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为什么出不了富士康?
- 来源:消费电子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富士康,香港,卫绍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1-13 10:33
和卫绍邦聊香港电子业
香港和内地的经济往来一向频繁,香港的很多电子企业也早已涉足内地以求更大的发展。但是让人纳闷的是作为亚洲四小龙之首,在电子业界却稍显落寞。一提到电子产品,我们基本看不到源于香港本土的品牌,即使是代工工厂,香港也没有像富士康那样的大型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各方面都具备优势的香港,为何在电子业界出现了如此的尴尬局面?香港电子业的现状如何?未来有什么发展规划?通过《消费电子》记者与香港电子业商会、香港电子促进有限公司行政总裁卫绍邦的对话,你或许能寻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成立于1980年的香港电子业商会多年来见证了香港电子企业的风风雨雨,在一路同行的路上,二者相互扶持,并不断加强和其它行业的联系。在电子产品渗透到生活各个领域的同时,电子业也与各行各业交叉到一起。香港电子业商会采取了多种措施来促进香港电子行业及各行各业的发展,包括举办电子产品展会、主持电子行业论坛、推广LED工程、筹办助学扶贫活动等等。闻名于全球的香港秋季电子展第一届即是由香港电子业商会创办的,而今他们仍在展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香港商会界有20多年工作经验的卫绍邦在提到香港电子企业及行业发展的问题时给出了很多有意思的观点(以下内容根据现场采访录音整理而成,未经当事人审定)。
失去黄金时代
不久前,一则新闻让不少人大跌眼镜,有人在香港和深圳间挖了长长的地道,用于走私电子产品。从这可见物美价廉的港版产品受内地人追捧的程度之深。据卫绍邦介绍,近年来香港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电子产品约占60%份额,作为一个经济政策自由开放的国际都市,香港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其成为电子产品的中转站。然而,香港为什么错失了发展自己品牌的黄金时间呢?卫绍邦给出了三个原因,一是早先港企做代工做得很舒服,不愁订单,觉得做品牌风险太大;二是因为政府的支持力度并未倾斜,香港信奉自由经济,不会单独扶持某个行业;三是港企比较不会抱团、喜好单打独斗。
王福山(以下简称王):直接在香港制造的电子产品比较少,如今在电子业方面香港是如何给自己定位的?
卫绍邦(以下简称卫):可以说现在的香港,是一个研发和金融基地。在香港直接制造电子产品的数量是很少的,涉及到产品制造一般是在还不能量产的情况下放在香港做,已经量产的一般就去内地做了。
王:从投资内地的时间来说,香港是早于台湾的,香港的电子业起步也较早,为何出不了像台湾的富士康、宏那样的知名企业或品牌?
卫:因为香港政府一向推行的是自由政策,让企业自己做。而当初内地所需成本比较低,很多香港企业去内地办工厂。但不少企业考虑到做品牌风险比较大,就选择了做代工。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做代工有做不完的生意,就一直做了下去。与台湾相比,为何香港代工工厂也没有做得很大的,一是因为台湾企业比较抱团,他们常常一同到某个地方扎根下去发展,比如他们一起到深圳,到昆山等,选一个地方,搬近百家企业过去。而香港企业更像一个个小部队,哪里能赚钱就到哪里去,要想形成一个大部队就比较难。另一个原因,是外国的品牌来香港发展的比较多,比如摩托罗拉等品牌,来香港培养了很多工程师,香港人有现成的品牌可以去做,就不太热心去开拓自己的品牌。即使是有些人想做品牌,也很少从头开始做,而是买一个品牌过来,设计、研发等都在香港,但可能从源头上来讲品牌却不是香港的。
王:香港政府比较推崇自由经济,但从发展上来讲,真的错过了发展的黄金时间,当时香港的发展条件很好。如今,电子业整个毛利率都在下降,用工成本也在提高。就像以前很难想象香港的建筑工人可以领这么高的工资,现在在内地也逐渐向这个方向变化。对内地来讲,必须考虑产业升级的问题。现在,中国内地作为世界工厂,优势没有东南亚的国家那么大。我始终认为品牌很重要,香港做品牌的意识没有台湾那么强,导致与电子业的黄金时代失之交臂。
卫:没有在电子企业上多下点功夫的很多香港企业去搞地产,做得很火爆,但其它行业与其相比真的就逊色多了。对企业来讲,品牌是确实需要的,希望下一代香港人能想出一些新的模式出来。然而不像某些消费品行业,品牌比较可以做成百年老店。电子行业瞬息万变,几年就会产生品牌更迭,品牌能够维持多久是个问题。关于未来有很多问题需要思考。
期待“港风”逆袭
