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企能否影响非洲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民企,非洲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07-17 14:50
从新中国成立后对非洲的持续援建,到现在改革开放后对非洲大规模的投资,非洲这片“黑土地”日益赢得中国企业家的青睐。除了央企在非洲持续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能源领域的投资外,民营企业家也逐渐成为开拓这片市场的主力军。
官方数据显示,到2012年下半年,已有超过2000家中国企业赴非洲投资,雇佣当地员工的比例超过85%。2012年上半年,中非贸易额也达到986亿美元,同比增长24.9%,中国从非洲进口599亿美元,同比增长29%,其中能源、矿产、建筑、制造等行业的项目数量在非洲继续增长,金融、航空、农业、旅游等产业的投资合作也日益增多。
“赴非洲投资对民营企业来说是一个机遇,当然如果要真正走入非洲,企业家一定要沉下心去。” 中非民间商会秘书长王晓勇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表示。
最终,这些曾经改变了中国面貌的民间力量,也许会在非洲大陆再次创造奇迹。
5倍于官方统计
“民营企业在非洲这几年发展得还是非常快的,从我们自己了解的情况发现,现在民营经济在非洲的投资贸易比官方的数据要大得多。”王晓勇举例,比如在加纳采金的中国人通常认为有100多人,但他们调研发现实际上可能超过两万人。
“也就是说,实际在非洲投资或者经营的中国人要比官方的数据丰富很多。官方的统计是以商户备案作为基础的,但我们认为真正到那边投资的企业已经达到备案数字的5倍不止。”他说。
王晓勇分析说,目前在非洲投资的民企大概有四类。第一类是老华侨,这些人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就抵达非洲并在那里扎根发芽;第二类是在六七十年代中国援建非洲时留在当地的;第三类是改革开放以后去做贸易的“倒爷”;第四类就是最近十年来,随着国内民营企业快速发展,为适应国际扩展需要而前往非洲的企业家。
“目前我们联系更多的就是第三类和第四类企业和人员。通过这些年的发展,这些过去的企业很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王晓勇说,从投资非洲的中国企业数量上来讲,民营企业的数量大概能占到八成。只是他们承担的贸易额和投资规模,大概在20%到30%。
目前中国在在非洲涉及的领域包括劳务输出、工程承包以及贸易和投资等,而仅在中非民间商会注册的约100家涉非企业中,已经掌握数据的85家企业就有86000多员工,并有着超过了1000亿元的总资产。
“据不完全统计,这些企业派驻非洲的员工超过3300人,他们另外还在非洲当地聘用了超过20000名非洲工人,”王晓勇介绍,这些企业累计在非洲投资超过9亿美元,年收入达到二三十亿美元。
虽然近些年民营企业在非洲获得长足进展,但与其他大洲相比,国内企业在非洲的投资仍然相对较少。
“从走出去的顺序上,非洲也比较靠后,但是最近这段时间这部分投资增长比较快。”王晓勇介绍,比如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能源领域,过去多是国企投资,现在部分民营企业也开始介入这些领域。
比如非洲的电力供应比较薄弱,已经有民营企业做太阳能项目等。 “更多的还是制造业,包括纺织、印染、服装、皮鞋等轻工业产品;还有一些农业类型的投资,比如在一些地方建设农场、养殖场等;还有一些企业赴非投资房地产项目。”他说。
超乎想象的财富传奇
“实际上非洲对我们的希望非常多。过去我们对非洲更多的是援助,现在更多用商业的办法来促进对非洲的经贸往来,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当然,现在非洲的一些国家也在逐渐适应这个变化。”王晓勇认为,过去几十年间中国在非洲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由于中国在非洲保持了比较均衡持续的政策,国企和民企也进行了多年尝试,都为后来中国企业在非洲的迅速发展做了充分准备。
非洲现有的54个国家和6个地区中,包括少数几个未建交国家,中国的民营企业已经基本覆盖。“相对热点的地区有南非、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以及加纳、肯尼亚、赞比亚等”,王晓勇介绍说,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产业需求,“比如印染这类企业,基本处于南非,而北非的阿拉伯国家,他们都穿白色的袍子,直接不需要印染。”
