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人为啥天天想过节

  近一个月的时间内,我国有三个电影节先后举行开闭幕式。

  5月13日,已经连续举办了20届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在北京奥体中心闭幕;一个月后,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在上海滩开幕。此前的4月23日,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吕克·贝松,以及张艺谋、吴宇森、成龙等中外电影名人出现在国家会议中心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颁奖典礼上。

  目前,上海国际电影节是我国唯一的一个国际A类电影节,它和世界许多知名电影节一样,也有一个以“金”为名的电影奖项—金爵奖。现在“金爵”尚未长大,“天坛”已横空出世。

  今年的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首度设立主竞赛单元,正式设立“天坛奖”,国产影片《一九四二》获得首个“最佳影片奖”,中国演员颜丙燕凭借在电影《万箭穿心》中的表现加冕为“天坛奖”首位影后。

  不过让颜丙燕可能感到郁闷的是,去年《万箭穿心》正式公映后票房平淡之极,估计仅为300余万元人民币。20天后,颜丙燕凭借同一部电影再获“影后”:第20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这正是我国各类电影节面临的尴尬。一方面,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多的电影节奖项;另一方面,要么是一两部影片通吃各家影节,要么是一些抱得电影节大奖的影片游离在院线之外,票房惨淡。

  在国际影坛上,中国内地电影的尴尬也在延续,国际三大电影节已经连续多年没有内地电影人捧杯了。

  野心和尴尬

  “天坛奖”的设立,是中国电影“打造自身国际影响力”的又一次尝试。

  2011年4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北京市政府举行了第一届北京国际电影季,当年度有42个国家的160部影片在北京各大影院集中展映。第二年,电影季正式升级为电影节。如今,“天坛奖”的设立印证了该电影节欲跻身于国际A类电影节俱乐部的野心。

  在世界上的约700个电影节中,国际A类电影节不过十余个,其中柏林国际电影节、戛纳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被称为三大国际电影节。

  创办于1993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是我国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创办的第二年即被接纳为国际A类电影节。然而,随着近年来各类电影资源向北京地积聚,上海国际电影节尚未真正与国际知名电影节展开博弈,却已感受到来自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冲击。

  据此前媒体报道,去年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请去了卡梅隆,而在其后不久举行的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国际大牌的电影人并不多,主办方甚至取消了原定的“国际影人见面会”这一环节。

  据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提供给《瞭望东方周刊》的信息,先后有来自63个国家的约1300部影片申请展映,在最终获准展映的境外影片中,四分之一在近两年的各种国际电影节上曾经获奖。

  虽然可以花费巨资或拿诱人的市场引来世界各地的顶级电影人,但电影节的真正影响力却不是钱能带来的。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曾多次出任我国各类电影节奖项的评委,他对“天坛奖”何时能获得与世界主要电影节奖项相媲美的影响力态度谨慎。

  此次“天坛奖”11位获奖人中有8位都未能到场领奖,让初试啼声的北京国际电影节难免“自娱自乐”的尴尬。

  “不到场领奖罚款100万”

  获奖者缺席电影节颁奖礼,这也是连续办了20年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面临的一大窘境。

  本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一九四二》导演冯小刚、“影后”颜丙燕都缺席了当晚的颁奖典礼,引发颁奖嘉宾倪萍现场调侃:往后不能亲来领奖的罚款100万。

  这是一项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导的电影节,和上海国际电影节同样诞生于1993年。“中宣部一度唯一容许每年做一届的就是大学生电影节。”今年80高龄的北京师范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创办人之一黄会林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在过去20年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以“大学生办、大学生看、大学生评、大学生拍”的特色,坚持着自己独特的存在。

  这导致了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与国内其他电影节明显的不同。“很多年轻电影人获得的人生第一个奖都是在大学生电影节上。”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主席周星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像《那山那人那狗》、《开往春天的地铁》、《卡拉是条狗》、《寻枪》等后来在国内外电影节上的获奖影片,均是最先得到了大学生电影节的关注。当前活跃在国内影坛的霍建起、张一白、张扬、陆川等导演也均是从大学生电影节走向了全国。

  想过节的不止是电影人

  钱始终是摆在周星等人面前最大的挑战。

  据周星介绍,最穷的时候一度只有6万块钱的经费,组委会在邀请知名导演、演员参与电影节时捉襟见肘。“没有奖金、也不承担演员差旅费用。”在周星的印象中,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有一次邀请正在日本拍戏的巩俐回国参加颁奖礼,曾给她报销了机票,这是仅有的一次。

  为此,大学生电影节也试图进行市场化运作,但均因种种原因效果一般。在周星看来,在电影市场功利化的趋势下,大学生电影节唯有坚持学术品位。

  天天想过节的不止是电影人,举办电影节也早已成为许多城市知名度提升的契机,由此而带来的经济效应也让一些城市对承办电影节趋之若鹜。

  公开资料显示,戛纳电影节每年能吸引6万名电影界专业人士和约20万名游客,柏林电影节也可以号召1万多名电影人、3000余名记者,电影节期间的游客更是曾多达30万人次。

  然而,国内电影节很难有如此效应。为此,近年来一些电影节的承办城市通过出售昂贵的门票来实现收益最大化。

  2009年,第18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在南昌举行时,开创了公开出售高价门票的先河。2011年,第20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在合肥举行时,门票价格创造新高:颁奖典礼最低档的门票售价1288元,一张看明星们走红毯的站票也至少要688元,位置最好的门票更是高达5880元—超过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最贵的门票价格。而2012年,第21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在浙江绍兴举行时,闭幕式颁奖典礼最贵的套票更是创历史地开价11560元。

  对此,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唐榕对本刊记者表示忧虑,认为这使电影节离老百姓越来越远, 这种通过举办电影节来“培育电影市场”的诉求必然发生扭曲。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周范才、特约撰稿王玉宁|北京报道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