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银行业和解案:为贪婪买单

  • 来源:银行家
  • 关键字:美国,银行
  • 发布时间:2013-04-23 08:45

  2013年1月7日,美国银行业宣布同意支付200亿美元,了结因次贷危机引发的监管机构索赔。据报道,截至2013年初,美国银行业已为次级贷款业务支付了400亿美元。有观点认为,本次协议的达成是美国银行业走向正常化经营的关键一步。美国银行首席执行官布赖恩·莫伊尼汉表示:“这次协议的达成为解决余下的抵押贷款议题迈出了重要一步。”评级机构惠誉也在上述和解协议达成后第一时间发布报告称,美银与房利美达成的和解协议总体上是对公司评级的利好因素,并认为该和解协议金额低于市场预期,且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美国银行业在抵押贷款回购中的风险敞口,公司可将注意力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转向未来增长。

  为欺诈支付代价

  1月7日达成的这项和解协议实际上由两笔业务组成。

  一笔是针对从2011年4月开始的联邦监管机构止赎欺诈调查。引起这次调查的背景是,多家大型银行和抵押贷款机构在2010年底被曝光所谓的“机器人签名”丑闻,即在次贷危机发生后,由于止赎房屋数量增多,止赎申请积压成堆,在处理止赎案件时,有些银行雇员为应付工作,在没有认真核对房主信息的情况下每天签署数百份文件,但对外诈称亲自审阅了每一宗案件。在公众的强烈要求下,自2011年4月开始,由美国货币监理局、联邦储备委员会和储蓄监督办公室联合组成调查组,展开对美国银行业的止赎欺诈调查,目的是要求核查负责回收抵押贷款的银行在2009~2010年的房屋止赎案例中,是否损害了借款人的利益。这次宣布的85亿美元和解协议算是为这次调查画上了句号。根据协议,包括美国银行、富国银行、摩根大通、花旗银行、全美银行(U.S. Bank)、MetLife、Aurora、PNC、Sovereign以及SunTrust在内的十大银行向美联储和货币监理局(OCC)支付85亿美元,其中,33亿美元现金提供给被有问题止赎操作损害利益的借款人作为补偿,52亿美元分配给有因为止赎操作而失去自己房产可能的屋主。

  另一笔协议是为美国银行化解与房利美间的抵押贷款争议而签署。这一协议达成的背景是,在2000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的九年间,美国银行共向房利美出售了高达1.4万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其中的绝大多数贷款由当时全美最大的房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全国金融公司(Countrywide Financial)——发放,后者于2008年1月1日被美银以4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房利美从银行买入抵押贷款后打包成债券卖给投资者。次贷危机发生后,房利美认为,银行在抵押贷款业务繁荣时期出售给它们的一些贷款,存在借款人谎报收入等信息不实问题,本不该出售,因而给其带来巨额损失。这一和解协议就是为化解有关2008年之前九年间的不良住房抵押贷款指控。根据该协议,美国银行将向房利美支付116亿美元,其中,35.5亿美元为抵押贷款和担保索赔金,67.5亿美元用于回购出售给房利美的住宅抵押贷款,此外,美国银行还将支付13亿美元用来履行贷款服务补偿费用的支付义务。

  欺诈案的直接原因

  社会责任流于形式。除一般工商企业外,作为美国经济综合部门和“神经中枢”的金融机构,也在次贷危机酝酿累积过程中和发生后普遍弄虚作假,坑害消费者和投资者。事实上,次贷危机后,房屋抵押贷款债券就已成为美国银行业的“噩梦”。如摩根大通在2008年收购贝尔斯登后,在抵押贷款证券方面诉讼不断。2011年初,美国大型债券保险商——Ambac金融集团——对其提起欺诈诉讼,指责其不愿回购贝尔斯登的抵押贷款债务。2012年初,摩根大通又被全美银行起诉,指其在贝尔斯登2005年担保的抵押贷款债券中存在失实陈述,要求摩根大通赔偿9500万美元。2012年11月,摩根大通公布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该行收购贝尔斯登业务时,在抵押贷款担保证券打包和出售中处理方式调查行动的进展。SEC认为该行在之后,收到了贷款人为其购入的打包后的抵押贷款担保债务中坏账部分提供的赔偿,但并没有将赔偿资金相应地转交给这些证券产品的投资者。摩根大通声称已经和SEC就和解调查达成“原则性协议”。

