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Q薪尽火传 腾讯QQ长成帝企鹅

  编者的话

  “新闻是易碎品,但要把它当成艺术品去雕琢。”梅尔文·门彻这样说过。新闻除了当时记者的精深叙述外,还有一个外在的雕琢力量——时间。

  在记录20世纪中期以来信息化变革浪潮的浩瀚文字中,有一些特质在熠熠闪亮,这些亮点不一定总是成功的荣耀,一些走过的弯路、失败的技术和品牌,同样是人类发展史上光辉的实践。记录他们一闪而过的瞬间,是本专栏开设的初衷。

  让我们在这里重温历史,汲取经验。

  “1999年我特别火,到深圳受到摇滚歌星式的接待,700多个听众中就有马化腾。他听了我的故事激动不已,回去就做了OICQ。”

  2013年2月1日,搜狐创始人张朝阳在一场名为“江湖”的沙龙上发表演讲,称马化腾是受他的启发做了QQ的前身OICQ。

  这应该是张朝阳的一家之言,启发马化腾创业的另有其人。

  曾被人嗤之以鼻的ICQ

  “这简直是荒谬,你们根本就是一群不知道什么叫做生意的孩子。”一位风险投资商对找上门来的三位以色列年轻人这样说。

  1996年夏天,维斯格、瓦迪和高德芬格三人把自己关在一间房子里,约定不捣鼓出一点与互联网相关的发明就不出来。当时他们发现自己的电子邮箱常常被一些垃圾信息所充塞,一些很重要的信件被淹没其中而没有得到及时的回复。他们决定开发一个能够便捷、有效传递信息的软件。于是ICQ应运而生。

  ICQ是英文“I Seek You”的谐音,意思是“我找你”。它将电子邮件和聊天软件有机结合,装有ICQ软件的网民之间可以建立联系,迅速沟通。

  这种软件的开发过程并不复杂。他们花了3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开发出第一代ICQ产品。维斯格说:“当你登录互联网之后,周围都是些自己熟悉的人,而且你还可以和他们分享这种体验。这的确是一件令人激动的事情。”

  产品有了,接下来就要做推广。这需要一笔启动资金。他们带着已经研发好的软件四处奔波,寻找可能的投资者。投资者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是:“你们这套软件如何赢利?”他们红着脸说不知道,但辩称其应用前景广阔。投资商往往对他们嗤之以鼻。

  但是维斯格他们没有气馁。在继续寻找风险投资的同时,他们于1996年12月将ICQ放到互联网上,用户可以免费从他们的网站上获得ICQ软件。

  ICQ上网后,海量用户滚滚而来。震惊不已的维斯格发现在短短6个星期内,就有大约30万名用户下载了这套软件。半年之后,这一数字突破了100万。

  到了1998年,ICQ用户数量以每月100万的速度在疯狂递增。虽然仍没有找到盈利模式,但维斯格他们有了底气。不久后,第一个投资商找上门,报出500万美元的收购价。这回轮到维斯格对他嗤之以鼻了:这么低的价格你们也拿得出手?随后,收购价格翻着跟头往上升,最后美国在线开出了2.8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它。美国在线的一位员工评价说:“这些小伙子们创造了一个奇迹。”

  美国在线计划把ICQ变成用户电脑空间最重要的工具之一,通过给用户分配独一无二的ICQ号码,让他们通过各种终端和自己的朋友及所喜爱的商家进行即时联系。

  ICQ引领的即时通信风潮很快就刮遍全球。在美国市场,美国在线遇到了老对手微软推出的Windows Live Messenger,即后来的MSN;还遇到了新锐对手Skype。而在遥远的东方,美国在线很快发现有个深圳小伙子也在起火生灶,干着类似的事,而且此君还把自己的产品名字硬往ICQ上靠,这让他们大为光火。

  这就是马化腾和他的OICQ。

  马化腾的青涩岁月

  “我创办了网易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马化腾就跟着办了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他抄我的。”网易创始人丁磊也这样说过,不知道他是不是在开玩笑。

