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印记 酒都仁怀

  • 来源:凤凰生活
  • 关键字:仁怀,贵州,茅台
  • 发布时间:2013-04-25 13:22

  读一座城市,有人喜欢镜头去记录,有人喜欢用舌尖去品尝,有人喜欢去探寻这座城市的古韵……无论是物化的历史遗存,还是人文精神传统,都沉淀为一座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蕴,比如贵州仁怀,走进它,才能感受到这座城市固有的品格。

  考据“仁怀”

  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仁怀县,设立仁怀市。2004年7月,因茅台镇是国酒茅台的原产地,仁怀市以“具有不可替代的、享誉世界的国酒茅台品牌,而且也初步形成了区域酱香型白酒生产规模与文化特征,具备了全国首屈一指的区域酒文化形态和实力”,从而荣膺“中国酒都”称号。

  仁怀位于贵州西北部赤水河中游大娄山西段北侧。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北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仁怀置县,属滋州。其时,正值北方强敌侵扰,朝廷对西南少数民族实行怀柔政策,为表示友好与亲善,寓意仁德与怀柔,故取县名“仁怀”,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

  历史坐标

  历史上仁怀长期隶属于四川,受川文化影响深远。清雍正六年(1728年)七月,仁怀随遵义府由四川划归贵州版图后,可谓得贵州风气之先。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贵州独树一帜,一座自然资源禀赋并不优越的县级城市,在过去的20多年里,创造了经济社会迅速崛起的奇迹。

  有着900年建置史的仁怀,素来掩映在文化的光环下。“风来隔壁千家醉,雨过开瓶十里香”“四载晴烟问酒家,芭蕉亭子醉鲜花”,郑珍、姚雪垠、苏步青等无数墨客骚人踏歌而来,赋予了仁怀山水人文灵性,这些历史符号,无不给酒都仁怀打上了文化的烙印。

  第一酒镇

  仁怀市茅台镇集厚重的古盐文化、神秘的酒文化和灿烂的长征文化于一体,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是茅台酒的故乡。

  茅台镇位于仁怀市赤水河畔,群山环峙,形势险要,是川黔水陆交通的咽喉要地。茅台镇历来是黔北名镇,古有“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的繁华写照;远在汉代,茅台镇便酿造出令汉武帝“甘美 之”的佳酿;1915年,茅台酒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跻身世界三大蒸馏名酒行列。

  这就是茅台镇。举目望去,清一色古色古香的苏州园林风格的建筑,微风吹过,阵阵酒香扑鼻而入,未饮已先醉。镇口矗立着一座古朴雄伟的上书“中国第一酒镇”镇门,门后约50米距离是茅台当地尊为“茅台神树”的古树,神树枝叶茂盛,盘根错节,有近千年历史,可谓风雨沧桑。正面是茅台镇的中心区,左边就是生产国酒茅台的茅台酒厂新大门。

  国酒之门

  出入茅台镇的门户,位于盐津河大桥的东端。国酒门为中国古典城楼式建筑,两侧各立一根华表,一殿二亭四重檐,门楼上可供人们观光游览。整个建筑高大气派,庄重华丽,象征着国酒茅台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享誉海内外高贵典雅的气质。

  天下第一瓶

  国酒门东侧的小山上,有一个世界上最大的、7层楼高的茅台酒瓶,瓶内有螺旋楼梯可登高环眺。这个酒瓶被誉为“天下第一瓶”。天下第一瓶位于国酒门东侧山上。 酒瓶总高 31.25 米,直径 10.2 米,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授予它为世界上最大的酒瓶实物广告 。

  国酒文化城

  茅台国酒文化城是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经过三年艰苦努力而建成。国酒文化城占地3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规模浩大,气势恢宏,建有汉、唐、宋、元、明、清、及现代七个馆。每个馆均体现了各个时代建筑美学的典型风格,浓缩了中国五千年酒文化的辉煌及精髓,并反映了茅台酒的发展历程。

  “红军渡河纪念碑”

