将这些报道从葡萄牙语转译成本国的语言,与其说读者在阅读事实,不如说读者在阅读媒体建构的事实。巴西媒体怎样建构这场大火,亦成为突发性事件处理的一部分,尤其是在“风险社会”随着全球化来临的时候,每个国家的媒体都可能承担起今日巴西媒体所承担的角色。

  报道的主要路径

  巴西媒体对火灾的报道主要沿着事故调查、悲情故事、善后与对策及延伸阅读展开。

  报道对象主体是当事人,基本不见领导人指挥事故处理的务实性报道,有的只是一些领导人表态的务虚性报道,比如《(巴西总统)罗塞夫取消访问行程提前回国》、《(巴西前总统)卢拉鼓励遇难者家庭要坚强》、《州长塔尔索.仁罗说全巴西都在哀悼》。

  与此同时,对事故的处理一旦进入程序,就在自动而有序地进行,虽然事故处理周期可能很长,阿根廷对2004年夜总会火灾的处理程序,2009年才全部走完。

  1月27日凌晨火灾发生,28日上午,涉案夜总会两名大股东已被警方拘留;当晚,州司法援助署提交查封申请,圣玛丽亚市法院当夜将其作为急案予以批准,查封发生特大火灾的夜总会老板公司和个人资产;州公安厅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已确认身份的遇难者名单,所有遇难者遗体都安放在圣玛丽亚市体育中心的体育馆内,死者身份鉴定工作正在紧张进行;警方及时发布调查进展,舞台上的打击乐队中一名乐手,朝上发射信号枪,示意乐队停止演奏换曲,信号枪火星点燃了天花板上的隔音板;调查团得出的结论则包括缺少紧急出口、场内人数超限、政府监管失位,该夜总会不但营业执照过期,灭火器、灯光设备和紧急出口等安全设施没有经过年检,还有市议员得到了“官僚与腐败是祸根”的结论。

  媒体给了控辩双方公平的发言机会,既有事故调查团的结论,“该夜总会在事发前已不具备营业资格”“疏散系统未经检查”等等,又有肇事方的声音,一名叫Mauro Hoffmann的夜总会股东被警方拘留,律师为他提交释放申请,通过媒体表示:“我的当事人不是个坏人,他只是投资了这家夜总会,没有参与经营。”媒体还刊登了学生游行队伍在市政厅及警署门前的抗议活动,手举“州长、市长渎职”等标语,要求政府承担监管不力之责。

  一些延伸性的报道同时展开,比如《巴西约90%的夜店存在这样的安全隐患》、《圣玛利亚市的夜总会全体歇业致哀》、《马瑙斯市因为安全问题关闭18家夜总会》、《阿美利加纳市政府暂时终止全部夜总会的执照》、《巴西让阿根廷想起2004年夜总会大火》、《南大河州联赛因火灾而延期》等。

  报道中几乎不援引新媒体内容

  报纸及时公布,并更新灾难数据,而非死等定论。成立于1921年的《圣保罗页报》,是巴西也是南美洲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公布的伤亡人数就经历了多次增减:40人死,至少200人伤---194死---231死---245人---233人。

  这家报纸根据警方不时更新的调查通告来复原事故现场、追问责任、及时修正死亡人数。《警方表示夜总会接待了超额的人数》、《乐队成员承认在表演中使用了信号枪,但是否认该为火灾负责》、《嫌疑人被怀疑藏匿证据》……随着这些跟进调查的不断发布,事故的原因与轮廓也一点点地拼凑完整。

  作为时效性强及自由度更大的推特、“脸书”等新媒体,在报纸等传统媒体的报道中援引几乎为零。但是,很重要的一条消息是从“脸书”来的。一位名叫托雷多的幸存者在脸书上说,他是最早赶到出口的人之一,但是保安人员堵住大门不让出去,也许他们以为里面发生了打斗,必须付账后才能出去,最后人群把保安挤倒才跑出去。

  对新媒体的使用主要是作为与读者互动的工具,《圣保罗页报》在其官网做了一个调查:你会改变你的夜总会生活吗?