  而雷军则说,他在金山担任总裁时,马化腾和丁磊还是“我们手下的站长,一个在深圳,一个在广州”。1996年3月,金山曾在珠海开通了名噪一时的西线BBS站点。

  虽说英雄不问出处,不过我们还是要介绍一下马化腾。

  马化腾,生于1971年10月,潮汕人。1984年,13岁的马化腾随父母移居深圳。马化腾曾迷恋过天文学,但因为热爱电脑而一度放弃了自己的天文爱好,“毕竟天文太遥远了”。

  后来,他被网友划入了“富二代”的阵营。“我没觉得自己特别有钱,都是普通家庭出来的。这么多年我们家的生活习惯没有大的变化,顶多是房子大一点。”马化腾这样辩解。

  不过,和同时代的大部分互联网创业者相比,马化腾的家境不错,其父马陈术是深圳市盐田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他的母亲是一家公司的会计师。

  马陈术介绍,马化腾在深圳大学计算机系读书时,成绩总是在前五名,并逐渐在编写软件和研究计算机网络中找到乐趣,曾干过将硬盘锁住的恶作剧,让学校机房的管理员头疼不已。

  马化腾的第一桶金来自他的大学毕业设计。1993年毕业前夕,他开发了一个股票分析系统。随后有家公司相中了这套软件,想买下来。当时马化腾不知道这套软件值多少钱,就让对方出价。对方给了他5万元。马陈术还专门请了一位朋友帮忙将钱拿回家。

  食髓知味。马化腾开始与同学合作开发股票接收系统:他负责设计软件,同学负责硬件。应用该系统,股民可以通过电视实时查看股票行情。产品销售情况不错,一台产品的价格最高卖到了2000多元。后来和马化腾合作的这个同学出国,这项业务才停了下来。这个产品又让马化腾赚了数万元。

  1994年,马化腾将此前赚到的10万元投入到股市中,在深发展股价只有6元多时买进。随后,深发展股价大涨,马化腾很快拥有了百万元资金。他创业的启动资金也就有了。

  与此同时,马化腾喜欢上了上惠多网(CFido)。这是中国互联网网站的雏形。它通过电话线路连结BBS网络,网络之间通过点对点的方式转送信件。惠多网是由中国计算机网络通信爱好者自行创立并维持运作的业余网络系统,盛行于1993年至1998年间。高峰时期,惠多网在全国有上百个站点,使用者达上万人。金山的西线是南方的主要站点。当时慧多网的口号是:惠多网上不言谢。任何人帮助了你,你无须向他表示感谢,你只要再去帮助别人就可以了。

  上惠多网的马化腾乐此不疲。他为此花了5万元在家里拉了4条电话线,安装了8台电脑。马陈术回忆当时说,当时装一部电话要4000多元的初装费,好在当时他女儿和几个亲戚在电话公司工作,可以申请半价安装。马化腾随后成为惠多网深圳站的站长,其站点被人称为“马站”,马化腾也被网民称为“马站长”。

  “马站长”当时还有一份正式工作。马化腾毕业后进入润迅公司,开始做软件工程师,负责寻呼软件的开发,并一路升职为开发部主管。在业余时间,他全身心投入到“马站”中,但有时他要到外地去出差。每逢外出,他都会叮嘱他母亲打理网站。他给母亲写一张字条,称如果有网友打电话来说网络不通,她可以按照字条上的步骤排除故障,以确保网络畅通。

  到了1998年,马化腾在上惠多网的过程中感觉到润迅公司应该通过互联网做无线寻呼业务,并为此开发了一个系统。但他没有得到公司的支持。

  马化腾开始萌发自主创业的想法。

  腾讯面世

  “其实,我才是腾讯的第一任董事长,化腾是接我班的!”马化腾的母亲黄惠卿这样回忆。1998年11月11日,注册资本为50万元的深圳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成立。当时为了注册这家公司,马家上下齐动员。马陈术为公司起名字,一共起了4个名字,每个都带“腾”字,其中一个就是“腾讯”。马陈术很中意这个名字,他说其意思是“万马奔腾的信息时代”。但马化腾起初不喜欢这个名字,认为它过于个性化。不过,其他三个名字都已被人注册,只剩下“腾讯”。那就只好用它了。