  古镇街中,红花绿树之间,有一座长22米,高6米的“怀红亭”,这是茅台人对红军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怀念惦记之作。亭南有一金墨玉花岗石纪念碑,上书“毛泽东由此过河”7字。

  茅台渡口纪念碑,1979年1月动工兴建,次年3月落成,1982年2月列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碑为水泥混砂材质,通高11.7米。碑基长方形,青石料构筑。水泥磨面,竖书31个凸出的红色楷字,上穀为“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正中为“茅台渡口”四个大字,末署“贵州省仁怀县人民政府一九八零年三月”,由书法家陈恒安手书。碑顶高60厘米。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进入仁怀,为了牵制、阻击国民党军队的追击,保证红军主力部队北上抗日,在茅台渡口三渡赤水。

  四渡赤水纪念塔

  四渡赤水纪念塔建于2007年,所在地叫朱沙堡。红军四渡赤水的渡口在赤水河上共有多处,但是唯有茅台渡口的纪念碑、纪念塔最为雄伟。塔高25米,意含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塔身由四片巨形浪柱相错而成,点明了“四渡”赤水之题,塔的顶部形成赤水河翻起的冲天大浪,加上四个不锈钢体的组合,象征革命洪流勇往直前。

  塔座是船形,并整体呈朱砂色,互朱沙堡相合,意喻红色文化,顶部四个半圆孔内设置了航标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指引道路。此外,山顶上还布置了四幅再现红军四渡赤水的壮丽图景浮雕。从山顶极目,赤水滔滔,一长溜依起伏山脊而建的古镇茅台就在眼前,古韵悠长,与赤水相呼应,令人心旷神怡。

  红色记忆

  1935年3月15日,中央红军驻扎茅台镇,当地工农群众抬着肥猪和大坛的茅台酒,到红军总政治部慰问红军。随后到来的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告诉红军战士,这里出产的茅台酒曾获得国际金奖,为中华民族争得过荣誉。

  多年以后周恩来仍深情的回忆说:“1935年我们红军长征到茅台,战士们用茅台酒止疼消炎、治疗泻肚子,暂时解决了我们当时缺医少药的一大困难,红军能胜利到达陕北,也有茅台酒的一大功劳”。而茅台酒正是那中国未来命运的历史节点,与国运紧紧地关联在了一起。这种特殊的记忆,为茅台成为中国的国酒,注入了无可替代的基因。也为茅台未来命运之变,留下了伏笔。

  “茅台策划”

  四渡赤水纪念塔下,是红军三渡赤水的主要渡口,茅台人原称“黄桷树渡口”,鲜为人所知又确实存在的“茅台会议”,就是在那棵冠盖如伞的大榕树下召开的。大榕树侧,是建于比纪念塔更早时期的三渡纪念碑,俗称“茅台渡口纪念碑”。

  王耀南将军在他的回忆录《茅台策划》中写道:在这里,毛泽东为红军下一步的行动拟订了最终方案;在这里,他把自已勾描的出奇兵蓝图说给几个重要领导人听;在这里,他提出了“把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的著名论断。

  著名作家魏巍的《地球的红飘带》也写到了相同的情节,魏巍的标题十分优雅而清晰:“美酒河畔险象丛生,愁煞人,前无进路,后无退路;黄桷树下忽生奇谋,顿时间,酒也风流,人也风流。” 而茅台渡口那棵黄桷树甚至比茅台酒更为神奇。王耀南少将时任中央红军工兵连连长,是红军中的爆破能手。红军三渡赤水,他亲自指挥将浮桥架设在那棵300年的古树上,正是这棵古树为红军渡河立下了汗马功劳。解放以后,这棵高大挺拔的黄桷树依然枝繁叶,冠盖如伞。但不幸的是,1976年那一年,中国的三个巨人即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相继辞世,这棵见证了三位伟人的古榕树(黄桷树)也被风刮倒,日见枯萎,不久便干枯死去。为表达对这棵“神树”的怀念,茅台人在原址上重新种了一棵白杨树。

  采访/黄思宇 编辑/Grace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