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中的中国设计

  文/童慧明

  21年前,我曾为《南风窗》杂志写过一篇文章《为何要等二十年》,文中阐述了工业设计对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以及社会与企业对设计创新普遍忽视的现状,当时我认为至少要等20年中国才有可能迎来设计大发展的时代。

  今天,中国工业设计的现状验证了我当初的预测,从2006年开始,在北京、上海、广州逐渐产生了重要的区域性设计活动平台,如北京的“红星奖”、上海的“设计双年展”、广州的“国际设计周”。以2009年度的“红星奖”参评作品初评为例,本年度创纪录地有来自758家制造企业和设计公司的3921件产品参评,比上一年度分别增长34%和21%,其中76%来自制造型企业。这说明了中国的工业设计创新已经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局面,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和企业开始意识到了工业设计的重要性,设计也正为中国制造业的全面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

  “启蒙”本土设计

  在改革开放之初长达近10年的时间内,工业设计在中国的发展仅停留在思想的传播与教育的变革上。包括我在内,传播者们主要是以发生在欧美与日本的案例来介绍工业设计的价值所在。于是,当遇到“外国的月亮如何照耀中国?”之类的诘问时,几乎无法找到令人信服的本土案例来证明中国企业也可以利用工业设计创造价值。

  直到1988年末,在广州、深圳两地分别诞生了两个专注于产品设计的机构南方工业设计事务所和深圳蜻蜓工业设计研究所,中国内地才出现了最早涉足工业设计实践的经济实体。

  就像当年的雷蒙德.罗维(RaymondLowey)一样,这两个机构尝试向当地的乡镇企业提供产品造型设计的服务,并以收取设计费的盈利模式获取回报。这两个工业设计事务所的出现,意味着中国的工业设计终于开始由思想向行动发展。

  但是,那仍然是一个由少数工业设计师单方面进行实践探索的时代,除了“万宝电器”在1989年与广州大学合作建立了一家工业设计研究院,成为中国唯一尝试产学合作的设计开发企业外,珠三角乃至整个中国的制造业尚处于满足于抄袭、模仿国外产品的时期,绝大多数中国制造企业普遍将购买日本、美国、欧洲市场上畅销的商品回来作为“样品”而加以模仿视为开发新产品的最佳途径。

  1992年下半年,广东康宝电器公司设计推出的50升电子消毒柜,可以视为中国设计里程碑式的事件。这是广东康宝电器公司专门针对华南地区湿热环境下碗筷等食具易生病菌而自主研制的家电产品。产品技术本身并不复杂,但因在1987年推出时未有工业设计师介入,而是由工程师将其设计成一个浅绿色的方形铁箱子,没有任何美感可言,所以长期未能引起市场的关注,当年的销售额仅有5000万元人民币。

  当康宝重新引入设计理念后,淡雅的浅灰色调赋予其全新美感,而且在充分研究消费者生活习性及人机关系基础上,创造出下置式控制面板并增加了保温功能,为使用者拓展出可在冬季时保温饭菜的用途。新产品于1993年1月推向市场后一炮打响,销售额连连攀升,至当年底实现1.7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是上年度的340%,至1997年累计创造了8.6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令康宝电器一跃成为中国名牌企业。

  中国设计的价值观

  在经历了思想启蒙和付诸实践的漫长过程后,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重新思考设计的深层含义,并在制造过程中重新寻找属于自己的设计途径。更多的企业家们并不简单地按照一些缺乏实践支撑的“创新理论”来规划自己的路径,也不被飘在天上的“专家意见”所迷惑,而是依据自己的资源特点、市场经验确定定位与选择,企业自身开始逐渐树立起多元的设计观。

  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当代世界商品制造的重要国家、地区一样,中国制造业在创新设计价值观上也开始具有典型的亚洲属性,在本质上更趋向于“追随”和“中庸”,透射出文化渊源的传承性,并具体呈现为更加务实、擅于规避创新风险的多样化策略,更适合中国制造业的生存环境。这种认识绝非是简单的思维延伸,而是真正体现了从“制造”到“创新”的转变。

  依制造业发展经典理论看来,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尺,是能否在消费终端市场上打造出类似于“苹果”、“诺基亚”、“伊莱克斯”这样的品牌,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不再把“富士康”这样的全球制造服务“巨无霸”企业作为标杆。

  在设计价值由市场成功与否来判断和以获利效益为评价标准的前提下,国内的一些中小企业在经历过设计实践初期难于判断一个“外包设计”项目的价值、多以设计图纸量衡量设计费高低的时期后,现已提升至理性的、由一项新产品设计投放市场后的成功与否作为标准来评判设计价值的阶段,明确地将新产品的设计定位由市场营销目标来区隔:对“走量”的新产品设计以实现销售额的程度来评判;对“走形象”的新概念产品设计则以是否产生轰动效应来评判,并且将衡量新设计的时空跨度覆盖至完整的产品生命周期。

  这种务实的设计价值评判标准,将更加有利于企业创新设计竞争实力的形成,并在整合设计过程中诸如技术创新、外观设计、价值分析、工艺改良等多个要素共同作用,以达到实现创新设计的目标程度,从而远远超越了过去工业设计界狭隘地以外观美学与时尚风格来评价设计价值的表层阶段。

  近年来,通过频繁地参与国际博览会、承接并完成海外的制造订单,更多的企业决策层也开始以国际水平要求自己的创新团队,并将长远建设目标锁定在打造国际知名品牌上。不少设计口味与评判能力已快速提高的企业决策者已不满足于一支纯粹由本土设计师组成的团队,将寻求创新设计合作的视野扩展到了国际。它们或者像深圳的兴利万家家具集团那样直接与世界最顶尖的家具设计教育院校——米兰理工学院家具设计系的首席教授合作共建工作室,或者像美的微波炉、亿龙电器、基本生活那样干脆直接聘请有多年设计经验的欧美、韩国设计师加盟自己的设计团队,在已有的创新平台上营造国际化氛围与工作模式。更多的中国企业认识到设计理念必须向国际化靠拢的紧迫性:要么尽快提升自己跟上国际化步伐,要么在不远的将来被世界遗弃。

  未来10年,中国工业设计业必定会有很好的成长空间,而且透过对中国文化、历史传统的重新审视,在经历过一段较长时间的试验与探求后,必定能开辟出真正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化但能够被“普世价值观”所接受的中国设计新时代。(作者系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教授)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