由此,也出现了许多新的财富传奇。“比如说温州那边一个老板,就怀里揣着几万块钱,跑到非洲去做窗帘,通过十年的发展,到现在已经资产过亿。这种故事非常多。”
由于批发和零售入门的门槛较低,很多民营企业进入非洲后就由此发家。“江浙的老板比较多,这也是在非洲投资的很大一块内容,这一块有的时候也带来一些问题,因为零售行业是一个需要非常勤奋的行业,必须花费很多时间,付出很多心力才行。”王晓勇说,中国江浙一带的老板在这方面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
但是,这也容易对当地商户造成冲击,导致很多非洲国家现在不支持外国企业进入零售行业。
王晓勇强调,很多中国民企在非洲发展,其深入程度超过人们的想象。“比如说一家企业,过去是一个国有的印染厂,最后通过改制,就专注只做一类产品,最后能达到30亿元的销售收入,就是做非洲蜡染的花布。”
也有一些企业到非洲投资发展的原因,是获得曲线进入欧洲的途径。因为很多非洲国家有过被殖民的历史,从这些国家生产的产品进入欧洲是零关税的。现在,有些企业也开始在非洲投资生产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电产品。
救命的2美元
种种优势的代价,是非洲的动荡。比如浙江一家缝纫机企业的董事长,第一次抵达非洲就在尼日利亚受到士兵的武力威胁。最后,他兜里的两美元救场成功。
事实上,非洲虽然是一个落后的大陆,但是许多法规却比中国还完善。“很多国家搭建政府管理部门的时候,借鉴了很多西方先进的经验,所以有些时候我们的企业在他们那里面临着比国内还要高的环保和劳务要求。”王晓勇认为,“他们的领导层多数受过欧美高等教育,有着很好的国际化视野,部分民众也接受过西方教育。但是他们比较缺乏经营管理人员,比如生产的班组长这一类人才,这恰好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王晓勇介绍说,现在非洲比较反感中国人在那里替代当地人的工作,“但是他们缺乏技术人员和带队人员,他们迫切希望我们派去技术人员,但同时要求派去一个技术人员,就要安排他们一定比例的人员就业等,这方面越来越多的国家逐渐明确,部分国家甚至将此上升到法律层面。”
部分民营企业在国内的成功已经印证了他们的能力,“目前民营经济在中国的GDP贡献率超过60%,在江浙一带有些地方甚至超过90%,他们完全是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历练出来的。”王晓勇认为,当这些企业进入非洲时,往往会把中国的模式简单地带过去,“比如说,非洲的投资环境跟这边是完全不一样的,它的基础是薄弱的,它既有制度上的先进性,也有基础的薄弱性。”
以农药厂为例,许多中国人只了解到当地有多少农民、种多少亩棉花、需要多少农药等,但是去投资以后才发现,在国内到处可见的原料在那里一瓶都买不到。
此外,王晓勇表示,非洲承载制造业的基础是不够的,具备一定技能的劳动力也是不足的,企业在当地获得的金融支持很可能也是不够的,“在去非洲发展之前,一定要先了解那里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投资政策,还有要投资产业的人力、资源,甚至水电气等等。这些在国内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在那边是会成问题的。”王晓勇笑着说,在非洲的五星级酒店,也可能在一身肥皂泡的时候断水断电。
此外,非洲地区的政治稳定性也是赴非企业必须关注的关键问题,“比如说企业刚跟总统签订了100平方公里的友好开发区,但下个总统接任后,100就有可能变成10。实际上政府更迭带来的变数还是很大的。这些都是我们的企业通过实战获得的经验和教训。”
在市场贫瘠的非洲,“比如抢到一个矿,拿到手后才发现还要交大笔资源税,找勘探队打井也是巨额投入,这时候想到转手,可能也很困难,甚至会砸在自己手里。”王晓勇说。
他特别提到,驻非领事馆对民企的支持力度近年来也有很大改善。
此外,王晓勇还认为,在非洲发展还要善于与欧美或者印巴企业合作,“他们去非洲更早,对当地的经济影响很大,学会跟他们合作,产业的安全性就可以得到增强。如果我们真想走进非洲,一定要沉下心去,要有长期的战略考虑。”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葛江涛、特约撰稿于晓伟|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