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斯曼 并购减重
- 来源:英才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帝斯曼,并购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1-05 10:17
与很多老外抱怨中国式的交流方式让自己摸不着头脑不同,荷兰皇家帝斯曼集团(以下简称帝斯曼)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谢白曼(Feike Sijbesma)很爱玩味“中国式”交流。
“要知道中国人有十几种说‘是’的方法,但其中有一些表达的其实是‘不’的意思,你得仔细听才听得出来。”谢白曼说他与帝斯曼中国区总裁蒋惟明在讨论时也曾争执“YES or NO”的问题,“惟明当时认为NO就是NO,其实不是。欧洲人也有20种说‘NO’的方法,其中有些也意味着‘是’。”
不过,要说起帝斯曼在中国的发展,谢白曼肯定会说“YES”。
10多年以前,帝斯曼的销售基本上都集中于欧洲。彼时公司欧洲份额占全球销售总额的75%。但谢白曼告诉《英才》记者,现在这一比例已经下降至35%,美国占比25%,高速经济增长地区(包括中国、印度等国家)的占比上升至近40%。眼下,帝斯曼在中国的年销售额已接近达到20亿美元(约合122亿人民币),并计划在2015年达到30亿美元。
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帝斯曼全球销售额约为72.4亿欧元(约合603亿人民币),按照不同业务板块来看,营养板块和高性能材料板块收入仍是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占总收入的73%。
帝斯曼曾在2010年提出公司的增长目标,其中特别提到了2013年的EBITDA(息税摊销折旧前利润)要达到14亿亿欧元。2013年前三个季度,其EBITDA合计9.98亿欧元,其中第三季度为3.42亿欧元。如果不考虑汇率变化,按照212年第四季度的EBITDA水平来看,帝斯曼预计能够达到三年前定下的目标。
过去10多年间,帝斯曼陆续将一半以上的传统优势业务卖出。不断转型中的帝斯曼,靠什么成功?
四条并购标准
并购毫无疑问是帝斯曼近几年利润增长的动力。2010—2012年间,其并购标的企业总价值约为28亿欧元,大部分集中于营养和食品领域。
帝斯曼的并购,有四条硬性的财务标准:并购必须使帝斯曼在其领域内保持A级信用评级水平,这样才能保证在任何时候都有足够的财务和战略机动能力;在一开始就能够对现金收入有利;从并购的第二年起,应对每股收益有所帮助;能够支持帝斯曼的其他财务目标,以及符合帝斯曼的核心加之和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
正是将这样的标准作为并购依据,帝斯曼才能在市场上准确猎取适合自己的标的。
不过对于未来,谢白曼似乎并不希望太过激进,“在营养和材料领域的并购仍会继续,但是我们可能要放松一点——更多选择千万级的并购,未来的12-18个月我们不会再考虑上亿的并购了。”谢白曼这样告诉《英才》记者,他认为眼下应该更好地“消化”之前收购的企业,使他们融入帝斯曼的体系。
事实上,除了并购之外,帝斯曼还擅长通过与合作伙伴的价值交换,来达到共赢的目的。
不久前,帝斯曼集团宣布与仲量联行成立一家合资企业,后者是美国知名的私募股权公司,擅长杠杆收购和房地产投资。据悉,该企业主要提供合同新药开发和生产服务,年销售额预计将达到20亿美元。
2011年,帝斯曼与中国中化集团合资成立了帝斯曼中化制药有限公司(DSP),双方各自占股50%。有分析认为,帝斯曼选择与中国本土公司合作,目的是在提高其对中国本土市场的理解能力,从而扩大市场。而在选择合作对象时,谢白曼也并不拘泥于企业所有制,而“只选业内最好的企业”。
“当然,有些时候你必须先付出一些东西,然后才能得到回报。”谢白曼说道。
可持续的机会
杜邦公司近年一直在通过出售和并购调整自身的业务重点,将自己打造成了一家科学公司。同样,靠煤炭起家,发展于石化业务的帝斯曼也找到了自己的新定位——专注于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而对智力资本和创新的管理则是帝斯曼不断发展的法宝,2012年一年帝斯曼在研发领域的投入占总收入的5%,新增专利300多项。
15年前,帝斯曼就已经意识到化学技术的不可持续性。而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营养的需求在不断增多,因此帝斯曼在找准了发展趋势的同时,结合自身禀赋开始了转型。
“帝斯曼的转型是根据自身的考虑,我们资源有限,在原料行业缺乏竞争力。所以我们就应该把精力和有限的资金放在创新上面。”蒋惟明向《英才》记者这样描述道。
为了代替传统的化学技术,帝斯曼将加大力度发展生物技术,谢白曼将前者称为“线性经济”,称后者为“循环经济”。但做出这样的决定并不容易,毕竟石化行业是一个重资产行业,一项基础设施的搭建可能就需要几年时间。而如今,帝斯曼的操作手段更加灵活,通过并购与合作来获得生产设施,如果市场的反应不佳,可以很容易掉头,帝斯曼一下子变“轻”了。
谢白曼被媒体描述成一位幽默的CEO,可一谈到创新和中国市场,他变得慎重起来,甚至有点忧心忡忡,因为人们总是担心化学工业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尤其是近一段时间全国范围内的雾霾,更将企业和环境的关系推到了风口浪尖。
“中国的确有很多产生污染的煤电厂,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中国政府对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的投入也很积极。中国本地大概有8%左右的能源需求是由清洁能源提供的,这与欧洲的平均水平相当。”谢白曼说,帝斯曼意识到这其实是一个新的机会。
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能够带来持续的利润,谢白曼不愿意为了短期内的利益而节省在环境领域的开支,他认为帝斯曼的优势在于技术和创新,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完全跟着市场来走。
那么,科技驱动和市场驱动哪个更重要?谢白曼的回答是;“最好是二者结合。”
文|本刊记者 孟德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