  投票结果如下:去之前先打电话问问这家夜总会的执照是否有效(2%)、“像以往一样去(14%)”“只去不封闭的场所(8%)”“以后只去信得过的夜总会(37%)”“再也不去夜总会了(8%)”“不去人这么多的地方(32%)”。

  巴西媒体也关注到了国际媒体对这起灾难的反应,其主要关注的是欧美报纸,CNN、BBC、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的消息被引用的频率最高。他们还关注了英国《卫报》,西班牙《国家报》、《世界报》,法国《世界报》、《费加罗报》,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

  对于拉美媒体,巴西人更在乎阿根廷《号角报》、《国家报》对自己的看法,这两张报纸平时以攻击巴西足球著称,巴阿两国在足球上的“世仇”关系,使得舆论阵地经常搬上报纸,而这一次,阿根廷人以悲天悯人之心来安抚巴西兄弟。2004年12月31日,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一家叫做“克罗玛格农共和国”的夜总会曾发生一起火灾,造成194人死亡。

  在众多致哀的名人中,体育明星出现的次数最多,包括NBA球星科比.布莱恩特、网球明星保罗.加索尔、纳达尔、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以及足球运动员罗伯特.卡洛斯等。

  对每一个遇难个体的关注

  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巴西媒体对每一个遇难个体的关注。《每日消息》将80名逝者的头像排列登在头版,形成一道“笑脸墙”。

  《圣保罗页报》在其官方网站上制作了一个专辑《南方悲剧》。置于第一位的栏目是《谁是逝者》,里面26个字母,对应着姓名的首字母,233名逝者姓名的首字母,凑齐了字母表。像脸书的格式,每名逝者都有一张照片,大多是选笑容灿烂的,再配上一段关于他的简短介绍,寥寥三两行字,悲情与对人性的关照已经流淌出来。

  摆在头一位的是A字头的Alan Rembem de Oliveira,这么介绍他的:“ Thailan Rembem de Oliveira的弟弟,Nathiele dos Santos Soares的男朋友,后两者也在火灾中丧生”;点开Nathiele dos Santos Soares的档案:“根据‘脸书’,她是圣玛利亚市Maccherone餐厅的迎宾,与Alan Rembem de Oliveira处在热恋中,男友及男友的哥哥也死于火灾。”点开Thailan Rembem de Oliveira的档案:“生于阿古多市(南大河州),就读于圣玛利亚市工业技术中学,在阿古多市Bottero鞋业公司担任装配工,是Bruna Neu的男朋友,Alan Rembem de Oliveira的哥哥,,后两者也在火灾中丧生。”点开Bruna Neu的档案:“生于阿古多市(南大河州),在圣玛利亚市联邦大学学习食品技术,格雷米奥队的球迷,Thailan Rembem de Oliveira的女友,后者也在火灾中丧生。”至此,这四名关联人的关系才告完结,读完让人更为惋惜。

  一个又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被挖掘出来。19岁少女嘉娜依娜.波特拉的悲剧映射了穷人生活的不易、见义勇为及穷人与富人的和解。嘉娜依娜是一名贫民窟的少女,她的母亲娜塔莉亚受雇于“吻”夜总会,工作是洗杯子,事发当天身体不适,就让女儿替她顶班,“没有资质证书、没有合同就上岗了。”《圣保罗页报》说。

  火宅发生后,逃出来的嘉娜依娜又两次返回火场救人,直到第三次再也没回来。灾害亲历者和警察都为嘉娜依娜惋惜。嘉娜依娜2012年开始学医,她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兽医,周六还去看了奶奶,约好周日再去,结果周日她去了夜总会。

  娜塔莉亚原谅了夜总会的老板,在理论上,老板要对嘉娜依娜之死负责,但是,娜塔莉亚表示:“他(夜总会老板)曾经力所能及地帮助我们,每次向他借钱,他都慷慨解囊,他是一个有一块糖,看到你没有,就愿意跟你分享的人。人要喝水,如果被水呛死,是水的责任吗?不,因为上帝想把这个人带到自己的身边。”娜塔莉亚说这话时,泪流满面。

  但是,嘉娜依娜的哥哥法比奥不能原谅夜总会的老板,“如果是他自己的孩子在火灾中死了,他会怎样?”在弗卢里亚诺波利斯市工作的法比奥,听说妹妹可能出事后,借了辆车,用9.5小时跑了整整773公里往家里赶,在半路上得知“重伤,但是活着”的消息,在即将抵达时却得到了死亡的噩耗,“我的心当时就碎了。”

  一名网友在读后留下了这样一句话:“感恩、宽恕、和解是比仇恨更重要的东西。”

  文|刘耿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