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国际设计节之行

  • 来源:精品家居
  • 关键字:柏林,国际设计节
  • 发布时间:2013-10-24 16:24

  6月初,深圳市创意文化中心组织了一场涉外考察活动,目的地是德国柏林,参加第十一届DMYBerlin国际设计节。泰勒说,德国人有过空前的自由,又有过空前的专制,却未曾有过温和、中庸。在闻名于世的柏林墙旁边,有一栋废弃建筑物,取名“how long is now”,这栋楼一度曾是柏林艺术家们的聚集地,对面是红灯区,毗邻而立的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它们各自存在,也不觉突兀。

  沿着这条街一直往前走,便到了柏林墙公园,旁边有一个柏林最大的跳蚤市场,只有周末才开业。去的时候正赶上周末,市场上人声鼎沸,聚集了来自秘鲁、印度、意大利等不同国家和肤色的手工艺人,每个摊位35欧一天,卖的工艺品让人匪夷所思,但是每一件都精妙无比。

  走累了,可以到附近的公园里坐着休息。在大片的绿草地上,会看到不同年龄段的人往草地上随意一躺,眯着眼睛晒太阳,说不出的惬意自在。一块三明治,一杯水,就可以随时出门去郊游,躺在草地上打发一上午的悠闲时光。

  公园里还有一个小山坡特别热闹,逐渐成了公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后来才了解:有个年轻人经常在此驻唱,渐渐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柏林电视台甚至专程采访了他。于是,他从家里搬来最好的音响设备,并邀请观众即兴串场,有时他还会找一两位主持人,帮他递个麦、倒杯水。当天,一位大叔正在台上载歌载舞,全场high到顶点,围观的人群被他的热情所带动,高声叫好,就像一场露天的狂欢演唱会。殊不料,那位大叔唱完之后将麦克风一扔,拎起个塑料纸袋转头就走了,原来他只是路过,去菜市场买菜的。

  这就是柏林,自由,纯粹,放松,给予每一个普通人足够的关注与鼓励。在一个体系相对比较完备的城市,人们活得有尊严,能自由地呼吸。走在路边街角,很多店面都让人有坐下来欣赏的兴趣。没有生存的压力和焦虑感,人也就能够将脚步放慢一些。在自由的呼吸之下,创新的种子正萌芽生长。

  DMY柏林国际设计节始办于2003年,是全球知名的当代产品设计平台,通过与设计产业、全球网络、地方网络的紧密互动,多次举办设计领域大型活动,时至今日,已发展成为德国当代产品设计领域规模最大的设计节。设计节的举办场地——滕珀尔霍夫机场,是希特勒时期的建筑产物。沿着路标进入展厅,各种形式风格的设计作品陈列两旁:学生制作的初级半成品、学院派成品、年轻设计师的另类新颖之作……作品整体都称不上成熟完美,却让人觉得新鲜自然,设计展更像是一种自由创新力量的大汇总。

  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件作品,表现的是一种极致的体验式冲突感。类似充气塑胶的凳子和椅子,它们看起来很轻,仿佛碰一下就会破碎,但实际上却是由一种新型钢材制作而成,结实厚重。让人震撼的,不是作品本身体现了什么观念的创新、材料的创新运用或者有技术革命性的推动作用,而是这种idea,让你感觉一切都有可能,每一种尝试都有无穷魅力。

  像这样能够触发心灵共鸣的作品,展厅里比比皆是。在DMY作品展览会上,设计师会做很多东西,有些纯属个人兴趣爱好,甚至登不了大雅之堂,但是他们却像对待珍宝一样,遇见对此感兴趣的人,就会滔滔不绝地告诉对方作品的创意和灵感来源。德国人更看重作品背后的创意,这也是德国民间手工艺得以较完整传承的根本原因之一。与其说DMYBerlin是一个设计节展览会,倒不如说它更像是一个催生和孕育创新力的小舞台,让一些不成熟的样品有机会与世界对话。

  离开柏林之前,我们一行拜访了“柏林创意促进会”,它隶属柏林市政府,旗下有独立的媒体和类似于DMYBerlin这样的机构产业载体。柏林创意促进会的工作内容只有一个:培育创新力量。它每年都会安排一系列的活动,比如他们会组织50个设计专业的学生,分配到导弹、玩具、蛋糕等不同领域学习,一段时间之后,组织大家就各自的经历进行交流探讨。类似这种跨行业的经验移植经历,对学生们是一次别开生面的体验,更是一场重要的精神洗礼。

  相较之下,现阶段中国的创新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的环境,让人倍感忧虑,我们所有的成功都是复制出来的。当初,我之所以选择软装设计行业,也是看重设计作为一种创新产业的多元性。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创新,并将LSDCASA的核心价值观定位为“创新”。这种坚持非常辛苦,LSDCASA时刻需要面临生存、发展和性价比的考验。LSDCASA的作品从来不用“原创”、“独一无二”这样的字眼来自我标榜,因为家居时尚潮流的引领力量在欧美,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学习,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迷恋、崇拜。只有真正具备分解的能力才有可能重组。艺术设计的创新,其魅力也在于它不取悦,不迎合,而是不断打破旧有的共识,呈现突破之外的idea和惊喜。

  设计师-葛亚曦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