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过多

  • 来源:杂文选刊
  • 关键字:收入
  • 发布时间:2013-08-30 09:24

  1841年,清朝政府财政收入是四千万两白银,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到了甲午中日战争,政府收入却快速提高到了八千万两白银。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之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更是提高到一亿两白银,清朝垮台前夕的1911年,清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竟然超过了三亿两白银。

  在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没有股票可炒,没有债券发行,没有中央银行“哗啦哗啦”地印刷钞票,政府财政收入的每一个子儿,都是老百姓的血汗。一个政府的财政,在短短的几十年间,收入剧增,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这个政府在加紧搜刮人民。

  的确如此。“厘金”,就是大清朝政府想出来的一条搜刮人民的“锦囊妙计”。

  厘金分行厘(活厘)和坐厘(板厘),“行厘”是指某种商品从A地运到B地,政府对于那些搞运输的经营者按一定比例强行抽税;所谓“坐厘”,是指在商品的生产地或者销售地,政府要对那些生产者或者销售者按照一定比例抽税。

  厘金的征收范围,涉及普通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名目繁多,一切日用所需之物,无一不在被征之列,包括百货厘、盐厘、洋药厘及土药厘等。

  厘金收入有多少?

  1887年,清政府厘金收入一千六百万两白银,到1911年,已经达到四千三百万两白银,几乎敌得过“康乾盛世”期间,清政府一年的全部财政收入。

  清政府的确发了大财,人民却惨了。厘金开始设定为百分之一,后来在全国推广,清廷干脆让地方政府官员自行决定,导致厘金最高税率居然达到了百分之二十,而且是产地征、运输征、销售征,各个省、各个关口都要设卡,层层加码,大大抬高了物价,加重了人民负担。

  由于厘金征收由地方督抚自行掌握,“酌量抽厘”,导致地方军政大员自行设定厘金,层层加码,勒索盘剥,并把这个作为自家自留地和小金库。武昌起义爆发之后,各地方督抚趁机独立,厘金成为这些军阀们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1931年1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下令废除厘金制度。

  除了厘金,另外一个大幅度增加的收入,来自“海关税收”。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海关税收简直不值一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海关税收收入提高到近八百万两白银,到1901年,海关收入达到两千三百万两白银。

  政府财政收入剧增,国家愈发不稳定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新鲜事儿。大明朝的最后几年,也是大明朝财政收入的最高峰,北宋、南宋也与此类似。

  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终有一天,鸡死鱼灭,政府失去税源,国家陷入混乱。

  所以,政府的收入,绝对不是越多越好。

  【选自路瑞锁著《都是货币惹的祸》现代出版社版,本刊有删节】

  ○路瑞锁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