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与家国情怀

  • 来源:杂文选刊
  • 关键字:高考作文
  • 发布时间:2013-08-30 10:49

  1904年,直隶肃宁人刘春霖,成为中国几千年科考史中的最后一个状元。那年,刘春霖在会试考场上回答的试题有这样一道: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今人很难想象,在我们眼中异常落后的晚清,竟会出如此“时尚”兼实用的科考试题。对于今天的学生而言,这样的考试试题所涵盖的范畴,显然早已超出了他们的知识范围与人生经验。当然,古代的科举,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今天的高考,在另一项举国关注的考试--公务员考试中,就有很多与时政有关的试题。但即便如此,每每看到诸多或荒诞或心灵鸡汤式的高考作文,依然让人难以开心。毕竟,高考作文中所阐述的道理,与真实世界的差距太大了。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今天的高考作文题目,又有哪个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是“为时而著,为事而作”呢?比如,今年北京的高考作文题是,假如爱迪生回到二十一世纪,会如何看待手机?我想,最适合这种命题的,大概是网络上写穿越小说的写手们,他们总能出人意料,为你勾勒出一个虚构的自强与自信。

  我始终认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文章气质,而不同时代的文章,又深刻地勾勒出了时代的面孔。比如,六朝文章喜好奢华,与其偏安江南不无关系;盛唐文章气象万千,雄浑大气,则反映了唐人的自信;明清科举爱八股,则是政治高度集权,要求人人“守规矩”的重要表现……

  可是,看看历年来与现实相去甚远的那些高考作文命题,你就不得不喟叹,我们的国家考试,一直在历史的经验中故步自封,缺乏变革的勇气。其实对于十七八岁的高考学生来说,无论是经历还是学识,都已经具有对这个社会的认知与判断的能力,所以用一次高考作文让他们独立地对社会以及自我进行一次梳理,无论是对自身未来还是对社会当下,都更有意义。

  高考从来都不是一人之高考,而是一国之高考。也就是说,高考的形式及高考作文的内容,从来都不会脱离现实的影响,即使是心灵鸡汤,也是植根于现实需求的。

  不管与自己有无关系,很多人依然在关心高考,在关心高考作文。为什么?或许,这就是一面镜子,对高考形式、对高考作文命题的不满与批评,未尝不是一种希冀。

  从小的方面来说,高考作文命题仅仅是一道题目而已,并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国人历来都有“文以载道”的传统与习惯,所以,出题者很难让高考作文仅仅是一篇作文。毕竟,集体选择“文以载道”是一种状况,集体选择“心灵鸡汤”也是一种状况。一如那些公文的文风,集体文采飞扬,说理严密,与“八股”或“口号”背后的气质与精神,肯定截然不同。

  当然,同样一个考试,同样一个时代,不同的人往往会有不同的解读,会有不同的认识。但无论如何,我们当下所有人,都有责任、有义务让我们的孩子,不仅仅面对“心灵鸡汤”,更需要让他们知道,还有一种东西叫“家国情怀”。于此,高考作文,责无旁贷。

  【原载2013年6月21日《渤海早报·渤海潮副刊》】

  ○曹旭刚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