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才刚刚开始!

  • 来源:微型计算机
  • 关键字:转型,英特尔
  • 发布时间:2013-09-14 09:49

  专访英特尔中国区总裁杨叙

  作为一名生于上清寺,读在南开中学的正宗重庆人,杨叙可以算是《微型计算机》的老朋友,这次接受本刊专访之时就连声说”又见到老乡了”。和此前数次专访一样,杨叙的穿着依1日随和,动作依1日随意,语气依1日坚定。在我看来,英特尔在中国的经营需要的正是这样的特质:有亲和力、接地气儿,还要有坚定的目标和执行力。特别是处于现在这样一个转折期,以电脑芯片起家的英特尔正承受巨大压力。在中国市场如何推动电脑产业的发展,如何在手持智能终端市场增加影响力,这是杨叙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产业的发展就像马拉松

  MC:今年是英特尔公司成立45周年,进入中国也有28年了,你觉得英特尔在中园取得的最主要成绩是什么?

  杨叙:我觉得我们在中国这些年最大的收获是悟出了一条如何与产业一起成长的道路。1994、1995年我刚回来,首先就找中国有没有做电脑的公司,找了几个以后大家都很担忧:这些公司以后能成为全球性企业吗?这个产业能够真的形成规模吗?当时我们心里也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就是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地走过来。

  英特尔在中国28年,我跟他们开玩笑说前十几年都是在交学费。我是1986年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加入英特尔半工半读昀,当时我就知道英特尔在中国筹划建合资公司。那个年代大型跨国企业来中国都要开合资公司,因为他不知道怎么在中国开展业务。当时我们做单片机市场,遇到了方方面面的困难,所以很难有大的突破。后来正好赶上电脑要普及了,中国的电脑市场开始启动。从与DIY厂商的合作到与联想这样的OEM厂商合作,让我们真正悟出了一条非常正确的、与当地产业一起成长的道路,这也奠定了我们往前走的基础。

  英特尔在中国的发展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是学习阶段;第二是高速成长阶段,赶上了中国电脑的普及,也找到了一群实干又有冲劲的合作伙伴。现在,我觉得已经到了第三阶段,就是随着国家大的经济投资政策的出台,比如新四化,即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等,都需要信息技术产业的推动。随着产品形态的变化和消费者使用方式的变化,我们面对的不再是一个设备,而是多个设备,也就是“一对多”的时代。众多产品和使用模式都在创新,政府也在利用产业政策进行推动,我觉得我们要认清产业的大环境,包括自己该做什么,应该在产品和技术上如何创新。

  MC:今年整个行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我们更多关注的是电脑设备,但是现在手持智能终端设备成为大众消费者关注的重点,这是否意味着电脑产业正在转型?

  杨叙:现在这个产业转型很大也很快,但还在转型期里面,所以这是马拉松,不是1 00米也不是200米,更不是现在就决定谁会冲过终点线。电脑应用到现在有20年,从最初只是用来文字处理,后来到多媒体和互联网,现在更多了互联互动个性化等方面。现在看似电脑没有演进,但是大家没看到,电脑的计算和功能延伸到别的设备中,里面全有电脑的影子。只是电脑装的全是大应用,新设备装的全是小应用,从大应用到小应用,从统一应用到个性应用。从这个角度讲,就是电脑在移动,计算在移动。

  实际上我们一直在讲计算无处不在,你看智能手机为什么智能?不是因为通信技术达到了2G、3G、4G,而是因为它的计算能力提高了。电脑的影子在里面,现在上面运行各种应用成为现实,消费者拿到以后能够达到一定的体验效果,而1 0年前的手机做不到这些。现在去买手机,谈的都是双核、4核、8核,手机的性能配置有多高,这全是传统电脑的衡量标准。