  后来,还有人这样解读这个名字:“腾”有腾飞发达之意,“讯”字则受老东家润讯名号的启发而来。

  马化腾的母亲黄惠卿也参与其中。据马陈术回忆,当时注册公司要求有退休证或待业证,而黄惠卿刚好退休了。“我们商量后,决定用他母亲和我妹夫的名义注册了腾讯公司。他母亲名义上拥有60%的股份,自然就成了董事长。一直到1999年风险投资进入时,她才将股份完全转让给马化腾。”马陈术回忆说。

  “她很负责任地帮我整理财务报表。后来公司搬家,搬那些桌椅板凳都是家里人帮忙,因为公司要减轻负担。”马化腾这样回忆他母亲对腾讯的帮助。

  那时帮助马化腾的“贵人”还有时任深圳电脑协会的秘书长“丁阿姨”,以及深圳电信局的一个朋友。“是他们帮我们找了办公场地,免我们的租金,联系托管服务器。现在看好像这些事情很小,但没有这些,当时我们真不敢往下走。”马化腾回忆说。

  “不能否认,很多事情都离不开运气。”马化腾后来这样说,“我们几个同学从没想过要开公司当老板,只是想找个机会发挥所长,最好还有一点小回报,仅此而已。”

  “当时腾讯算上我就3个人。为了能让腾讯存活下来,我们做网页、做系统集成、做程序设计,什么业务都敢接。当时腾讯简直就是个杂货铺。”马化腾还利用在润迅工作时积累的人脉资源,为深圳电信、深圳联通和一些寻呼台做项目。

  有媒体报道,在当年最艰难的日子里,腾讯账户上只有1万多元。迫于生计,腾讯利用地处深圳的地理优势,到香港购进廉价笔记本电脑后,高价转卖给内地的客户。还有传闻称当时腾讯到处去蹭人家的服务器用,他们把一台普通PC放到有宽带条件的机房里面,把程序偷偷放进别人的服务器中运行。

  马化腾后来回忆:“我们这些本土创业者管理能力也许不足,因此要引入职业经理人。但是创业者拥有与职业经理人不同的能力。我们可能是土的,但我们能一针见血地知道产品的关键。”

  这种能力和眼光让马化腾注意到即时通信产品ICQ,并很快开发出向ICQ致敬之作OICQ。当时在中国曾涌现过大批ICQ的跟随者,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是产品以“xICQ”命名。

  腾讯在1998年11月7日和1999年1月26日注册了与OICQ对应的OICQ.com、OICQ.net域名。在1999年8月底至同年9月中,ICQ的拥有者美国在线先后两次向腾讯发去了措辞严厉的投诉信,指责腾讯侵犯知识产权。

  美国在线的第二封律师函上写道:“现在已经有一个案例了,就是SMSICQ。美国在线赢了,法官可以以此作为审判引用案例。按道理你们也肯定会输的,劝你们早点撤换域名,不要再争了。”

  2000年3月21日,美国仲裁员詹姆士·卡莫迪签署了仲裁判决书。判决书上写着腾讯要将这两个域名归还美国在线。2001年4月,腾讯开始将所有产品中OICQ的标志替换为QQ。

  QQ好事多磨

  “当时并不止我一家在做这种通信产品。在一次投标中,为了抢夺先机,我甚至在产品成型前就写好了投标书。”结果,马化腾在这次投标中失败,“但现在想想还真是幸运,那个拿到项目的公司没有再维护产品,只有我们的QQ被砸在手上,才持续做了下来。”

  很快,QQ流行起来。“我没想到会有那么多人在网上争着和认识、不认识的人聊天。好多人为此刻苦学习打字,真疯狂。”马化腾这样回忆说。

  这在让他喜悦的同时,也让他头疼,因为腾讯没有资金来扩充服务器。

  马化腾开始寻找风险投资。2000年以前,风险投资多云集北京,身处深圳的腾讯不占地利。在经过一番折腾之后,看在以色列ICQ成功的份上,盈科数码和IDG向腾讯投入了第一轮风险资金,“两家一起进,壮着胆子”。

