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引领课堂教学实效

  【摘要】教学设计是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学行为的要求,教学设计时关注教学设计切入点、设计与传统的备课区别、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几个方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体与个别的同发展,适应新课标的要求,真正实现“三维”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教学设计实效性遵循原则 “三维”目标实现

  教学设计作为一门教学科学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它是指“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的方法,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有机整合各种课程资源,整体安排教学的相关要素,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学习什么、怎么教、达到什么结果而进行的教学构想或策划。”徐英俊的《教学设计》指出:“教学设计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它是规范教学活动并使其逐步达到最优化的最佳设计方案”。 

  课堂教学是师生相互参与的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生动的个体,是课堂教学中主动求知、积极探索的主体;而教师则是这一变化过程的组织者、设计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服务于学生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依据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教学教学设计”。?那么在现阶段新课标实施的情景下如何作好历史课堂的教学设计,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态势(双主模式),达到教实效性?个人认为应从几个方面着手:

  1 了解学情,找准教学设计的切入点

  教学设计首先要了解教学的主体--学生,“学生学习新知识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基础”,?所以要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教学教学设计。正如“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P.Ausubel)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他认为,当教学内容同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的时候,意义学习便产生了。”④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因素,对学生获取新知识有重要的影响,当代学生由于信息获取的途径多,知识涵盖的范围和层次、对知识的了解程度等学习起点有时会远超教师的想象,因而会出现教师设计的教学起点与学生的起点不能相衔接的现象,所以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找准切入点。

  2 区别课堂教学设计与传统的备课要求

  2.1 传统备课以教材为中心,重教轻学:

  主要是钻研大纲、分析教材内容,以传授教材知识点和教师的教学作为备课的出发点,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而教学设计则是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设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全面性、全体性和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法指导。

  2.2 所选择的课程资源:

  教材是传统备课唯一的课程资源,但在教学设计中教材只是最常用的和最基本的课程资源,而非唯一资源,教师可依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加工,调整、补充和删减教材内容,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充分挖掘和运用县本、校本资源。此外,在传统备课时,把教师看成是教材知识的垄断者和传授者;而教学设计则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成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和促进者,知识学习的引导者和互动共建的合作者。

  2.3 结果的不同:

  (1)备课的结果:教师教教材――学生被动学习――学生接受教材知识。

  (2)教学设计的结果:教师运用整合后的课程资源指导或引导学生学习――师生互动共建――学生获得知识,得到能力和个性得到发展。

  (3)运用的结果--具有实效性的教学设计能全面实现和提升教学的“三维目标”,在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3 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3.1 三维目标原则

  一切的教学设计多应以三维目标作为其核心原则,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原则。

  三维目标的编制要明确、具体,要有整体性并具有一定的弹性,在设计课堂三维目标时,要关注学生整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对待这一矛盾,传统教学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以教学对象的整体目标作为依据,参照个体学习困难的学生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而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材设计时为探索和思维留下充分的空间,实际上也为不同的学习者提供了适应各自需要和水平的不同探索机会,从而使教学的安排能够较为容易地适应个别差异。”⑤正因如此教学设计的个别化原则是现代教学理论极为强调的,它并非说教学方式的个别化,而是在强调个别化时,应当要帮助个体学习。如在设计《土地改革》时为实现教学目标我把课文的内容按照必要性(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改的开展与成效、土改的意义几个方面来阐述,打破原有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对整个知识体系有一个更详实的框架,且步步深入,把整个三维目标都基本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实现教学的目标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又如在教授《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一课时,可以通过把原来课文的结构分解成两大问题以实现教学目标: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理论、阶级和实践基础是什么?二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是什么?所以教学设计时只有贴近学生的实际,认真分析研究可能发生的现象,特别是整体与个体的差异来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的实效性。

  3.2 教学设计中过程与方法原则

  首先要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其次注重创设历史情景,寓情于教,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促进相互合作;三是注重历史知识的个性化。教学过程要体现师生的互动关系,要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教学设计应当注意形成积极而协调的关系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得当、要注重整体和个体的区别与结合、要注重对三维目标实现所起的作用。明确师生互动的目的--让学生处于积极探究知识的状态,教师处于主导的状态。这要求教师必须对每位学生作出具体的学情分析,并依据不同的学情采取最有益的方法促使学生处于积极的状态。促使学生形成更熟练的求知技能,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有反思性的认识和多角度的思考,能发挥各自特长以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能促成学生对于人与人相互依赖关系的认识,形成合作、宽容、开放的品格。

  3.3 教学设计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原则

  历史学科具有时间、空间、人物的特定场景,老师应有意识地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具体的历史场景,引起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产生浓厚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与感悟。因此在设计时教师在课前要精心选用好情景资料(图片、古诗、漫画、故事等),把学生带入历史氛围之中。要有丰富的表情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调以激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受到强烈的震撼,进而升华学生的价值观。

  比如:可以通过观察漫画进行教学设计,来实现教学目标--我国的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是什么时候?是怎么出现的?又是怎样结束的?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过程--思考漫画说明了什么道理?进而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得到提升--我国加入WTO后,民族工业将面临哪些新问题,如何解决?

  又如:可以通过表格与图片或文字资料进行设计来实现教学目标--土地改革的必要性?(通过生生互动的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土改如何开展?取得哪些成果?它具有哪些历史的意义?--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调查与访谈的方式进行设计,以达到教学的最有效的目标--通过对长辈的访谈了解土改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加深对土改的了解。

  学生的精神世界通过学习历史得到日益丰富,而且通过这种学习,有助于内化形成公民社会的价值观。其中贯穿于历史学习整个过程的批判性思维是提高政治才智的前提。譬如当我们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可以通过设计这些问题: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为什么失败了?→如果慈禧太后不挪用军费而投入海军建设,中国会打赢吗?→“致远”舰打光炮弹后被击沉,而日军舰一艘未沉,说明什么?→邓世昌军舰上养宠物,说明什么?→这种种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进而奠定学生历史和社会方面思考的智力高度。历史学习不仅有助于培养“国家公民”意识,同样有助于学生“个体”身份的形成,使他明白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完整的自我意识及公民意识,而这种意识正是个体全面发展与公民身份形成所依赖的根基。

  相信只要把握好“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这些主导性的基点与“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这些主体性要素相结合,特别是“怎么教”的解决,历史课教学将更有趣味,更生动,更富有人性化,以达到历史教学的时代性、发展性、实效性。

  林思钙 

  闽侯县洋里中学 福建闽侯 350105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