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2009的2010

  进入2010年,我们突然觉得,2009年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是“说不清楚的一年”。

  人们是普遍带着对“冬天”的恐惧进入2009年的。“冬天有多长”、“如何过冬”,几乎成了全社会的集体焦虑。然而,没过多久,人们就感到,这是一个相当诡异的冬天,一个似是而非的冬天。在2008年陷入低迷的股市和房市,竟然随着冬天的到来持续升温。2009年刚过去一半时,房地产界就有人骄傲地宣布:中国的房地产没有春天,因为它直接从冬天进入了夏天。反季节的增长奇迹也发生在其他行业,比如汽车业。2009年春节过后,汽车业界就有不少人得意地反问:冬天躲到哪里去了?全年下来,市场销量不仅没有衰退,反而到达了1300万辆,中国因此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

  这个短暂的暖冬的确让不少人觉得,“冬天”其实只是一个被过度渲染的传说。然而,有更多的人的确感受到了而且至今仍然在感受着逼人的寒气。被非均衡过热大大拉高的平均气温并不能让他们感受到暖意。企业家与经济学家的不同之一,是他们不会以被平均化处理过的统计数字来判定经济状况,而是以他们的皮肤来感受自己的生存处境。

  “四万亿”和创业板并不能让他们感到融资难的问题已经解决。房地产的热度不仅不能传导到他们所在的行业,相反巨量吸纳,甚至可以说吞噬着资本,从而使得他们所在行业的投资价值大大降低。资产价格泡沫正在让从事实体经济的企业家们意兴阑珊。其结果是“虚(虚拟经济)进实(实体经济)退”。一方面是很多人失去工作,另一方面是“民工荒”。劳动力市场上这种供需对峙,是国际市场和内需市场的需求仍然低迷,而国内诸多行业产能过剩,通胀压力又让劳动者降格以求。

  冬天不如我们当初想象的那么可怕,但也不像我们现在所认为的那么不可怕。2009年是一个似非而是的冬天。它并没有全然消失,只不过是“潜伏”在更加微观的层面,并悄悄地引发不易觉察但相当深刻的变化。如果只关注“大趋势”,我们就会不可避免地陷入认识的盲区。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大趋势”后面的诸多“小趋势”。正如葛罗夫所说,事关重大的挑战和机会都是“蹑着猫步而来”。“大转折”常常是悄然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实是不曾被发觉的微妙变化发生很久之后出现的结果。

  真正的企业家是视变化(无论是“好”的变化还是“坏”的变化)为常态的人。他们不会因外部形势的好转而欢欣鼓舞,也不会因外部状况的恶化而垂头丧气。他们所追求的不是水涨船高式的增长。这种靠天吃饭的经营方式是平庸企业的基本标志。“视变化为常态”的意思是:屏蔽变化可能引发的情绪反应,悉心体察变化中透露的隐秘而重大的信息,做出与众不同的而不是“正常”的反应,实施重大而隐秘的举措。

  不同于“正常”反应的、重大而隐秘的行为就叫做创新。德鲁克把创新的来源归纳为七个方面:意料之外的事件;不协调的场景;基于程序需要的创新;每个人都未曾注意到的产业结构或市场结构的变化;人口统计数据的变化;人们在认知、意义和情绪上的变化;新知识。对2009年最“正常”当然也是最肤浅的理解是:“冬天来到了,冬天过去了。”看似含糊不清的2009年其实发生了很多事情。这里说的“事情”当然不是充斥各种媒体的“十大新闻”。这让我们想起一首美国摇滚歌曲里的唱词:“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情,到底是什么事情现在还说不清。”

  对2010年最“正常”当然也是最肤浅的说法是“后危机时代”。事实上,真正的“危”和“机”都没有被轻易“后”掉。那是一些已经发生在2009年并将在2010年变得明显的“小趋势”。我们现在尝试将这些不易说清的“事情”说得稍稍清楚一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