  MC:面对这种变化,英特尔今年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杨叙:对于英特尔来讲,我们起岁是晚了一点儿,走了一些弯路。以前英特尔专注在电脑的计算能力和功能,强调高性能,功耗反而不是最大的问题。但现在要把同样的计算能力提供给联想K900这样薄的设备很困难,功耗要下降很多才行。所以前两年英特尔在高性能、低功耗方面做了许多文章,功耗确实降低了很多,在高端智能手机领域我们甚至正在超越竞争对手。接下来英特尔要去调整的就是,让成本更具优势,还有更重要的是集成度要加大。以前英特尔选择做通用芯片,现在要做系统芯片(SOC),对集成度的要求比较高。这是一个产品的设计理念和方向选择的问题,现在的选择和以前的选择不一样了,英特尔产品的设计思路和未来的设计策略是不一样的,所以今后是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和高集成,和以前只是高性能明显不一样。

  我们现在是迎头追上,大概分两步走:第一步把性能和功耗先做得很好,今年年底我们就要推出Bay Trail。今天的CloverTrail+已经是性能最高的智能手机平台之—了,我想肯定超过今年市面上号称四核的手机平台,但它还有许多软件需要优化,现在的性能只是在硬件层面衡量。而Bay Trail的性能将达到它的3倍,功耗下降到1/5。我相信Bay Trail出来之后,不光是令年ARM体系的产品,包括明年所出的产品,性能都超不过我们。接下来我们要做第二步:高集成、低成本,因为只有这样,在一些主流价位甚至更低价位的智能手机市场才有一席之地。人家都是单芯片,现在我们还是好几个芯片,那么成本—下子就高了,所以一定要高集成。英特尔一旦选择走这条路,我相信我们的工程师很快就可以攻克下来。

  MC:Bay Trail的大概在什么档次?产品线跨度是不是很大?

  杨叙:Bay Trail从双核到4核都有,而且双核的性能已经可以超过市面上所有4核的产品,而BayTrail4核的性能已经接近酷睿i3,而且功耗极低。我相信性能方面会超过所有的竞争对手,但是第一步的目标是在平板上面,然后到明年可能才会有专门的智能手机芯片。毕竟从今天的智能手机来看,在没有完全的高集成的情况下,要去主观地把价格压低是很有压力。虽然其他家准备做8核,但是核与核是不一样的。同样是发动机,宝马的发动机和夏利的发动机是不一样的。英特尔芯片是针对计算做设计,而其他家则是针对功能做设计;他们在做加法加性能,而最简单的手段就是加核。另外,现在没有一个应用可以享受到4核带来的优惠,消费者不知道4核是没用的,所以过分加核是没用的.现在根本找不到支持8核的应用。

  MC:在电脑时代英特尔是产业领军人物,在移动互联时代英特尔怎样去定位自己?

  杨叙:现在的移动互联时代也和电脑时代一样,需要一步一步走。另外,英特尔公司的文化里并不是去做王者,我很认同英特尔的一个文化“earn for the living”。电脑时代英特尔的策略很正确,推出通用芯片,做出标准化的产品,然后形成很大规模的标准化应用,形成了这样的产业,奠定了自己的市场地位。但是英特尔文化里有危机意识,市场再成功还是要有危机感。要捕捉消费者的想法,然后对自己的产品技术进行调整,才能创新出更多符合市场的东西。而这两年,主要是因为以前做电脑的惯性比较大,所以大规模调整到平板和手机的力度和速度不够。意识到这些以后,英特尔自我调控能力很强,也坚信自己的实力。就好比跑马拉松,前面一两圈稍微落后一点儿,但我相信会重新追上。

  二合一是电脑创新的未来

  MC:现在的移动互联产业跟当初电脑兴起的时候有很多共同点,那么英特尔会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

  杨叙:第一,在保持性能优势的情况下降低功耗;第二,是降低成本的同时增大集成,这是最关键的。至于从哪些地方着手,我想主要是3个方面:一个是产品创新,一个是服务创新,而他们都需要技术创新来支撑。产品形态不断变化,消费者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也没有定式,现在的问题主要是创新力不够,同质化严重。过去做DVD、电视,现在做平板、智能手机,当发现市场之后所有厂商都一窝蜂地冲上去。虽然市场需求很大,但是在第一次购买的客户差不多普及以后,就会开始库存积压,然后厂商开始互相杀价,直到有人受不了退出。市场在迅速增加后进入整合期,任何产业都会走这样一条道路。电脑是一样的,电脑其实处于稳定增长期;但是不管处在哪个时期,都需要创新,因为不创新就很难继续发展。