  这笔钱花完时,正值互联网冬天来临。IDG四处忙着找下家来接盘,马化腾“找过搜狐、新浪,他们都没看上眼”。

  最后,传媒集团MIH对腾讯产生了兴趣。但问题又来了,新的投资者要进来,IDG和盈科数码自然要稀释自己原有的股份。前者没有异议,但后者举棋不定。“要说煎熬,我创业过程中最煎熬的就是这段时间。我不喜欢这样的拖延,可当时盈科数码不说买也不说卖,把我们晾在一边。最后他们定下来出售已经是2001年6月了,那时候纳斯达克已经快崩盘了。”

  在这一时段,QQ的商标之争也让马化腾焦心不已。在OICQ域名官司输给美国在线后,腾讯将自己的即时通信产品改名为QQ。可是QQ.com.cn的中文域名早已被北京鼎扬科技有限公司的杨飞雪于1999年6月23日注册。这个注册时间远早于腾讯QQ的诞生时间。

  2002年12月,腾讯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域名争议解决中心提出对该域名投诉争议。结果被驳回。

  随后,腾讯又错过了QQ.cn的中文域名。这样大名鼎鼎的QQ只能采用tencent.com作为主网站的品牌域名,可tencent这个名字无法与QQ相提并论。

  腾讯最后决定不惜重金买下QQ.com的域名。该域名于1995年5月份首次注册,1998年起被域名持有人罗伯特·亨茨曼作为个人电影艺术网站使用。此人是个软件工程师,同时拥有律师执业牌照。他曾把QQ.com域名放到一家拍卖网站登记待售,竞拍价曾高达200万美元,但未成交。

  买下QQ.com域名的腾讯此后的发展顺风顺水。2004年6月16日,腾讯QQ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此后,QQ以即时通信平台为基础,演化成一个庞大的、面向互联网领域全业务的平台。

  “公司上市意义有多大?对所有腾讯的员工、股东和创始人都非常重要。上市能够提高品牌形象,员工也得到了期权。对于我个人来说,也就是走完了一个历史阶段。”马化腾说。

  (本文作者著有《极客:改变世界的创新基因》一书,科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手记

  为什么ICQ没有做大

  2010年4月,美国在线宣布准备出售旗下即时通信服务ICQ。

  俄罗斯数字天空科技(DST)集团、Rambler Media母公司ProfMedia、中国的腾讯公司参与竞标。当时,ICQ仅拥有4200万活跃用户,其中1850万用户来自俄罗斯,占用户总数的44%。

  经过一家中国公司、两家俄罗斯公司的短期竞标角逐后,美国在线宣布将ICQ卖给俄罗斯数字天空科技公司,价格为1.875亿美元。ICQ为什么会落到这样的境地,而没有发展成为一个开展互联网全业务的平台呢?

  首先,ICQ栖身于美国在线体系架构中,业务拓展会受制于公司的整体发展战略。而进入新世纪之后,美国在线由于和时代华纳的不成功合并而日薄西山,ICQ也深受影响。

  其次,在美国知识产权保护相对较严的背景下,过多拷贝其他企业的新锐业务模式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最后,悬在空中的美国反垄断法大棒,使得美国在线麾下的ICQ失去成为一个全业务平台的可能性。

  总而言之,在保护创新和扶持中小企业的氛围中,ICQ没有一家独大的土壤。这是有例可参考的。美国司法部曾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举行针对IBM的反垄断诉讼,当时有过拆分IBM的动议。最后IBM虽然躲过一劫,但也戴上了沉重的反垄断枷锁。IBM因此“从积极进取和骄傲的竞争者变成了谨慎的庞然大物”。

  还有一例。2000年,微软被美国反垄断局瞄上,也差点一分为二。在微软与美国司法部达成和解协议后,盖茨这样说:“这个和解协议给微软施加了新责任,而我们对此欣然接受。我们认识到我们将会受到政府和竞争者的密切监督。为了遵守这些协议,我们将奉献出所需要的时间、精力和资源。”而鲍尔默则略带不满地说:“这一协议显然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限制和障碍,因此我不能说它让我们放开了手脚。很清楚它限制了我们。”

  姜洪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