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重建:农村建设别走弯路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汶川,农村建设
  • 发布时间:2013-05-15 16:29

  --专访德阳市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新有

  汶川震后五年重建过程中,德阳市不断探索,在产业转型、创造就业、土地规划、社区融合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实践,为探索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作为四川省排名第三的经济强市,德阳市在2008年地震中损失惨重,直接经济损失2500亿元,相当于德阳近七年经济总量的总和。但震后德阳迅速恢复活力,走出了一条重建之路。灾后五年重建中,德阳市在产业转型、创造就业、土地规划、社区融合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实践,为探索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2008年地震中,临危受命调任德阳市委副书记、市长的陈新有,亲历了德阳灾后重建的全过程,而令他感受最多的并不是城市重建,而是农村重建。

  城市更需要这样的农村

  《小康》:汶川地震后的城乡重建进程中,德阳市是如何进行的?

  陈新有:从汶川灾后重建来看,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新农村建设。从国家层面上来看,二元结构和城乡差距是目前最严重的社会问题。德阳灾后重建中,出现了很多新村,在全市47个乡镇建立起新农村示范区。截至目前,已完成新民居建设近31万户,新村聚居点1954个。

  德阳市一直在探索如何发展城市群范围内的新农村建设。绵竹市的“年画村”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该村以特色鲜明的年画创作为产业龙头,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村。在新村建设中,政府为每户农民补助4万元左右,农民可自筹部分资金,包括贷款,在产业带动下,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新村创造的增加值可能比城市还要多。新村给我们很多启示,比如“罗江模式”,提出小城市大农村,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不仅是城市卫星群,以镇为中心也有卫星村。从农民的可持续发展来讲,新村建设不仅仅是硬件设施得到改善,更是与当地的产业发展结合,提供了“第一”与“第三”产业发展的对接纽带。

  其实,不仅是农民需要这样的农村,而且城里人更需要这样的农村,从经济上来说它能自负盈亏的,从投资收益的角度来讲,政府这样的钱花下去,可能会更有效,我们希望国家能大力推进这样的新农村形态。

  《小康》:如何解释您的这种思路?德阳灾后重建中城镇化有哪些探索?

  陈新有:我觉得规划先行是很重要的。自古至今,中国没有人为农民的生活进行明确的、有意识的规划,农民自建的房屋,也从来没有完整的安全标准。这是很值得关注的。从德阳的现实来讲,当年5·12大地震后的重建工作中,我们强调了规划引领的作用,一个区域的规划一定要有足够的标准。同时,还要计算灾后重建的投入与效益经济账,这些都需要规划先行。惟其如此,方能高屋建瓴地掌握新农村建设尤其是灾后重建的农村形态走向,进而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具体脉络。

  重要的是精神重建

  《小康》:在重建过程中,有哪些地方您觉得可以做得更好?

  陈新有:我认为比较遗憾的一件事情是,震后重建实践证明效果甚佳的新型建材没有被推广开来,这些新型建材很大的好处就是安全、节能环保、成本低。美国、日本、韩国等都已经采用了这种技术,实际上国家可以刚性推广这种建材,以达到减少自然灾害伤亡率、减轻社会损失的目的。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应该进行深入调研。在调研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方向,以利于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通过新农村的建设,我们一样可以推动扩大内需,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另外,现代化不是要把人变成机器,每个人都要有一个所谓的“圈子”,这个圈子构成了我们的生活范围,但是我们看到,中国百姓的“圈子”问题从来没有被加以重视,这其实是中国未来社会基本形态的问题。如果结合中华传统文化来解释,在自然村里,人们彼此之间就是一个熟人圈子,在这个圈子里,很多社会问题可以得到解决。而新村建设就要按照这种自然村的基本形态去逐步推进。引申开来,在灾后重建进程中,重要的是精神重建。也就是说,以人为本要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结合在一起,进而达到社会层面的一体化。

  文|《小康》记者 齐岳峰 德阳报道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