  差异化如何体现呢?我想可以从2个方面着手。一个是平板,我们说的只是长相像平板,但不局限于平板的应用。今天的平板更多是用来体验、享受、获取内容,而不能真正地创建内容和工作,直接地说就是一个玩具一介工具。这里面有很多混淆,大家一直理不清关系;比如说“电脑不行了”,但没说清楚电脑哪儿不行了,而且写这些东西的人就是在电脑上写的。

  “二合一”短期内要分两步走,首先是只有Windows8系统,之后推出Windows 8和Android双系统,Windows上办公,Android上娱乐。这种创新已经在加速,从应用上做到真正的二合一,而产品形态则可以多样化,比如旋转的、可拆卸的或者纯粹平板的样子。英特尔今年的平台是Haswell,明年是Broadwell,我们可以在平板的机身里放一颗酷睿i7处理器,那个时候的平板算玩具还是工具?判断产品形态,长相是一方面,尺寸是一方面,但是应用更重要。如果说今天笨重的电脑形态会被取代,我认同;但如果说电脑的应用被取代,我不认同。另外,随着技术的创新,新的应用和服务比如说声控、脸部识别以及3D显示等,很快就会出现,这些都需要计算能力更强的二合一产品来支撑。

  MC:二合一产品发展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杨叙:最大的挑战我觉得有3个。第一个是要把产品做得那么轻、那么薄,这是产业为此付出巨大努力进行创新的结果。我们在两年前提出超极本概念,随后一年的时间里在产品形态方面驭得了巨大的突破。当时的产业完全是从零开始,那时候没有很薄的机身、很薄的键盘,很薄的电池,真是包括转轴都是重新做,因为只有设计没有生产能力不行。第二步是把触摸屏加进去,当时深圳做触控周边的企业的活力—下就起来了,超极本吹响了创新的号角。第三步是应用。我们当时想得很简单:我们只负责硬件,结果我们硬件做到了,软件却拖了后腿。这就让我们不得不走第三券,就是做双系统。

  MC:平板是英特尔下半年的重点,除了传统电脑厂商,英特尔似乎还准备和华南中小型平板厂商合作,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杨叙:其实现在选择华南平板厂商与我们当年选择与中国电脑企业的原因很相似,都是为了加速最新平台、最新技术在终端市场的普及,通过新产品来拉动市场的发展。另外,华南平板厂商更了解消费者需要什么,他们对市场需求的捕捉能力和创新速度更强。他们很多都是从MP3、PMP时代过来的,对产品创新的速度和市场需求的把控非常好,甚至连选择零部件供应商的方式都不一样。他们推出新产品可能只需要3个月,而我们则要9个月甚至1年。当然,与华南厂商合作的模式也会不同,因为需要面对很多合作伙伴。首先,我们会加强创新支持能力,在深圳建立创新中心,设置很多技术入员。从产品的支持到参考设计,到7x24小时支持服务体系,到当地供应链的培养,到一些软件和技术增值服务,我们会全方面地加强与他们的合作。在英特尔不能直接提供帮助时,我们会介绍我们的合作伙伴,形成产业链的合作,而不是单一卖产品。

  MC:现在英特尔的平板战略中,会全部预装Android吗?

  杨叙:在平板预装系统方面Android和Windows 8都有,因为英特尔所说的平板和传统平板是有区别的,看起来像平板,但是实际上是把平板和电脑整合在一起,真正程度上做到二合一。“二合一”指的是应用模式二合一,在实现应用二合一的同时,操作系统也二合—了。传统消费者认为的平板是用来玩的,而我们的平板是工作娱乐都有,全部整合在一起。现在是“二合一”的时代,问题是消费者并不明白,所以需要厂商和媒体来引导。

  x86智能手机在摸索中前行

  MC:在芯片领域英特尔和ARM的模式不一样,现在感觉像是一个巨人在和一群狼在打,你觉得二者哪个更有优势?