  除摩根大通外,2011年6月,美国投行Morgan Keegan同意支付2亿美元,了结对其在美国房屋市场崩溃期间夸大抵押贷款投资价值,并以虚假销售材料诱使投资者购买的民事欺诈指控。美国联邦与州监管机构表示,Morgan Keegan并没有使用合理的程序来计算这些抵押贷款投资的价值。2012年10月,苏格兰皇家银行金融产品部门拟以4200万美元,和解内华达州针对该行在购买及证券化次级抵押贷款和付款方式可选可调利率抵押贷款产品过程中不当行为的调查行动。实际上,此调查早已持续近两年,调查范围包括了全美金融和第一选择等贷款商的误导性陈述。实际上,单就85亿美元的和解协议而言,这已经是美国银行业再次就房屋止赎案件同政府达成协议。早在2012年2月,美联储与美国银行、花旗银行、摩根大通、富国银行与连和金融(Ally Finance)既已达成价值260亿美元的和解协议。这也成为美国历史上数额第二大的政府与行业和解案。

  法人治理流于形式。上述案件表明,一向标榜拥有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美国公司,并没有也不可能治理好自身。可以设想,连普遍的弄虚作假、欺诈消费者和投资者都不能发现或不愿被发现的法人治理结构,在公司管理中又将起到何作用?事实上,公司管理层和决策层相互串通、愚弄股东和消费者的例子在美国并不鲜见。2012年8月,花旗银行同意支付5.9亿美元了结一项股东诉讼。该行被指未能在金融危机前全面披露有毒抵押贷款产品敞口。股东认为,花旗前高管和董事蓄意隐瞒了银行没有及时减计包含次贷敞口的证券价值,从而误导了投资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7年末,花旗减计了数十亿美元与次级债务相关的债务抵押债券,并在当年四季度报告亏损98.3亿美元。实际上,花旗的作法及对股东的伤害更在股票市场上展露无遗。早在2007年夏天,花旗股票曾一度上涨到55美元/股,但到2008年夏季,价格缩水超过一半,到2012年夏,花旗市值暴跌逾90%。追踪该和解协议的诺横经济咨询公司(NERA Economic Consulting)表示,这是与此次信贷危机相关的第三大证券类集体诉讼和解协议,是规模最大的同类和解协议之一。

  金融监管流于形式。从表面上看,上述的和解事件正是由金融机构与监管部门达成的,似乎是监管部门监管的“功劳”,但实际上,这恰恰反映了监管部门的失职。表现在:一是次贷危机的发生本身就说明美国金融监管部门的失职。次级贷款的发放以及在贷款证券化过程中的欺诈,监管部门并没有注意到,以至于酿成了震惊全球的危机,这显然不是“全面性、经常性”检查和督促的结果,而是失职的必然。二是次贷危机发生后金融机构实行房屋止赎,即强行收回贷款人的房屋,同时并没有认真核对有关房主的信息,不仅损害了房主的利益,也影响了金融业的健康运行,这其中也显然缺失了金融监管。三是即使就和解事件本身而言,监管机构也没有完全在公正的立场上处理。美国十大银行机构同意支付的85亿美元赔偿金,规模小于普遍预期的100亿美元。在和解协议披露当时,就有批评者指出,美国监管机构的“板子”打得并不够重,85亿美元的和解金额不可能完全补偿因止赎风波而丧失居住权者的损失。美联社称,“本次和解有助于涉案金融机构消除巨大的潜在责任”,而不是弥补投资者和消费者的损失。

  不可靠的美国

  美国市场不可靠。一方面,美国市场建立的基础不可靠。美国的市场是建立在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基础之上。在这一思潮影响下,美国社会贫富分化严重,中产阶级收入不升反降;与此同时,由于金融业缺乏监管,普通居民通过借贷超前消费和入市投机。次贷危机正是投机消费的必然。另一方面,美国的金融市场不可靠。美国金融市场充斥弄虚作假和瞒哄欺诈,不仅股票的价格不能完全反映市场信息,看似公开的市场行为背后也可能隐含不可告人的目的。如果说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不完善是由于无法把握市场规律,那么美国市场的不完善则是由于懂得市场规律而过分操纵市场所致。

  美国政府不可靠。宏观上,美国宣扬自由市场,但包括国际贸易、农业发展等在内的各方面都隐藏着政府的影子。美国政府动辄挥舞制裁“大棒”,并不是要维护国际秩序,而完全是为了美国利益。从微观方面来看,美国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也并非要维护全体公民的利益,而是维护少数利益集团的利益。一系列的银行和解事件表明,普通民众和投资者的利益不可能成为美国政府维护的对象。

  美国银行业的未来不可靠。如果认识到美国银行业是以市场自由运作为主,政府监管为辅,则次贷危机以及一系列的和解案件证明,在市场和政府均不可靠的情况下,美国银行业的未来也将是不可靠的。我们不能用美国银行业的失误为次贷危机辩护,也不能用一系列的和解为美国银行业增色。如果次贷危机摧毁的是美国的金融体系,和解案件则将摧毁国际社会对美国的信任基础。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冯彦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