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老生常谈了 转型中的痛苦

  • 来源:投资者报
  • 关键字:转型,改革
  • 发布时间:2013-12-16 08:49

  刚刚开完的三中全会,一度让投资者兴奋不已,特别是在众多意见领袖的提携下,仿佛大功告成了一半。很快,这股热潮又冷却了,人们开始担心所谓的“落实”问题

  转型有多痛苦?只有深历其中,才体会得到。“总编看市”专栏停了半年时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专栏作者以及他所供职的机构经历着巨大转型,并几乎被外界判定是这个行业里无法实现成功转型的“先烈”。

  幸运的是,现在,我将重新开始这个专栏的写作,并保证坚持下去。我想对我的读者朋友说,我和我的同事们至今并未彻底成功实现“转型”,但在此前的工作中让我认识到了,哪些东西是真正压垮我们的,哪些东西是我们必须要放弃的。更为可贵的是,我逐渐认识到,痛苦并不总是和悲剧联系在一起。

  作为一家传统媒体运营机构,从去年开始我们就与整个行业掉入到下滑、乃至大幅下滑的旋涡之中。我们的情况可能更糟糕,收入下降的幅度一度达到了60%。鉴于我们一贯坚持的自力更生的、市场化的运营特色,在没有特别依靠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自己寻找生存之道。

  没有多少选择余地,我们只能缩减规模从而实现大幅度地减少成本。很多同事离开,我们作为一家新闻机构报道量和出版量都大幅下降。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一度难以接受,以致相信了外界对我们的预言——传统纸媒将率先死去。

  直到我们将成本减少到足够程度后,我发现,我们停止了下滑,甚至一段时间以后开始恢复增长。尽管增长恢复较为缓慢,也难以说是稳定的,但我知道,已经没有必要继续紧缩,相反,我们可以考虑转型了。这时一个清晰的认识出现了:只有确认你不会死去,才会来到再生的起点。

  我相信读者很愿意了解我们到底做了些什么。很显然,我不能说那么详细。我只能告诉你,我几乎是盲目地、听任事情变得更坏。因为我发现越是我以为不能舍弃的,越是无法保留;最终你剩下的,可能正是你最需要的。

  这个专栏一直在试图与投资者进行观念上的交流,我已经啰嗦了很多“自家的题外话”。其实我想告诉读者,我们的经历也许可以视作是中国转型的小模本——对于大多数企业、机构,转型就意味着全面的压缩和删减,包括机构、人员、产品、生产能力等。做这些事情时,只有一件事是你的目的,活下来。

  在互联网时代,对传统生产方式的革新最核心的体现就是降低成本。当外部环境提供了大幅度降低成本的可能后,企业不据此加以利用的话,遭到淘汰就无法避免。经验告诉我,发生在传统媒体行业的真实情况,并不完全如人们热议的是收入模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传统媒体无法应对互联网时期的成本要求。

  这就是我想对读者表达的,除了向你们讲述我们的一点经历,也包含了对中国正在进行的转型思考。刚刚开完的三中全会,一度让投资者兴奋不已,特别是在众多意见领袖的提携下,仿佛大功告成了一半。很快,这股热潮又冷却了,人们开始担心所谓的“落实”问题。

  我个人也担心落实,一些好的主张与执行之间的距离决定了转型成功的另一半。但我的经历告诉我,即使那些好的主张,也有不足的一面,那就是它们中间似乎缺少了对“不正确的社会成本”的认识,而这方面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执行和落实的力度和可能。

  在我看来,不正确的社会成本表现在用于产出、创新、供给的成本太小,用于管理、维护、领导的成本太大。当我们的领导人对人民说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时,我们更加期待他们明确断腕的对象,我们才能预见到执行力度的最后成效。

  社会的改革比起企业的转型要复杂很多很多。投资者对二者的选择和判断却并不因复杂程度有所不同。实际上,企业一旦转型成功,投资者对它的追捧就随之而来;我相信社会改革也是如此。而改革成功前的犹豫和观望,与其说是人们并不了解改革面临的困难,不如说是并不足够相信改革的决心。■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