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基金改革缘何好事多磨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上海,基金,改革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4-18 10:33
2013年3月5日,上海基金同业公会发布消息,上海基金公司旗下QDII基金今年以来的业绩表现优异,其中富国中国中小盘以8. 09%的收益率领跑QDII基金。业内人士认为,富国基金在基金业绩表现、资产规模增长等多方面已成为上海基金业的领头羊,这主要得益于2008年以来的上海金融国资改革。
作为崛起中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在金融市场体系建设、金融发展环境优化等方面可圈可点,但缺乏大金融家和大企业家的积弊却仍未克服,成为上海跻身现代化国际金融中心的重大阻碍。
上海市的主要领导对这种情况早有清醒认识。2007年12月,在原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转任上海市副市长之后,以市属金融国企高管市场化选聘为重要内容之一的金融国资改革很快启动,成为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抓手。
2008年至2011年,在上海金融工委的领导下,富国、华安、申万菱信三家市属基金公司先后进行了公司总经理全球选聘。2008年,原嘉实基金副总窦玉明出任富国基金总经理;2010年,原上证所下属中国投资信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勍出任华安基金总经理;2011年,原汇添富副总经理于东升出任申万菱信总经理。
颇富戏剧性的是,五年后,这三家公司的命运却发生了不同的变化:率先改革的富国基金在窦玉明带领下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公司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但华安基金在李勍接掌帅印后,却遭遇较多挫折,公司行业地位不升反降;最后改革的申万菱信基金则遭遇失败,于东升在通过市场化竞聘就任总经理后,不到1年即选择了离职。
尽管上海基金业改革好事多磨,但经验与教训也弥足珍贵。2013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汪洋说,“改革实际上就是拿刀割自己的肉,需要全体下决心,必须要坚定信心。”
而梳理上海基金业改革的过程,则可以发现,改革成败确实都与能否处理好利益问题密切相关。
富国打响头炮
2013年3月初,窦玉明关于《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及竞争策略》的论述,在网络上被广泛转载,引起业内外较高评价。窦玉明表示,国内基金业面临同质化竞争的挑战,缺乏差异化的结果是整个行业利润率的下降。同时,基金业的渗透率还很低,80%的客户没有买过基金,这对于基金业又是巨大的机遇。
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这是窦玉明在掌舵富国基金后的重要经营思路。自2009年以来,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富国基金制定了清晰的发展战略,在保持公司主动型股票基金较强投研优势的同时,重点发展量化投资、固定收益投资两大领域,在国内确立了领先优势。
改革之前,富国基金虽然在股票投研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知名度,但自A股市场于2008年进入熊市之后,不少在五六千点高位入市的持有人损失惨重,公司发展遭遇阻碍。同时,公司内部矛盾经过多年积累趋于激化,原副总经理陈继武与总经理助理陈戈间的冲突升级,公司面临较大潜在危机。
2008年,经过激烈但公平的竞争,窦玉明接掌富国基金。随后,公司重组经理层,富国基金进入全新发展阶段:一方面,公司加大债券基金产品的开发力度,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债券基金产品线,为大量普通投资者获取了良好的绝对正回报;同时,公司从海外引进高端金融人才李笑薇,发展量化投资,旗下量化基金取得的超额收益遥遥领先,获得了很多专业机构投资者的高度认可。
业内人士评价,窦玉明出身投研,对投研系统的管理十分内行,而且,他的市场意识也十分强烈,这在国内基金公司管理者中并不多见。凭借自身的综合实力,窦玉明在5年前的市场化竞聘中胜出,给富国带来了丰厚的改革红利,这是对改革必要性的有力证明。
华安震荡向下
继富国之后,华安基金在2009年底启动总经理全球竞聘,并于2010年选出李勍出任公司总经理。李勍此前曾先后任上证所深圳办事处主任、上证所下属中国投资信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华安旗下基金业绩整体表现较差。以公司旗下最大的基金之一华安策略优选为例,从2010年至2012年,该基金连续三年亏损,收益率分别为- 2. 88%、- 25. 87%、- 1. 70%。截至2013年3月8日,该基金的单位净值为0. 6079元,大量投资者损失惨重。
因业绩表现惨淡,华安的形象与品牌受到较大损害,旗下基金的资产规模出现萎缩,部分基金已沦为袖珍产品。其中,华安科技动力的规模仅有5805万份,而华安沪深300指数分级及其A份额、B份额的规模分别为5070万份、3695万份、3695万份。
对于华安基金,管理层一直呵护有加。2012年5月,华安基金成为率先获批发行理财债券基金的两家基金公司之一,并享有3个月的保护期。在保护期内,其他基金公司不能发行同类产品。对于该项政策支持,业界大多将其视为华安做大资产规模的契机。
令人遗憾的是,华安月月鑫的首募规模虽然高达182亿份,但在第一个运作期结束后,该基金即遭到大量赎回,现在的规模已不及首募规模的一半。
2013年以来,华安基金已跌出行业前十大,呈每况愈下之势。
申万前景堪忧
在上海金融工委所领导的三家基金公司中,申万菱信市场化选聘总经理的时间最晚,结局也最尴尬。
申万菱信的前身名为申万巴黎,成立于2004年初。作为国内较早成立的合资基金,该公司在成立后的头两三年曾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不过,随着资产规模的增长,公司董事长姜国芳与总经理唐熹明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2007年9月,公司总经理唐熹明公告辞职。
2008年,曾在海外金融机构任职的毛剑鸣出任公司总经理,但该公司的内部矛盾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2011年4月,毛剑鸣离任。
在毛剑鸣离任后,申万菱信在上海金融工委领导下进行全球总经理选聘,原汇添富基金副总于东升在竞争中胜出,于2011年9月出任公司第三任总经理。令市场惊诧的是,2012年8月,于东升辞职。2013年,申万菱信基金发布公告,公司原副总经理过振华转任公司总经理。
据业内人士反映,申万菱信董事长姜国芳长期擅权、专权。而董事会成员大多与姜国芳私交甚好,这使得公司治理存在严重缺陷,内部管理混乱。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基金业绩表现惨不忍睹。截至2013年3月8日,申万菱信旗下大多数偏股基金的净值都低于1元,其中深圳成分分级、新动力股票、新经济混合分别为0. 6215元、0. 6005元、0. 5945元。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祁和忠|上海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