从古到今人们都喜欢用“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来激励自己,对于错失的时代即使有再多追悔都于事无补。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唯有站在高处,看到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且善于把握发展机会,才可能扭转劣势,见证“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古老寓言。在谈到未来电子业的发展时,卫绍邦表示,期待“港风”逆袭,带着香港的独特设计,成就新时代的神奇。
王:每个行业都在发展,都面临变革的问题,电子产品行业的变化尤其迅速,针对这些新的变化,香港电子业商会有何新的举措来推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卫:将来,我们会开拓一个新的委员会,给年轻会员以及企业中的第二代领导者做一些引导,希望他们能用新的模式去发展。未来香港电子业的发展可能会很难,但有一个方向肯定是对的,那就是研发加内容,这是很重要的。年轻人对内容的要求很高,他们一定要最新的。对于自己做工厂的痛苦很多人都深有感受,但纯粹去添加一些好的设计就会容易得多。我认为设计的概念可以更多点放到下一代创业者的发展中。我们也会跟香港设计中心合作,协助电子企业更好地设计产品。现在“韩风”很厉害,“港风”也可以很好地推出来。“韩风”也是韩国企业和政府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推广出来的,香港也需要多年的努力去培养。
王:相信在重视设计的情况下,“港风”也会有刮遍大江南北的一天的。现在整个电子行业的发展,最后一定是卖内容、卖文化的。就像现在传统的电视机厂家日子不好过,他们面对的是互联网企业的竞争。比如乐视电视机价格卖得很低,主流电视厂家是很难做到的,双方竞争不在一层面上,用硬件去和内容服务竞争是很难打赢的,因为乐视不靠硬件赚钱,靠的是内容服务赚钱。现在的电子产品在设计、性能、价格等方面都要有优势,才有可能与其它企业竞争。电子产品的概念也都有了很多变化。
电子产品渗入衣食住行、生老病死
在远古时代,当人们还没有电的时候,也没有催生出对千万种电子产品的需求。而在新时代,人们不仅在工作、生活中须臾离不开电子产品,在生老病死的任意一个环节也都有各类电子产品的无声渗入。电子产品已经作为一种必需品为人们提供便利、娱乐、健康方面的数据等等内容,今天的电子产品作为一个你无法忽视的存在,以穿戴的形式陪伴在你左右。对于未来的电子产品,想象的空间无限广大,发展的机遇也无处不在。
王:在电子产品日益丰富的同时,大家也都意识到了电子产品领域的多样性和多变性,未来你觉得电子行业发展的趋势是怎么样的?
卫:首先,我认为可穿戴设备在未来会获得更好的发展。可穿戴谈了很多年,但我觉得最近会有些改变,2014年应该会有很多可穿戴的设备出来。现在,从鞋子到内衣,所有可以穿在身上的,都可以放电子设备在里面,不管是在安全上,还是在健康方面都会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
其次,我觉得智能家居也是未来的趋势,会不断出来一些相关标准,家电会变得更开放,更智能。但智能家居还有一个问题让人们心存疑虑,即隐私的问题。如果你能看到的家里的东西,外人也能通过电子设备随意看见的话,对家庭来讲是很麻烦的事。
再次,我觉得未来自动化也会得到更多发展,现在很多工厂已经在用自动机械手臂。人们之前一直不太能接受机器人,因为机器人一般很丑,性能也较单一。但在未来这一点会有所改变,人们可以制作更精致的面具和更人性化的功能来用到机器人上。未来,人们可能会拥有很漂亮的机器人来帮忙照顾家中的老人或孩子。随着技术的进步,未来机器人的价格也会更加合理。
最后我觉得未来的任何电子产品,一定是要具有生命力(智能化)的,能够通过物联网连接起来。当然怎么连起来是最关键的,让每个物品变成有生命的东西,没有生命的东西就没有市场了。
除了电子业,还有慈善
跟内地不同,香港电子业商会除了跟内地行业协会性质一样,代表和帮助电子企业外,他们一直热心于公益慈善助学事业。据卫绍邦介绍,香港电子业商会做慈善助学做了差不多十年,在2008年成立了助学基金,在内地5个省建了7间学校,并且常常把款项亲自送到学生及家长手中。卫绍邦说:“很多会员企业在内地做工厂,他们看到很多工人把小孩留在村子里,想要为职工的子女做一些事情。不能让工人的下一代也是做工人,有些可以做工程师,女孩子长大了不一定就只能结婚生子,她们也可以有自己的事业。”这样做慈善的理由比很多假大空的理由,让人感到温暖,看到希望,感受到人性的光辉。
和卫绍邦聊了两个多钟头,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香港人固有的低调、务实和谦逊,卫在谈话中很少提到自己的作为,更多的是谈到他的会长杨志雄先生和他们的团队所做的贡献。同时一再强调希望能够跟内地更多的同业合作,共享资讯、优势互补,期间和《消费电子》杂志社达成了很多未来合作的共识。也许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如果说过去香港电子业在品牌方面的某些遗憾是斯时、斯人、斯势所决定的,然而今时今日以港人的聪明才智,加上香港固有的市场体制和地理优势,通过重视研发、设计等方面,香港电子业的明天应该值得大家期待。
记者/王福山 许红敬