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勿重蹈“阿房宫”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历史遗产,旅游文化地产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10-12 15:45
湖被填平,湖景房被开发卖掉;江被填实,江景小区成为富人俱乐部;墓被炸开,墓地边上的风水宝地也成了阳间的豪宅。历史遗产保护一次次成为开发商的护身符,旅游文化地产一次次成为开发商的烫金名片
眼下的新城热中,不少地方出现了开发商与政府名利绑定,借古墓挖掘、历史遗产保护、重大工程建设之机,极尽奢华之能事,大举圈地造城的怪现象。打造新阿房宫是新案例之一。
从新闻看,这个拟建的新阿房宫,“计划投资380亿元”。投资多少,细节真假,均不是关注的要点,值得警醒的是,新阿房宫基本上可以当作一类新城的符号,它与历史上曾经的阿房宫一样,注定了昙花一现的结局。
遥想当年阿房宫甫一造好,称得上是彼时天下最大、最豪华的“新城”。根据杜牧的描述,从渭南到咸阳,阿房宫占地300余里,楼阁高耸,遮天蔽日。但后来呢?这座新城被付之一炬!
杜牧对当年的阿房宫新城的前途命运作了解释,至今引人深思。他认为“秦爱纷奢”,“独夫之心,日益骄固”,于是出现了“楚人一炬”,阿房宫变成了焦土。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阿房宫新城之所以没有好下场,一是秦朝的政府过于奢靡浪费,庞大的阿房宫建设占用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二是秦朝当政者的建设发展完全站在统治阶层的立场上,即满足的是“独夫”之私欲,忽视民生,引发了民间极其不满的情绪,老百姓“不敢言而敢怒”。结果熊熊燃烧的大火之后,是国破城亡的灰烬尘埃。
秦时阿房宫与如今的重修,建设背景、建设主体、运营模式等完全不同。但导致当年阿房宫城倾墙摧的原因,仍然不同程度存在于类似新阿房宫的新城建设当中。分析这些原因,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审视新城建设。
类似新阿房宫的新城建设,它不是开设一个小型的创意工厂。与其他项目最大的不同,它要占据大量的公共资源,特别是优质的土地资源。现在我们有的新城、新区动辄几十平方公里、上百平方公里。
如果没有科学的、公开的规划决策,任凭一个开发商与一个地方政府“私定终身”,会带来不堪的后果:一是容易出现开发质量不高,胡修乱建的行为;二是在没有公开透明的监督情况下,社会公共资源容易被企业不合理使用,出现浪费现象;三是社会资源相对衡定的情况下,一个项目挤占了公共资源,别的项目就没有了资源保障,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得不到充分的资源支持,经济停步、社会动乱的现象会随之而来。
从它的开发模式中可以看出,最大的获利者往往是那些与政府前期锁定的开发商。开发商们打着旅游开发、文化遗产保护的旗号,实际上不过是要兜售高档的小区、别墅。当他们囤积了大片土地之后,就大搞所谓低密度、生态绿地建设。一些地方本来的旅游资源、旅游景点已经较多,但仍然迎合所谓的保护开发。其目的是以遗产保护、旅游文化发展作幌子,帮助开发商拿地、用地。
近年总出现的怪象是:湖被填平,湖景房被开发卖掉;江被填实,江景小区成为富人的俱乐部;墓被炸开,墓地边上的风水宝地也成了阳间的豪宅。历史遗产保护一次次成为开发商的护身符,旅游文化地产一次次成为开发商的烫金名片。地方政府、开发商、有钱有势的人瓜分并享受着各种优质的空间资源,普通百姓还是只能蜗居在城乡结合部或者是没有改造好的棚户区内,和谐社会的城市怎么构建?
新建的阿房宫估计会就此打住,止损也算是一件好事。那些打着类似算盘的地方开发,如果仍一意孤行地把精力物力放在这些既浪费社会资源、又与民无干的项目上的话,将注定是一次没有前途、没有生命力的悲剧之旅。
文/冯奎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