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深度融合:实质比形式重要
- 来源:计算机世界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两化,智能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3-10-22 15:36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指导、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主办的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重点工作推进大会10月12日在京召开。会议围绕《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以下简称《计划》)中的重点工作进行了探讨和经验交流,并研究了落实专项行动计划的重点工作和思路。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出席会议。会议同时宣布成立中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咨询服务联盟,并启动中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咨询服务平台。联盟将为政府、行业、企业、研究机构等提供两化融合政策支撑、水平测度、贯标认定、标准规范、咨询培训和成果推广等服务。
杨学山指出,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关键词是“认识”与“思路”。
所谓认识,就是要在思想上真正理解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在整个工业转型升级、工业由大变强的过程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其中要强调重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三个方面。重要性指的是要充分认识两化融合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工业由大变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条件和必然要求;紧迫性指的是我国工业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亟须信息化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复杂性指的是两化深度融合推进过程中的许多问题都源于其复杂性,两化深度融合的推进要面向不同个体、技术、企业和行业,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
所谓思路,就是须将两化深度融合的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切入点、路径等问题分辨清晰。杨学山表示,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中明确了“3+1”个目标,即三个实质性目标,一个形式性目标。三个实质性目标分别指信息化条件下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信息化对工业转型升级的作用,以及工业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形式性目标是2018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82。同时《计划》明确了八项任务:第一项任务是建立管理体系标准,之后的两项任务分别是推动企业转型和推进中小企业两化融合,二者从不同角度提出如何推进企业在两化融合的道路上不断深化发展。其他任务包括发展电子商务,提升重点行业智能化的水平,加强智能监管、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培育,利用互联网实现工业融合创新等,这四项任务重点阐明如何探索新模式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此外,推进两化融合还需要有技术、产业的支撑,因此最后一个任务是用技术、产业、网络服务保障和提升两化融合。杨学山强调,他要求,政府部门在开展具体工作时,一定要从企业和行业角度,深入考虑这项工作与三个实质性目标之间的关系,形式性目标不是最终追求的方向,实质性目标更为重要。在讨论、推进两化融合时,应抛开信息技术本身的内容,重点关注投入产出比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徐愈在会上介绍了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建设和推广计划。他表示,该体系是一套帮助企业规范性、系统性推进两化融合的通用方法,主要用于指导企业建立和优化两化融合管理过程。建设这项体系并进行推广是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的“一号行动”。徐愈介绍,推广计划将主要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研究制订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计划将在今年10月底前形成初稿,12月份发布试行稿,明年在组织开展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不断修改完善管理体系,形成修订稿;第二阶段是形成国家标准,目前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总体要求的项目书已经完成,接下来将争取尽快完成国家标准立项草案,到2015年年中形成报批稿和国家标准;第三阶段是通过认定服务体系的建立推广这套管理体系标准,包括推动成立第三方认定的管理组织,建立第三方认定的服务体系,搭建咨询与认定的服务平台;第四阶段是开展试点推广。工信部明年将进行500个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业的试点工作。徐愈表示,推进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需要各地方政府、协会、企业树立工作信心,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工作模式、广泛调动资源,有效推动管理体系科学建设和广泛普及。
本报记者 徐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