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硅谷。当创始人邹胜龙和程浩写下第一行迅雷的代码时,迅雷就有了云计算的基因。时隔十年,大互联网时代来临,用户对大数据资源的多屏跨端消费需求越来越高。
CNNIC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这些网民的生活与工作被PC、手机、平板、电视等终端所环绕;同时,以智能眼镜、智能手表等为代表的可穿戴产品和设备也逐渐走进用户视野,这都直接导致用户对数字内容传输消费需求的激增——影音视频、MV、动漫、电子书、音乐、游戏、应用等资源的下载、共享和消费需求也呈直线上升趋势,相对应的,资源的体量也变的越来越大,达到几G甚至几十G。
面对这样巨大的变化,数据传输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如何建立四屏合一的跨端消费新生态,为用户带来低成本的多端内容加速,成为迅雷的新课题。要实现这个目标只有一个方法,持续不断地创新。
布局云加速
10年前,迅雷用户主要下载的是软件,那时一个2M的软件都需要下载很久,可现在一部高清影片都有20G。从2M到20G,数据相差了1万倍,而网络带宽的增长却远远跟不上。
“网络的能力是有限的。过去十年,迅雷一直致力于弥补信息鸿沟,用最好的技术和服务,让线性增长的网络跟上信息爆炸的脚步。”迅雷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黄芃告诉记者,随着网络的能力与信息爆炸的差距越来越大,迅雷要做的不再是单纯的下载加速,因此,用有云计算基因的云加速应运而生。
事实上,目前国内许多企业都在加快这一领域的投入和布局,迅雷的云加速则围绕实时的数据收集和流通积极展开多项布署,解决大数据加速与共享难题。
在迅雷创始人兼CEO邹胜龙看来,云加速是迅雷的核心能力,具备三个制高点。一是大数据的处理能力,能够高效挖掘资源站点、用户行为的算法,可智能得出热点资源库,为用户提供最近、最优、最快的资源;二是基于上万台云加速服务器的部署,迅雷云加速既可以满足网民快速获取数据内容的需求,也可以帮助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实现数据内容的低成本高效分发,商业潜力巨大;三是数据分享的众包模式,用户参与。
“迅雷每年为4.6亿用户提供服务,这些用户都成为分布式网络的节点,而超过400万的付费用户则为这一模式提供了竞争力。”用户数是邹胜龙最大的信心,依据迅雷已有的450万家网站搜索引库和120亿条索引量以及上万台云加速服务器,迅雷用户每天都在通过迅雷传输数以亿计的文件。正是基于这样的基础,迅雷云加速服务可以根据时下热门的资源分布情况来调整索引内容,把距离最近,网络最优化,下载速度最快的热门资源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给用户,实现网络速度的最大化。
迅雷希望将云加速做成一种互联网基础服务,不仅加快下载速度,还要将技术平台开放给更多合作伙伴。据黄芃介绍,迅雷的云加速服务体系分内外两个层面:对内,云加速技术已经被应用到迅雷各条产品线上;对外,通过开放合作的模式,将云加速核心技术开放给终端厂商、终端方案商、内容提供商、开发者,帮助产业链上的合作伙伴实现应用或服务的云加速。目前,迅雷云加速已经开始在产业链开拓版图,陆续和91手机助手、UC浏览器、小米盒子、360浏览器、TP-link、磊科、海美迪等厂商达成合作。“我们希望数据传输能够像水一样自由流动。”
新商业模式
目前,许多国内涉足云计算的厂商都在模仿Dropbox的商业模式,但并未达到商业发展预期。邹胜龙则表示了对云存储和数字发行的看好,迅雷云加速的基因具备孕育出这两种业务的优良条件。
在迅雷的规划中,云计算和大数据不仅将支持迅雷公司产品的销售和服务,更有望探索新的数据盈利模式,产生数据运营的增值价值。例如,在做好大数据内容收集与整理的同时,通过对传输的加速,实现数字内容分发,构建PC、手机、平板、电视四屏合一的新商业模式。
依托云加速的核心服务,迅雷已经形成离线通道、高速下载、迅雷云播、迅雷网游加速器、手机迅雷等产品的多终端布局。但邹胜龙很清楚,仅仅靠迅雷体系内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云加速并不能实现缔造“四屏合一跨端消费新生态”的产业梦想。
“我们要做的是‘数字物流’,将迅雷云加速服务打造成互联网的水和电,成为一种互联网基础服务。我们希望做到的是互联网有数据流动、有数据传输的地方都能够有迅雷的云加速服务,它已经不是简单的下载,而是数据传输和‘数字物流’服务。”在邹胜龙看来,迅雷有着非常高的技术经济性和成熟的用户群,借助迅雷云加速服务体系,能为迅雷提供持续稳定的商业化变现。
本报记者 王臻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