  杨叙:这个比喻很形象!我觉得两种模式各有利弊,未来我们也会不断做出调整,不能说以前的模式就永远正确,或者说他的模式就正确,不一定。你看ARM架构的芯片每年有上10f乙颗的销量,但是它公司一年的销售额还没有英特尔中国区大。ARM只是进行芯片设计并收取授权费,但是每个厂商根据其基础架构开发出来的芯片是不一样的,互相之间是不兼容的,因为每个厂商的应用领域不一样,这是我们和ARM的另一个不同的地方。

  在芯片方面,我们是在做减法,而他们是在做加法。从计算的角度来讲我们很有信心,因为计算这方面我们可以做得很好,功耗可以做得很低。他们在集成度方面做得比较好、成本也很低,因为他们是从简单设备领域来的,今后要把集成度提高、成本降下来,保持我们自己的优势,在他们的优势领域超过他们。但是再往后走,比如业务模式上,是自己做还是开放出来,我们也还在考虑。因为,在SOC以后不可能一家开发所有的功能模块,必定要有更多的合作和创新的空间。

  MC:英特尔之前也做过ARM架构的芯片,现在英特尔似乎在手持智能终端坚持x86架构,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杨叙:因为应用体验的一致性很重要。现在是“一对多”的时代,手机、平板还有二合一的产品消费者可能都会用到。应用软件在这些设备上需要都能运行,而且兼容性、体验效果要有保证。不能一个应用在英特尔平台的平板上运行和ARM平台的手机上运行的效果截然不同,这样消费者会失望的。另一方面,英特尔当时已经走上了低功耗的道路,我们知道英特尔架构芯片的功耗可以降得很低,成本也可以降得很低,我们也有信心坚持x86架构。只有是新的终端计算设备,从电脑、平板、智能手机到嵌入式设备,都可以统一在x86架构上。

  MC:今年英特尔主要在和联想、中兴合作推出智能手机,那么英特尔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合作情况是怎样的?

  杨叙:现在智能手机的销售量极大,但是真正能在前面引领创新的极少,只有苹果、三星,其余的全都茌跟随。在前面引领创新的自然盈利丰厚,而越往下面走,利润越小,这就是长尾模型。智能手机市场拥有大量的品牌,短期之内英特尔想要全部兼顾不太现实,因为我们产品的集成度还不够,集成度不够那么成本就降不下来,也就无法吸引众多小厂商。所以短期之内我们只能专注于几个品牌,然后一代一代地改进自己的产品,并对软件进行不断的优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然后一旦我们的高集成芯片出来,那时候就能全方位地扩展,这个芯片大概明年年底能准备好。现在做的联想K900、中兴Geek都是一个摸索的过程,不过在摸索的同时我们也希望能有不错的市场表现,而不是做成一个研究项目。比如说联想K900就还不错,很多人喜欢。

  MC:现在有些大型的终端厂商开始推出自己的处理器,英特尔觉得这是否会限制英特尔在智能终端市场的市场发展?

  杨叙:现在苹果和三星这些厂商有自己的芯片方案,因此除非英特尔的方案比他们好很多,否则他们肯定愿意用自己的处理器。但是我相信,一个专注做芯片的公司,它在芯片上的创新速度一定会比做系统、做终端的厂商要快很多,这个规律在各个产业里面已经验证无数次了。以前,IBM、Sun、HP在小型机、巨型机领域全都有自己的一套体系,而且被此之间都是不兼容的,都是依靠自己的一套体系来锁住客户。但是后来面对英特尔的x86通用体系架构,他们的份额就逐渐萎缩到无法支持专门的芯片研发,最终被边缘化。现在看苹果,它的手机和平板已经开始放缓了,再过3到5年,它是否还能支撑独立的芯片开发呢?天下之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个模式不可能永远为王。

  MC:近两年电脑市场的规模没有增长,而手持智能终端的市场规模已经提升到非常大的程度,对此你如何看呢?

  杨叙:其实IDC最新的数据显示,平板的销售数据也在下滑。现在是“一对多”的时代,消费者有多样性的选择;智能手机、平板等新设备的出现,并没有取代电脑,只是短期推迟了消费者购买电脑的欲望,而且电脑的产品形态也在不断创新。还是最早说的那句话:这是一个马拉松,现在才是前三圈,而且这个马拉松还没有终点。英特尔现在步调比别人慢一点,但是在技术创新和成本方面我们有信心能追回来。

  文图|高登辉 陈增林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